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欽炎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已經基本形成,大部分學生不再喜歡死記硬背、依葫蘆畫瓢式的學習和老師的說教,而是傾向于自己動手、主動參與、協同合作。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求知欲、好奇心、好勝心尤為突出。
一、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
“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實用性”是小學高年級科學教學實踐的基本特點。通過創設情景,開展豐富多樣的探究活動,讓學生把“學”和“玩”巧妙結合,從中獲取一定的科學知識,體驗探究科學知識的樂趣。這就要求教師要大膽創新,積極引導學生從自學、悟學到真正的樂學。教師要真正使課堂“動”起來,就要用創新的思維進行設計,聚焦熱點,刺激興奮點,從而解決知識的重點和難點。
例如在《食物鏈與食物網》的學習中,教師發放各種動植物卡片,小組成員進行食物鏈組合。其中,小謝同學所在小組玩得不亦樂乎,4人玩起了自創的“食物大戰”游戲:“生產者”植物被初級“消費者”食草動物吃掉,食草動物又被高級“消費者”食肉動物吃掉,食物鏈中一環比一環強大,吃到最多“食物”的玩家獲勝。學生通過“玩中學”,掌握了本節課的學習要點,并形成了相互交流、相互競爭的科學態度。
二、 把“做”的任務交給學生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表現為思維的創新性、方法的創變性、探究的創造性。開放性與實效性、趣味性是相輔相成的。好的教學實踐應該包含開放活躍的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的活動材料、樂學好思的活動步驟、高效優質的活動成果。
例如在《擺的研究》探究活動中,有的學生認為“擺的快慢可能與擺錘的重量有關”,有的則認為“擺的快慢可能與擺動的幅度有關”,還有的認為“擺的快慢可能與擺繩的長度有關”。通過反復多次的對比實驗,學生們最終發現“同一個擺,擺的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擺繩越長擺得越慢,擺繩越短擺得越快”。在研討交流環節,發現各組問題層出不窮,出現了很多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比如實驗時擺繩要拉直、對比實驗只能改變一個條件、擺長的測量要正確、固定點要牢固、計時與計數配合要恰到好處等等。教師通過“做中學”,設置開放有效的課堂形式,把“做”的任務交給學生,引發學生對科學實驗的好奇心,提升學生對未知的探索欲望,使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三、把“創”的機會讓給學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學習課本科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課外自主探究活動是他們施展才華、自由獲取知識與技能、實現自我飛躍的最好補充手段。通過項目式學習,豐富課外拓展活動,合理利用身邊的資源,把“創”的機會讓給學生,能夠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在項目的引領下,和同伴合作、家長協作,最后通過成果展示,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
例如在“我們的城市——深圳八景”項目式學習活動中,科學組選用的內容是“維護生態平衡”。由五(5)班小司同學帶領學習團隊,通過科學老師的指導,在家長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自主繪制“蓮山春早、梧桐煙云、梅沙踏浪、陽臺疊翠”等生態系統圖、制作“大鵬所城、僑城錦繡、深南溢彩、一街兩制”彩色立體沙盤。通過實地考察、拍攝照片、收集資料、成果展示,深刻認識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這對于學生來說,既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也是一次創新的旅程。
四、把“新”的精神傳給學生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一根木棒容易折斷,一捆木棒抱團才能堅不可摧。科學探究也是如此,一個人的力量太小,一群人的團結合作才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徑。科學探究注重團隊合作,講究分工明確、個體引領、規則有序。在教學探究過程中,教師始終以引領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及時解決學生的疑惑,聆聽學生的心聲,盡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去迎接各種挑戰,學生在不斷的試錯、失敗、改進中成長,形成創新精神,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例如在學習《造一艘小船》時,教師將橡皮泥、墊圈、水槽等材料分發給每個小組,各組的任務是讓小船裝載15個墊圈后能夠浮起來,最快到達終點的小組獲勝。學生需要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制造小船、反復測試、研討匯報、總結經驗、再測試來完成挑戰。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同樣多的橡皮泥造出來的小船,越長越寬、越高越薄,排開的水量越大,載貨量越大。把時間交給學生,不管成功還是失敗,他們都很興奮,收獲也很大,挑戰的經歷也將成為深刻的體驗,收效遠大于教師的說教。
總之,在小學科學高年級自主探究教學實踐中,教師在知識傳授時,要把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幫助學生養成團結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