楊永泰
佛山市高明區地處珠三角西翼、西江西岸,“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大地園林景觀得天獨厚。高明的獨特性在于,在制造業城市中生態環境相對優、在生態環境城市中制造業發展相對好。這種獨特性,是高明推動全域高質量發展、實現綠色崛起的最強大資本。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高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綠色作為發展最深厚的底色、最鮮明的本色、最鮮活的特色,探索走出一條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相互促進的綠色發展之路。
2020年,高明地區生產總值882.37億元,以萬分之一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近千分之一GDP,森林覆蓋率51.58%,在經濟社會持續較快發展的同時,保有了珠三角核心區少有的良好生態環境,近年連續創建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廣東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以綠色串聯起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并轉化為追趕超越的強大驅動力。
讓綠色激發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
高明始終將制造業作為強區之本,將生態環境作為發展制造業的最嚴底線,緊密結合碳達峰、碳中和要求,著力協調好制造業發展和綠色環保的關系,加快構建現代化的綠色經濟體系。“十三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5.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卻下降22.44%、36.06%,主要污染物排放逐年減少。
加速新舊動能轉換。以科技創新引領綠色轉型,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近年高明區已打造出溢達紡織、海天味業、佛山照明等一批數字化轉型典范,爭取到2023年培育3個數字化示范工廠、5個數字化示范車間、300家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讓傳統產業插上新技術的翅膀,實現綠色蛻變騰飛。
積極優化產業布局。把綠色環保作為產業布局的前提,針對“散亂污”和“兩高”企業,整治提升低效產業用地2萬畝,構建起以主要污染物排放、單位能耗增加值等為核心評價指標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助推企業綠色發展。未來3年繼續推進7552畝的村級工業園改造提升,為“高尖精”產業騰出優質發展空間。提升產業生態準入門檻。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全過程,2018年以來累計否決了150多個環境不友好產業項目。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制造業能耗統計監測系統,堅決不再新增高能耗、高排放項目。
讓綠色充盈高品質生活的豐富內涵
生活在優美環境之中,實現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是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高明擁有18公里西江黃金水道,百里滄江及15條支流橫貫全境,60多個水庫星羅棋布,山水林田湖系統在高明得到極其生動的詮釋。高明堅持用好生態資源優勢,讓群眾在這座城市生活得更舒心舒適、宜居宜業。
著力打造“田園城市新樣本”。堅持以綠色為基本脈絡,依托富有嶺南韻味的山川田野水鄉,融城鎮建設于秀美自然,在東部建設溫暖的山水田園城市、西部打造臨空產業新城、中部構建鄉村振興連片示范帶,構建全域環境共治的田園城市新樣本,讓老百姓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目前,西江產業新城已成為全國生態文明標桿城市,云勇林場建成國家森林公園。
著力打造“碧水繞城郭”新形態。充分發揮中心城區水資源豐富的特色,持續恢復以水為載體的河流自然生態,以中心城區為重點建設“十里西江、百里滄江”碧道,構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景觀廊道、展現生態美與文化美相結合的城市景觀,打造“碧水繞城郭”的城市新形態。目前高明城市核心區西江產業新城水體面積占整個新城面積的17%,并打造出秀麗河、智湖、明湖等一批水生態景觀范例。
著力構筑鄉村優美的生態界面。將生態環境和鄉村振興共融共促,堅持“生態+融合+共享”理念,以300平方千米鄉村振興示范帶為引領,塑造串聯河湖、廊道、田園、園區、山林等美麗要素的高品質鄉村生活空間,打造鄉村振興和休憩旅游的景觀生態長廊。目前,全區行政村均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讓綠色構筑區域競爭力的最大優勢
將綠色生態作為最大戰略核心資源和發展空間,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價值實現方式,提升高明在大灣區城市群中的區域價值和區域形象。
護美“兩山”生態基礎。秉持“環境就是資本、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生產力”原則,全面構建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完善規劃引領、責任落實、環境監管、風險防控、宣傳教育全鏈條制度體系,把高明建設成為綠色惠民、綠色共享的先行區。
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把全域旅游作為美麗資源轉化成美麗經濟的有力抓手,堅持“全域旅游、全城共建、全民共享”的理念,用生態景區的標準對全區環境進行整合提升,成功創建成為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并力爭在2023年創建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在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中展現高明風采。
探索“兩山”實踐經驗。以爭創國家“兩山”理論創新實踐基地為引領,構建“構筑綠水青山、推動‘兩山轉化、建立長效機制”三大體系,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代表性、可復制、可推廣的制造業城市“兩山”創新發展之路。
讓綠色成為群眾幸福感的真實體驗
聚焦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集中攻克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讓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指示,聚焦水、氣、土等重點領域開展重點攻堅,高明環境空氣質量連續7年排佛山市第一,省考斷面水質連年達標,城市建成區已消除黑臭水體。
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把環保設施建設作為基礎工作,完成投資8.1億元的城鎮排水設施建設項目,實現排水體制改革“三個一體化”。堅持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建設1.3萬畝的“國內一流、世界領先”的環保科技小鎮,加快引入打造一批綠色產業項目和技術孵化平臺,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提供高明樣本。
提升生態建設品質。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積極推進城市公園、城市生態綠心群、交通干線生態廊道、濱水河道生態廊道等建設,在經濟保持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近三年森林覆蓋率從50.49%上升至51.58%,群眾可享受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珠三角生態屏障功能更加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