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華


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學生缺乏學習主體性,從選題開始,就是依據教材的作文要求進行寫作,自我選擇的余地不大。有些學生對題目缺乏興趣,因而主動參與寫作的興趣也不高。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一方面缺少寫作前的必要準備,對“前寫作”階段的參與度不夠,另一方面缺乏對寫作知識的系統性認知,對“后寫作”階段的自主性不高,導致思路不夠開闊,文章“無米下鍋”。有鑒于此,學習型作文課堂的構建應該從改變教師的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寫作欲望,創新課堂教學流程,充分激活學生寫作的主觀能動性開始。
一、“前作文”階段學生主體性地位的發揮
所謂“前作文”階段就是指學生在正式寫作之前,教師輔導作文階段,包括學生搜集資料和整理思路。在學習型課堂教學中,審題就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聯系生活,談一談對寫作題目的理解。如果是話題作文,則讓學生談一談與這個話題相關的題目有哪些。例如在以“寫故鄉的風景”為話題的作文教學中,教師結合正在評選的“羊城新八景”作為教學切入點,讓學生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提升學生將書本話題聯系生活實際的能力,調動他們的寫作興趣。
在學習型課堂中,課本的習作話題僅僅是作文教學的一個切入點。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寫作,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才是最終目的,由此出發,適當地轉變寫作角度,調動學生思路是非常必要的。以表格的方式為學生搭建作文支架,指導學生有效地觀察與發現,為習作提供素材,是學習型作文教學課堂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個階段教師首先要結合本單元習作特點,明確觀察重點。其次,要在方法上加以觀察,寫作中加以指導。還應根據習作要求,引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組織學生課堂上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將各自搜集的相關資料進行交流匯報。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授習作“我喜愛的動物”之前布置了以下觀察實踐作業:
作業一:自己飼養一種小動物,細致地觀察它的外形特點與生活習性,了解它的脾性與本領。做好觀察筆記,并做追蹤調查,如果能拍攝它的照片就更好了。
作業二:收集整理。查一查書報、網絡,或者與你熟悉的飼養同一種小動物的人交流,記錄整理有用的資料,把它們補充進下面的表格里(如表1)。
對高年級的作文教學,包括這個“前作文”表格設計,都可以由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設計完成。例如圍繞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話題作文“XX的啟示”,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不同的表格,最后綜合優點,確定需要觀察和搜集的內容(如表2)。
由上述課堂教學案例我們不難看出,在“前作文”階段引導學生科學、全面地觀察寫作對象,對學生習作思路的拓展、習作材料的準備、個性化的習作表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前作文”階段教師引領性作用的創新
在學習型課堂中,“前作文”階段教師在引領學生把握寫作重點的過程中,應避免先入為主地將寫作注意事項及同類文章的寫作方法羅列給學生,而要以讀寫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逐一梳理本單元的課文,從中找到此類作文的寫作特點及重難點。
教材對小學階段各年級寫作重難點界定并不十分清晰,因此有些教師在作文課堂的指導上出現了困惑。同樣是寫景類的作文,五年級已經寫過,六年級又應該寫些什么,其作文教學的側重點為何?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從“讀寫結合”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寫作教學的重難點就會比較明晰。每個單元語文園地中的習作訓練,都是圍繞本單元教學主題創設的,即本單元的每一篇課文都能從各個方面,無論是立意、選材還是結構、表達,給學生習作以不同的啟發。教師如果能通過點撥性的引導,幫助學生梳理本單元各篇課文的寫作重難點,那么學生在寫作本單元的話題作文時,就能做到游刃有余。
例如,在指導學生完成六年級上冊單元作文描寫“大自然”時,教師幫助學生回顧本單元《山中訪友》中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特別是結合習作要求“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員”,引導學生重溫體會課文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將自己化作一棵樹的描寫,拓展學生的想象。不難看出,教材編寫者設計這篇寫景作文的意圖,不僅是鞏固四、五年級寫景文章寫作手法的運用,同時也要求學生在寫景文章中發揮想象,進一步加深對“融情于景”寫作手法的實踐運用,把握住作文教學的重難點。
三、“后作文”階段學生主導性作用的運用
“后作文”階段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往往采取點評典型性文章,指導學生修改,并推薦發表已完成的優秀作文,激勵寫作優秀的學生的教學方式。在學習型課堂中,為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習作發表的方式可由班級壁報拓展到互聯網平臺,尤其是部分學校建立了家校網絡交互平臺,出版電子期刊,盡可能地擴大學生作文的受眾范圍,同時通過互聯網使更多的人能夠閱覽并發表評論。從擴大受眾的意義上,這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導性作用,激發了學生寫作的欲望,增強了寫作動力。
語文學習型課堂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作文的創作貫穿著學生無限的靈感與活力。將學習型課堂理念帶入作文教學,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創造力,進一步發揮他們的課堂主體性地位,并將其演變成寫作實踐的能動性表現,進而促進良性寫作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