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亮
(遼寧省大石橋市中心醫院消化中心三病區,遼寧 營口 115100)
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因具有創傷小、療效佳等優勢而被臨床廣泛應用于胃癌治療中,其雖具有良好治療效果,但術后易發生諸多并發癥,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延長患者康復時間[1-2]。因此,明確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術后并發癥發生的危險因素,并做好預防措施,對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保障手術效果至關重要。但現階段臨床對該術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術后并發癥及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行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治療的109例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9例,女50例;年齡26~75歲,平均年齡(50.42±3.61)歲;胃上部癌21例,胃中部癌33例,胃下部癌43例,全胃癌12例。本研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均符合《胃癌胃切除手術加速康復外科專家共識(2016版)》[3]中胃癌診斷標準;均具有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手術指征;均經X線片檢查證實無腹部遠處轉移表現;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免疫功能異常;合并感染性疾病;行全胃切除;腹腔鏡術中轉開腹。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經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治療,且手術均由同一組經驗豐富外科醫生完成,術后對所有患者均進行為期1個月的康復隨訪,記錄其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并依據并發生發生情況將所有患者分為并發癥發生組與未發生組,統計兩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腫瘤TNM分期、淋巴結數目、有無既往腹部手術史、體質量指數(BMI)、吻合方式等,分析可能導致行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
1.3 觀察指標 觀察行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單因素分析;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多因素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重復測量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方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行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入選109例行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患者中,21例術后發生并發癥,占19.27%,其中吻合口瘺4例,腸梗阻2例,腹腔出血7例,腹腔感染1例,術后胃排空障礙3例,淋巴瘺2例,腸壞死1例,切口感染1例。
2.2 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單因素分析 兩組年齡、性別、有無既往腹部手術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腫瘤TNM分期、淋巴結數目、BMI、吻合方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單因素分析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univariate analysis of complications after laparoscopic D2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gastric cancer[n(%)]
2.3 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多因素分析 經多項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結果顯示,腫瘤TNM分期Ⅲ期、淋巴結數目≥40枚、BMI≥24 kg/m2、BillrothⅡ式吻合可能是導致行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多因素分析Table 2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complications after laparoscopic D2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gastric cancer
胃癌是腫瘤科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居我國各類惡性腫瘤首位,具有較高致死率,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4]。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是目前臨床治療早期胃癌的常用手段,可有效切除病變組織,抑制疾病發展,但經臨床實踐發現,術后存在較多并發癥,進而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影響其預后,因此,積極探尋導致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并實施有效預防措施對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5]。
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術后并發癥主要以腹腔出血為主,經多項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結果顯示,腫瘤TNM分期Ⅲ期、淋巴結數目≥40枚、BMI≥24 kg/m2、BillrothⅡ式吻合是導致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為,Ⅲ期腫瘤術中多需進行擴大切除,而周圍組織切除越多,對機體損傷越大,進而術后易發生諸多并發癥[6]。而手術過程中醫師需根據患者實際病變情況盡量減少切除組織,以減輕對機體的損傷,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淋巴結多處于大動脈及其分支四周,術中應用超聲刀切除淋巴結時易對其附近血管及鄰近組織造成損傷,或形成動脈瘤,進而易引發術后腹腔出血等并發癥[7-8]。而針對淋巴結數目較多的患者,手術過程中醫師需謹慎操作,避免損傷附近血管,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超重的患者在腹腔鏡手術過程中易對手術視野產生影響,增加淋巴結清掃難度,進而易損傷四周組織及血管,且其易增加胃腸吻合難度,進而術后易發生并發癥[9]。而臨床針對超重的患者于手術過程中需先明確手術操作路徑,避免對重要血管造成損傷,同時,需選用低張力吻合方式,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與BillrothⅠ式吻合比較,BillrothⅡ式吻合術中切除胃切除較多,且胃空腸吻合張力較少,但其吻合方式易影響正常解剖生理關系,進而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而臨床需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選取吻合方式,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腫瘤TNM分期Ⅲ期、淋巴結數目≥40枚、BMI≥24 kg/m2、BillrothⅡ式吻合可能是導致行腹腔鏡D2淋巴結清掃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臨床于手術過程中需積極做好應對措施,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