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琪
據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492萬輛,動力電池裝車量累計63.6億瓦時。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已進入規模化退役、報廢期,全國已投產的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處理企業已有十余家,集中拆解處理過程的污染防治要求亟待規范。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規,適應新時期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處理的環境管理要求,生態環境部制定發布了《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處理污染控制技術規范(試行)》(HJ 1186-2021)(以下簡稱《技術規范》)。該標準為首次發布,是貫徹落實“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重要舉措,也是精準打好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領域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迫切要求。
適用范圍
《技術規范》適用于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處理過程的污染控制,可作為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處理有關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運行、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排污許可管理等的技術參考依據。
儲能類、消費類等其他類型的廢鋰離子電池,以及鋰離子電池生產廢料處理過程的污染控制,可以參照《技術規范》執行?!都夹g規范》不適用于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在保質期內的返廠故障檢測、維修翻新過程。
主要內容
《技術規范》從環境污染防治角度,對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處理相關的企業建廠選址、設施設備設置、技術工藝選擇、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方面的原則性要求做出規范。
在處理過程污染控制技術方面,要求按照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的一般性處理流程,對入廠、拆解、焙燒、破碎等不同環節的技術要求做出規范。
在污染物排放控制與環境監測方面,要求從廢氣、廢水、固體廢物、噪聲等不同方面,對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處理過程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與環境監測要求做出規范。
在運行環境管理方面,要求從規范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處理企業運行管理角度出發,對企業的運行條件、人員培訓、監測及評估制度進行規范。
技術要求
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入廠前應進行檢測,對存在漏液、冒煙、漏電、外殼破損等情形的電池采用專用容器單獨存放并及時處理。
根據不同電池產品合理制定拆解流程,分類收集存放拆解產物,拆解過程避免電解質、有機溶劑泄漏造成的環境污染。
選取的焙燒、破碎、分選等預處理工藝應去除電池單體中的電解質、有機溶劑,使廢電池電極材料粉料、集流體和外殼等在后續步驟中得到分離。
材料回收過程按照濕法和火法兩種工藝路線分別進行規范。采用濕法工藝進行材料回收前,應當先去除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中的電解質、有機溶劑。
監測要求
廢氣污染控制——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拆解等相關工序廢氣排放應滿足相關規定。處理過程中,廢電池電極材料粉料應采用管道或其他防泄漏、防遺撒措施輸送。
廢水污染控制——應建有廢水收集處理設施,用于收集處理生產廢水和初期雨水等。采用濕法工藝的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處理企業,車間生產廢水應單獨收集處理或回用。
固體廢物污染控制——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處理企業應設置危險廢物貯存區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區等,產生的廢電路板、廢塑料等固體廢物,應分類收集、貯存、利用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