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奇儒 黃丹雯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環境》雜志從第4期起開辟“說史”專欄,通過采訪廣東生態環境保護發展歷程的見證者、親歷者、推動者,以口述形式還原廣東生態環保發展史,以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開創廣東生態環保新局面。本期帶來原廣東省環境監測站站長耿奇儒人物專訪。
耿奇儒,出生于1936年,1954年畢業于重工業部杭州化工學校(現浙江工業大學)化學分析專業,原廣東省環境監測站站長,是一位有著65年黨齡的老黨員。退休之后,他仍積極活躍在環保領域,曾任廣東中博生態環保公司副總經理、廣東省環保基金會副秘書長,是廣東省第一批環境保護高級工程師、廣東省環保專家庫成員。
1954年畢業后,我被分配到武漢鋼鐵公司工作;1956年來到廣東,先后在冶金部地質與廣東分局檢驗所、廣東省冶金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后被安排到韶關冶煉廠工作。
韶關冶煉廠(以下簡稱“韶冶”)雖是國家首批引進國外技術專利和先進設備建設的大型重點工廠,但經過試采試產,卻成為污染嚴重的大企業。為治理韶冶環境污染問題,省政府特批了政策,對韶冶進行以治理環境污染為中心的全面技術改造。我作為韶冶環保處處長,參與和負責各項技改和科研工作。經過三年多的努力,韶冶完成了廢氣、煙塵、污水、廢渣、噪聲等幾十個項目的科研和技改項目,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韶冶也因此成為全國有色金屬行業和廣東省環保先進企業。
那時候的省環境保護局侯劍秋副局長負責籌建省環境保護局系統,需要招收干部,便要求省人事局以落實文革政策名義,直接將我從韶冶調到省環境保護局,擔任監督處副處長兼監理所所長,負責環境監督管理和排污收費工作。從1985到1991年,五年多的時間,因工作需要,我跑遍了全省各市縣,哪里有污染就到哪里去,了解和幫助市縣建設完善環保機構和抓好環保管理與污染治理。
省站獨立,注入人才動力
廣東省監測站成立于1983年,當時是與廣東省環境保護研究所合署辦公,一套人馬兩塊牌子。
1988年,省環境保護研究所被國家上收,成立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直接由國家環保局管理。省環境監測站獨立出來,由李均強任站長。我是1992接任李均強擔任站長工作的。在我接任之后,經過一番申請,由省政府批準在東風中路335號以省監測站名義新建廣東環保大廈,包括省環境保護局及下屬相關部門都在一起工作。
大廈建成后,省監測站調入了一批監測技術骨干和大學、中專畢業生,技術力量有所增強,但儀器設備裝備未跟上。當時全省環境監測系統尚未建設起來,我省的環境監測水平跟不上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步子,較當時北京、上海、南京、山東等省市差距較大,處于中游水平。
到1993年,經過一年多的調研,發現我省環境監測工作急需學習先進、打好基礎、突出主業、提高人員素質。所以提出了一些現在看來必要和切實的措施做法,例如增加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以提高監測人員的整體文化技術水平。
購置設備,保障數據準確
要跟上經濟發展的需要,除了提高人員素質,提升監測儀器現代化、自動化水平也同等重要。當時提出了要抓好全省大氣和主要江河水質的自動監測系統的建設,以便各級領導及時準確了解我省生態環境的實時狀況。為此,我們在鶴山市建設了我省大氣監測網絡站,作為省站的一個派出點,每天數據實時報送給省環保信息中心進行處理和公布。
省監測站也盡量購置先進的監測儀器設備,并成立儀器室,研究創新監測儀器設備水平。同時,抓好各市站的建設,一級管一級,提高全省的監測技術水平。經過五年多的努力,我省整體監測水平趕上了全國先進水平,在環保為經濟建設服務,環境監測為環境監督管理服務等方面,從認識和實施均已處于上游水平。
在省監測站的時候,我經常強調要把監測數據的準確性放在第一位。監測數據是環境科研的基礎,科研成果必須有大量準確的數據為保證,而環境監測本身也有大量的科研工作。現在,隨著環境監測事業的發展,國家對環境監測工作也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我省把省環境監測中心升格為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采用垂直管理的模式,提升環境監測事業的獨立性、科學性,可避免行政不當干預,保障監測數據的精準和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