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自然(Nature)旗下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了中外團隊合作研究新疆早白堊世翼龍動物群中恐龍化石的最新成果。該團隊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的帶領下與巴西研究人員進行合作。論文研究的三件新恐龍化石都屬于蜥腳類的多孔椎龍類,化石均不完整,分別保存了一段關聯的頸椎、一段關聯的尾椎和一段薦椎,另外還有一枚與尾椎保存在一起的獸腳類恐龍牙齒。研究團隊依據頸椎特征建立了盤足龍類新屬種:中國絲路巨龍;依據尾椎特征建立了巨龍類新屬種:新疆哈密巨龍。
新的恐龍名稱來源于化石產地及這類恐龍巨大的體型,又因哈密是“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鎮,便以此來紀念自古以來中國連通世界的偉大的絲綢之路。
據悉,這是新疆下白堊統地層中首次報道的多孔椎龍類恐龍,也是哈密翼龍動物群恐龍化石的首次報道。中國絲路巨龍和新疆哈密巨龍的研究增加了哈密翼龍動物群的多樣性,同時也增加了我國早白堊世蜥腳類恐龍的多樣性。
8月9日,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由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豐橋技術科學大學以及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生理學研究所組建的研究小組在北冰洋發現了一種能夠合成類似于石油的浮游植物。這是世界首次發現能合成類似石油燃料的生物。該發現或進一步推動生物燃料開發,從而助力實現去碳化社會。
根據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介紹,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氫化合物,由碳原子數量不同、大小不一的碳氫化合物分子混合形成。煉油過程中,需要分離出碳原子數為10至15的汽油和碳原子數為16至20的柴油。研究小組發現的這一浮游植物具有合成多種碳原子數為10至38的碳氫化合物的能力。
雖然科學家此前已發現能合成碳氫化合物的浮游植物和藻類,但由于碳原子數范圍較窄,且易氧化并含有不穩定結構,因此其實用性受到限制,必須與化石燃料混合才能應用。而新發現的浮游植物則可一次產生從輕烴到重烴的多種成分,可以合成高質量燃料,沒有不穩定結構。若能批量生產,或可單獨作為燃料使用。
7月4日,英國智庫Autonomy在其官網上發表了冰島“每周四天工作制”試驗研究成果,稱其在當地獲得了“壓倒性成功”。
該試驗于2015年至2019年間進行,由冰島政府及首都雷克雅未克市議會組織。試驗要求工作者用四天時間完成五天工作,但工資不變。試驗覆蓋冰島大約100個工作場所,包括幼兒園、醫院、學校和寫字樓等,共有2500多名工作者參與,約占冰島工作人口的1%。結果表明,試行“四天工作制”非但沒有讓冰島工作者的工作量增加,反而讓大部分工作者的心態和健康狀況向好發展。目前約有86%的冰島工人已通過談判,簽訂縮短工作時長的勞動合同。
冰島的“四天工作制”試驗目前在全球同類試驗中規模最大。除了冰島外,西班牙、新西蘭等國也計劃引入每周工作四天的試驗。但冰島的成功并不意味著所有國家都適用該工作制。北歐經濟發達、地廣人稀,休息時間長,工資水平高。而其他地區國家民眾則擔憂一周工作四天會讓人失業、工資下降或者生活更有壓力。
8月3日,位于科威特蘇萊比亞地區的全球最大廢棄輪胎處理場發生火災,里面堆積了約700萬個廢棄輪胎。火災蔓延超過六公頃,濃煙升起的景象甚至可以被衛星捕捉到。
據悉,這已不是該處理場第一次發生火災。科威特位于西亞地區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屬熱帶沙漠型氣候,降雨量極少,夏季平均氣溫40℃以上,被稱為世界上最炎熱的國家之一。在這樣的高溫環境下,堆積的廢棄輪胎容易產生揮發性氣體,燃燒后則會導致更嚴重的后果。本次火災濃煙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和少量多環芳烴,對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構成威脅。
自上世紀80年代起,科威特的部分城市就不斷將來自科威特和其他國家的廢棄輪胎堆放在露天荒漠中,最久的輪胎大概已經被放置了30余年。舊輪胎遲遲未被處理,新的廢棄輪胎又源源不斷地被運輸至此,愈積愈多,漸漸形成“輪胎墓地”。科威特政府已經開始處理這些在沙漠中囤積了30年的輪胎,目前當地多處廢棄輪胎總數已達5200萬只。
當地時間8月12日,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2020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在過去十年,美國人口呈現更加多元化趨勢,白人、非裔占比下降,拉丁裔、亞裔占比上升。
此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過去十年,美國總人口由3.08億人增至3.31億人,增幅為7.35%,是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慢增長。其中,主要人口增長來自城市,較十年前增長8.7%。白人群體仍是人口最多的族裔,但比十年前減少2.6%,占比也由十年前的63.7%降至57.8%,是歷史最大降幅。少數族裔中,拉丁裔群體占比增至18.7%;非洲裔群體占比降至12.4%;亞裔群體占比增至6%。
接下來,美國各州將根據此次人口普查結果重新劃分選區。其中,44州將重新劃分國會眾議院429個選區,目標在于保證所有選區人口基本相當。
瑞士格勞賓登應用科學大學研究人員近期宣布,他們借助計算機用時108天零九小時,將著名數學常數圓周率π計算到小數點后62.8萬億位,創下該常數迄今最精確值記錄。新紀錄比上一紀錄向后推進了12.8萬億位,在計算時間方面,也加快了3.5倍。
長期以來,高精度計算π值一直被用作測試計算機處理能力的基準。2019年,谷歌云計算系統將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后31萬億位。2020年,一個名為北阿拉巴馬慈善計算的非營利組織的創始人蒂莫西·穆利肯使用個人電腦,將數值計算到小數點后50萬億位,耗時303天。
該項目研究員表示:“創下圓周率精確數值新記錄只是我們準備將高性能計算機基礎設施應用于研發領域的‘副產品。我們并不打算繼續計算圓周率,但相信不久后會有人打破這一記錄。”據悉,此次創紀錄的小數點后62.8萬億位中,最后十個數字是781792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