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文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勞動教育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任務成為新時代的育人目標。中山市第一中學將勞動教育納入學生培養的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探索出基于勞動教育的“五育”融合生態系統。
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是時代的要求?!拔逵比诤喜皇堑?、智、體、美、勞的簡單拼湊或整合,而是“五育”之間的有機滲透。從強調“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是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適性育人,讓學生有個性地發展。
一、豐富勞動教育內涵搭建“五育”融合之橋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絕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也不是一味地強調技術技能的提升,它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時代內涵。它是夯實學生勞動的根基、養成勞動的習慣、培育勞動的素養,讓學生獲得勞動的樂趣,在知、情、意、行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
學校一直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如打掃校園衛生,宿舍內務整理,家務勞動等,對學生有明確的勞動要求以及勞動評價。如何將勞動轉化為學生的自我要求?如何讓勞動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和體育中無時、無處不在?中山市第一中學農科實踐基地的開辟讓學生創造了自己的勞動故事田,創造性地開啟了“自留地”里的農科課程,讓學生在勞動中體會到美好與創造。
以農科實踐基地為載體形成的勞動教育模式,實際上是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具有強連接關系的自然生態系統。學校的菜地很美,地里的蔬菜瓜果是學生種的,與人產生了食物鏈,連接了人與自然。學生通過參與勞動,激發出多種創造的可能性,形成了人與自然生命的連接。勞動過程中學生與人合作,與人互動,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獲得了精神的滋養,知識的積累,體質的提升,審美的塑造和勞動的歷練,促進了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二、基于勞動教育的“五育”融合促進生命健康多元成長
農科實踐基地的建立從回歸自然角度切入,探索育人模式的轉變,將勞動課程進行校本化實施,讓勞動回歸校園,形成了“勞動+”特色課程群,與學科教學相滲透,讓學科教學有了新鮮的元素,讓學生在真實生活、生產、生態中體驗學習,有主題、跨學科地親近大自然,促進生命健康多元成長。
(一)“勞動+“課程體系是構建“五育”融合育人生態系統的條件
構建體驗式、項目式、探究式的“勞動+”課程群,如“勞動+管理、勞動+科技、勞動+學科研究、勞動+創意”等德智體美勞融合發展的課程體系,將勞動教育融入學科教育中,形成跨學科的育人體系。每周一節勞動必修課,高一和初一學生必須有一年在農科實踐基地上勞動,實現了在田地勞動的真實體驗。
1.“勞動+管理”勞動教育課程。將農科實踐基地分給高一年級和初一年級,每個班分五、六塊地,每塊地由10個學生負責,每天2個學生管理,記錄澆水、除草和蔬菜生長情況等勞動過程。在班主任的全程協助指導下,建立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班級自主管理小組,讓學生自主管理。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分工合作,體會平等、和諧的新型勞動關系。
2.“勞動+科技”勞動教育課程。借助新時代勞動技術和形式開展生產勞動,引導學生將身體流汗的體力勞動與智慧勞動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對勞動的認知,消除學生將勞動簡單對等為體力勞動的不合理認知,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實現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的融合。課程內容包括如何學會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如何在基地建立灌溉系統,如何堆肥以及在土壤表面放置覆蓋物以保持土壤肥力,維持土壤水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等科技含量的勞動教育課程。
3.“勞動+學科研究”勞動教育課程。開發與農業相關的兼具傳統文化特色的基地實踐活動,做到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如勞動與生物的結合(觀察植物生長、學習病蟲害的防治)、勞動與歷史的結合(二十四節氣與農作物)、勞動與地理的結合(灌溉系統)、勞動與化學的結合(堆肥技術),等等。培養學生在勞動過程運用知識、思考問題,培養實驗研究的習慣,真正發揮農科實踐基地的作用。例如有學生看到蔬菜長蟲子,第一反應就是要買農藥殺蟲。農科專家要求學生自己思考不用農藥的原因并要求他們多觀察找辦法。過一段時間,學生發現蟲不再吃菜葉,但鳥兒會來吃蔬菜瓜果,會想辦法(如扎稻草人)驅趕鳥。在這些研究探索的過程中,學生明白生態系統的平衡在于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與自然的和諧。
4.“勞動+創意”勞動教育課程。開展勞動創意展示活動,鼓勵學生制作與勞動相關的發明創造,如扎稻草人比賽、手工制作、勞動手抄報、勞動成果展等,鼓勵學生創新,讓學生經歷真實的勞動過程,體驗勞動者的生活,培養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二)多方協作是構建“五育”融合育人生態系統的前提
要筑牢農科實踐基地的育人生態系統圈,僅僅依靠學校是很難做成的,必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攜手。學校開辟農科實踐基地,組織好學生勞動,學校與農耕公司合作,請專業人員進校授課并在地里現場講解,教授學生如何管理蔬菜瓜果。蔬菜成熟后,組織學生采收并帶回家,與家人分享。農科實踐基地的育人生態系統是學校、社會和家庭的一種聯接,這一聯接保證了這個勞動基地的可持續發展。
(三)多元評價體系是構建“五育”融合生態系統的保障
為了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必須建立健全“五育”融合的評價體系。一方面,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既有對勞動教育單獨的評價標準,也有對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融合的評價標準,實現“五育”融合的評價標準。
基于學生勞動素養提升的多元評價體系,其主體是教師、學生、家長的三方評價,評價內容豐富,涵蓋了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方面。評價內容包括勞動認知評價、勞動過程評價、勞動成果評價以及多元主體評價。勞動認知評價指的是對學生的勞動態度及對勞動的認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此為與德育、智育融合的評價。勞動過程評價就是對學生勞動過程表現的評價,是否合作參與,是否積極肯干,遇到困難是否有鉆研精神等,此為與德育、智育和體育融合的評價。勞動成果評價不僅僅是收獲的農作物,也包括腦力勞動的創作成果等,此為與智育和美育融合的評價。
新時代勞動教育是“打好家國底色”的教育,是“培養幸福勞動者”的教育。我們把農科實踐基地這個小系統的做法延伸到學校勞動教育的大系統,從課堂勞動實踐延伸到校園勞動實踐,從家庭勞動延伸到社會勞動。通過農科實踐基地的勞動教育將“樹德、增智、健體、育美”的培養目標落實到日常教育活動中,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情感,具備豐富的勞動知識和創新的勞動思維,感受到“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我們也將勞動教育引入到智育中,讓學生認識到勞動不只發生在農科基地、家里或工廠,也發生在課堂中、班級內和學習中,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也是一生都要持續不斷進行的勞動。同樣,強健的體魄與高層次的審美也要經過勞動實踐才能形成。與其他“四育”融和起來的、日?;膭趧咏逃抛钣猩Γ沧顬槌志谩W寗趧訚B透在真實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勞動就是生活方式,這才是勞動教育的最終目標。
本欄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