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楓
紫砂壺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自明朝正德年間誕生起,紫砂壺創作便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明清兩代至民國,在制壺藝人們的努力下,大量經典款式的出現使紫砂壺藝術形成了穩固的根基和明確的藝術標準,為紫砂壺藝術未來的發展與創新指明了道路。
清朝道光年間的書畫家、篆刻家陳曼生對紫砂壺經典款式的創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由他所設計的十八款壺型成為后人模仿的典范。“石瓢壺”與“提梁石瓢壺”均是這十八款壺型中的一種,這也是曼生所設計的唯一一款重復的壺型,可見曼生對“石瓢壺”的喜愛。圖1“大提梁石瓢”是將經典的壺型均勻地“放大”了,一方面,“提梁石瓢壺”的特征得以呈現地更加清晰;另一方面則體現了作品的藝術個性,表達了新時代紫砂壺創作的大氣追求。
圖1 大提梁石瓢
“石瓢”又稱“石銚”,早在宋朝便已出現,最早見于大文豪蘇軾所作的《試院煎茶》一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軾極愛吃茶,被貶至宜興教書后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的味道更好,遂就地取材設計了一把“銚”,被后人稱作“東坡提梁壺”,是后來“石瓢壺”的早期雛形,因蘇東坡的參與而具有文人化氣息。到了清朝道光年間,陳曼生在“東坡提梁”的基礎上進行改良,更趨于藝術化,經典的“石瓢壺”就誕生了。這一壺型一經誕生便得到了人們的青睞,后又衍生出景舟石瓢、漢棠石瓢、子冶石瓢等,“提梁石瓢”則為曼生所創。
這把“大提梁石瓢”直接繼承古典之形,壺身為標致性的金字塔形,底寬頂窄,渾厚沉穩,又不乏靈動之氣。作者對壺底部及兩側轉角進行了調整,底部呈現出弧度,中間部分較為平整,可保證壺平穩地置于平面之上,兩側則微微翹起,顯得尤為活潑,并通過與所置平面保持一定距離形成虛實結合的空間感。筒身弧面與底部之間的轉角非常圓潤,使作品的氣質趨向于溫潤隨和,以此來體現出作品的大氣。
筒身部分較為飽滿圓潤,越向下這種特征就越為明顯,兩側壺腹的線條也帶有微微的弧度,與底部線條自然的銜接。整個壺身左右對稱,線面結構十分清晰,外部輪廓線條為曲線構成,流暢緩和又利落干凈,弧面飽滿挺括,集剛柔于一體,十分大氣,亦呼應了創作對大氣的追求。
簡約的圓形壺蓋覆蓋在壺口處,與壺身嚴絲合縫。上部鑲嵌線條較粗的拱形壺鈕,與壺身造型相互呼應。壺嘴下部線條筆直,上部線條則略帶弧度,與壺身如同一體打造而成。圓形的提梁立于壺上方,兩側鑲嵌在壺肩部,提梁的線條在兩側較為纖細,越向中間則越為粗大,這樣的變化使提梁不會過于呆板,線條自帶延伸感,氣息在提梁之上可自然地流動起來,為作品帶來動感之美。
“大提梁石瓢”基本按照傳統的“提梁石瓢壺”設計而成,不同之處一是作者對壺身線、面與角的調整,使作品看上去更加渾厚古樸,是對“石瓢壺”經典氣質的加強;另一方面是壺嘴、壺鈕與提梁三者被“放大”了,增強了作品的線性美感。
“大提梁石瓢”在泥料表現上更具傳統韻味,彰顯了紫砂壺藝術的基本特征。古雅華美的棕紅色遍布壺身,微微的橙紅色調使作品看上去朝氣蓬勃,神采奕奕。泥料細致干凈,使壺體各處都是光滑細膩,淡淡的光澤和其中若隱若現的砂質紋理則更顯淳樸之美。此壺沒有多余的裝飾,是一件典型的光器作品,在泥料表現上要十分嚴謹,才能彰顯光器作品的特征與品質。
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喜慶之色、高貴之色,象征的是中國獨特的古典大氣之美。用此種泥料一方面是繼承了紫砂壺創作的傳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烘托作品“大”的表達,使作品具有一種源于歷史文化的厚重感,也就自然能形成大氣穩重之美。“大提梁石瓢壺”從繼承傳統出發,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有的只是對東坡先生與曼生創作的尊重,有的只是傳統藝術形式久經歲月洗禮后沉淀下來的驕傲。此件作品可以說是“膽大心細”,充分展示了“石瓢壺”的造型結構特征,展示了紫砂壺的藝術自信與不懈追求。
“大提梁石瓢壺”令人感受到紫砂壺創作的新時代風貌,作者以優雅、溫和等傳統氣質為標準,塑造出一件大氣之壺,體現了紫砂壺藝術與中華民族之心胸,將“提梁石瓢壺”這一款式發揚光大,帶人們領略紫砂壺創作的智慧以及東坡、曼生帶來的文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