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宏?朱俏妹
龐某、孫某、楊某、何某、朱某、黃某、干某居住在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系淮海東路淮海花園小區住戶。2004年,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淮安供電分公司(以下簡稱“淮安供電公司”)在淮海花園B區設置了一個450千伏的變電箱(編號91413)并投入使用。該變電箱位于小區16棟南側10米、18棟東側9米空地處。2016年淮安供電公司將變電箱增容至630千伏安。
2018年,龐某等人以編號91413變電箱產生噪聲和電磁輻射為由將淮安供電公司訴至淮安市清江浦區人民法院,后于2019年4月撤回起訴。
2019年4月,龐某等人再次提起訴訟,以“編號為91413的變電箱常年發出噪聲和電磁輻射,導致龐某等人出現不同程度的血壓增高、心慌失眠等癥狀,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為由,要求淮安供電公司將設置在淮海花園B區的91413號變電箱遷移至不損害龐某等人身心健康的安全地方,并承擔本案的訴訟費用。
2020年11月30日,經龐某等人申請,江蘇省盱眙縣人民法院委托南京某輻射技術有限公司對91413號變電箱周圍電磁輻射環境和聲環境進行檢測,檢測顯示變電箱周圍的檢測點位工頻電場強度均為<0.2V/m,工頻磁感應強度為0.0779-0.3750μT,檢測結果符合《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表1中頻率為50Hz所對應的公眾曝露控制限值,即工頻電場強度4000V/m和工頻磁感應強度100μT;91413變電箱周圍環境晝間噪聲值在44至47之間,夜間噪聲值在31至42之間,符合國家規定環境噪聲排放標準。
法院觀點
江蘇省盱眙縣人民法院認為,淮安供電公司排放的電磁輻射、噪聲均在國家規定范圍內,不應認定淮安供電公司超標排放了污染物,故龐某等人的身體是否受到損害無需再審查。
盱眙縣人民法院另認為,龐某等人擔心91413號變電箱產生的電磁輻射會對居住在周邊的人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從而滋生抗拒情緒,并引起本案訴訟,系典型“鄰避效應”。其實,龐某等人反對的并不是變電箱建設的本身,而是該建設不應由自己獨自承擔不利影響。但91413號變電箱系應城市發展的需要而增容,且僅用于淮海花園小區,包括龐某等人居住在內的13、16、18、19、20、21、22棟及居民樓前的部分門面房,都是為公共利益而建。當公共利益和個人權利發生沖突時,一方面,個人在行使自身權利的同時,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同時也應具有一定程度的容忍義務;另一方面,個人合法的環境權益必須得到有效保障,增容后的變電箱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大小、對人體是否具有危害,一般公眾無法得知也無法進行理性判斷,此時建設單位應充分尊重個人的知情權,對相應內容應在適當地方予以公示。同時,個體對噪聲的感知程度不同,造成的影響也不同。盱眙縣人民法院注意到本案中龐某等人均為老年人,其體質本身對噪聲更為敏感,且18棟1單元東外墻1.5m處檢測的夜間噪聲值已達42分貝,臨近噪聲排放標準限值。淮安供電公司有必要通過對噪聲源本身采取技術手段或對變電箱箱體加厚或增設隔音材料等方式降低噪聲。
典型意義
本案是因基礎設施建設引起的環境侵權糾紛,體現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價值判斷與權衡。在國家的工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往往伴隨著“鄰避效應”。“鄰避效應”是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等鄰避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較多負面影響,從而產生嫌惡情結,而采取強烈和堅決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甚至抗爭行為。正如本案,龐某等人因擔心變電箱產生的噪音及電磁輻射會影響其身心健康進而提起訴訟。
顯然,龐某等人并非反對變電箱的建設,而是反對將變電箱建在臨近自己住所的地方。害怕變電箱會對人體造成不利影響屬于人之常情,應當給予充分的理解。但同時,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公共利益的實現是個人利益實現的有力保證,在實現個人利益時的同時亦應當兼顧公共利益。在本案中,法官基于不構成污染的事實以及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駁回了龐某等人的訴訟請求,同時指出,建設單位也應當充分尊重居民的知情權,對于變電箱設置的情況以及產生輻射、噪音的情況進行合理公示,并采取必要措施將可能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保障居民的生活安寧權,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理念。(作者系廣東固法律師事務所律師)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條 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20修正)》
第六條 被侵權人根據民法典第七編第七章的規定請求賠償的,應當提供證明以下事實的證據材料:
(一)侵權人排放了污染物或者破壞了生態;
(二)被侵權人的損害;
(三)侵權人排放的污染物或者其次生污染物、破壞生態行為與損害之間具有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