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偉
傳統紫砂壺藝傳承至今,已是一個造型變化萬千、文化主題豐富的紫砂藝苑。紫砂壺藝之所以在當代成為一項發展的十分火熱的手工陶瓷行業,實質上是契合了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物質需求發展所帶來的精神文化需求。四十余年的高速發展,讓中國人的物質生活獲得極大豐富,前所未有的豐沛物質,在無形之中放大了很多人精神上的缺失,所以很多人都有一種迫切的精神需求。而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外來文化的不斷沖擊之下,傳統文化的回歸成為了一種必然的精神歸宿,帶有傳統文化色彩的紫砂壺也由此迎來了發展的契機。當代紫砂壺創作對工藝的探究、形體美學的思考也達到了新的高度,一些過去不曾想、不敢想的創意噴涌而出,誕生了很多極具創造力的紫砂壺新品,圖1紫砂“小風華壺”就屬于其中之一。
圖1 小風華壺
紫砂壺的創作講究一個“精、氣、神”,這其實是承襲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古代中國人敬畏自然,認為萬物有靈,而人又是萬物靈長,人之所以有別于草木,那就在于人有精神,所以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對于精神的追求都浸入骨髓。紫砂壺的精神便在于其承載的中國文化,“小風華壺”的創作源自于對“風”的所思所想。中國傳統美術善于從側面描繪無形之物,如國畫中用留白展示天空、湖海水面,用落葉展示微風等等,“小風華壺”上的裝飾構筑了一個有“風”的世界,并由此衍生出更多的思考。
紫砂“小風華壺”的形體線條簡樸,結構相對簡單。圓形腹鼓的壺體,一彎壺流,圓圈壺把,寶頂鈕,平壓蓋,圓口升頸,平底,壺體上線條的走向相對統一,各個部位向中央聚集,構成一個融洽的整體。這把壺的主題表現主要集中在壺上的貼塑裝飾,薄泥片貼紋構成的圖案帶有飄逸的線條,其設計風格帶有傳統如意紋的影子,卻又有所不同,與茶壺合在一起來看,就如同外面裹著的一層霓裳,伴隨著空氣中的流動翩飛起舞。這樣的效果得益于其抽象化的裝飾形態,重點在于構思、工藝上皆采用相當成熟的技巧,所以設計好以后的制作難度并不高。首先就是將一整塊泥片裁切成長方形,圍攏形成身筒,隨后鑲壺底,然后用拍子逐步拍打出壺面曲線,這個過程要均勻流暢,讓壺面顯得飽滿圓潤;接著制作壺口,壺口升頸采用明接過渡,將壺口與壺身明顯的區分開來,為之后環繞壺肩的主題裝飾留出空間,壺蓋的制作相對簡單,平蓋上采用同樣的貼塑主題裝飾,空出中央明接法鑲接壺鈕,鈕頂帶尖,如同一座寶塔,之所以要這樣設計,是為了委婉的顯示出造型的高度,而通常越是高處,越能感受到空氣的流動。這樣的細節處理決定了后續主題裝飾的成敗,整體形成呼應,讓造型和裝飾不再是單獨的存在。
“小風華壺”的裝飾是創作核心所在,壺蓋、壺流、壺身,如意一般的貼紋線條起伏,卻又不似波浪,不似云卷云舒,有別于過去常見的如意裝飾表達。從這樣的裝飾中,隱含著一種起伏的規律,尤其是壺面上如意尖上的圓點,如意又如玉,既是吉祥也是遐想,充分塑造出傳統裝飾紋所帶來的美,并且從中還能感受到一股無拘無束的飄逸。打破常規的裝飾變化,流暢的形體線條,都給人一種沖出束縛的暢快,仿佛能夠任意變化,無限穿梭,就如同當下這美好的年華,肆意卻又不逾矩,在有限的自由中享受人生。這就是當下這把紫砂壺文化內涵的塑造。
古典文化藝術中,紫砂壺沒有繁復,沒有堆砌,是一種實用的古樸,當代紫砂壺藝創作應當傳承這一藝術精神,用古色古香的形體語言來詮釋當下時代的文化內涵。紫砂壺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藝術特點,秉承自身對于創作的理解,敢于打破常規,只有這樣才能為作品注入靈魂。一代代的紫砂文化,不單積累的是技藝,更是一種工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