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思想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思想政治學科教學圍繞議題,開展活動型學科課程。議題式教學強調用真實情境為載體,把本學科知識與議題加以聯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增強社會的責任感。[1]本文以《求索真理的歷程》一課為例,通過民法典制定過程如何體現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作為總議題,設置三個子議題為載體,對議題式教學進行反思和思考。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民法典;實踐與認識
一、議題式教學的內涵
議題,很多專家學者認為議題選擇上需注重知識性之外還需要與價值評價相融合。議題既需具有知識性、開放性、又要體現教學重難點,教師圍繞議題展開的活動設計,包括提示學生思考問題的情境、運用資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策略,并提供表達和解釋的機會。
議題式教學,是指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尊重學生主體規律的基礎上,在熟讀課標的基礎上圍繞核心知識點設置一個主題,圍繞主題創設真實情境開展課堂教學。通過進一步掌握教材內容,搜集所需要的信息,最后師生圍繞情境作為載體,進行總結,以提升學生對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掌握程度,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隨著教育理論的不斷發展,議題式教學逐漸引起大家的注意,并得到了發展。
二、議題式教學的意義
(一)議題式教學綜合性加強
議題式教學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以議題為載體,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拓展教育資源和教育空間,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這種教學方式更加需要師生之間有一個平等關系,平等對話溝通和交流。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學生的參與,學生的主體性強而且教學活動也非常貼近現實生活,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通過這些實際的場景,學生能夠得到更加深刻的體會與認識,有助于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這能夠充分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核心素養,從而培育出社會需要的新青年。[2]
(二)議題式教學創新性較強
議題式教學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教學方式。相較以往的教學方式,學生需要更高的思維能力。教師通過對議題分析,問題情境的創設和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從而實現從以往單一的學習方式轉變成更加綜合、多元的學習方式。
(三)議題式教學實踐性更強
議題式教學借助議題為載體,創設真實問題情境。情境來源于具體的真實生活問題,面對真實情景,學生有更強的參與性,也更有欲望對問題情境進行探究和思考。學生借助議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首創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議題式教學探究——以“求索真理的歷程”為例
(一)視頻導入:“中國為什么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通過
問:同學們對民法典了解嗎?它在我們生活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引發學生對民法典的興趣,民法典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二)總議題:以《民法典》為例,看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1.議題一:民法典的來源
材料一:2020年5月28日15時08分,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導同時五家單位共同參與民法典編撰活動。始終立足立法實踐,對重要的、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務充分聽取人民的意見。民法典制定,集中民智,聽取人民最關心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立法過程中充分發揮多個主體的作用,是立法的法律典范。
材料二:民法典多次公開征求意見,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意見建議。民法典根據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的問題,對以前的民事法律規定不符合的現行存在問題的進行修改和完善。比如在高空拋物、未成年被性侵、個人信息保護等等方面都作出新的的規定。所以民法典也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全方位保護民事權利、滿足新時代人民法治需求、直面社會熱點問題,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發揮重要作用。
結合材料,思考《民法典》制定過程是如何體現實踐與認識的關系?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民法典》是立法的典范。民法典制定始終堅持立足于社會實踐,密切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聽取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和人民群眾心系事件。多次通過中國人大網公開征求意見,累計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意見建議。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民法典根據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比如在個人信息泄露、人體買賣器官等方面作出新的規定。對以前的民事法律規定不符合的現行存在問題的進行修改和完善。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民法典編纂的法條有助于解決性騷擾、高空拋物、占道糾紛、個人信息泄露等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全方位保護民事權利,滿足新時代人民法治需求、直面社會熱點問題,維護社會穩定發揮重要作用相反如果對于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沒有正確認識,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3)易混易錯點:區分“來源”與“動力”與“途徑”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重點在于強調的信息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強調的是認識是處于變化發展的。
認識的途徑:認識的途徑來自于兩個。有直接的經驗(自己親身去實踐)和間接的經驗(從他人或者書本上獲得的認識)。
【設計意圖】這一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是通過民法典的制定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實踐活動是認識產生的源泉和發展的動力。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讓學生明確認識從實踐中取得的,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對認識的來源、動力、途徑三個進行區分,能夠強化學生的差別意識,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2.議題二:民法典的時代性
《民法典》草案婚姻家庭編相比于2001年修訂的婚《婚姻法》把晚婚晚育、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疾病這兩條條款進行了刪除,同時民法典正式實施后,意味著現行的婚姻法將會作廢。
(1)結合材料并思考民法典實施后現行婚姻法將廢止,是否表明當時婚姻法不再是真理?
鼓勵晚婚晚育適用于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符合當時社會的情況。但是在目前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人口老齡化,就已不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狀況。所以真理有自己適用的范圍,如果超出當前的這個條件和范圍,就會演變成謬誤。
(2)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為什么把晚婚晚育應給與鼓勵等等條款刪除?體現了真理具有什么屬性?
其一,民法典把鼓勵晚婚晚育、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等等這些條例取消,符合當今社會的時代背景。當前社會大多數的年輕人相當大一部分群體都是過于晚婚晚育,并且當前社會出現了人口老齡化等新的問題,在此新背景下民法典把這兩條條款刪除符合當前的實際情況。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法條調整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現狀的改變,不斷調整相對應的法律。體現了上層建筑不斷適應我國當前的經濟基礎從而來促進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其二,體現了真理具有具體性、真理是客觀的。
【設計意圖】通過民法典的婚姻篇的探究,引導學生討論什么是真理,讓學生理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超出了一定的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3.議題三:民法典的科學性
材料一:《民法典(草案)》首次規定了夫妻雙方婚前告知義務,如果配偶婚前有重大疾病,應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對方。通過增加此項條款來保障夫妻另一方的知情權,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材料二:民法典制定歷經66年,凝聚了幾代法律人的心血。1954年啟動民法典的制定,1979年民法典第三次啟動。2017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民法總則。2019年,12月,“完整版”民法典草案全文公布。2020年5月2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1)結合材料一運用認識論的有關知識思考為什么《民法典(草案)》增加此項條例及體現認識具有什么特點?
《民法典》的婚姻編對于婚姻中產生的新問題和新情況進行新的規定,由不知到知,從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的過程體現了認識具有無限性和上升性。
(2)結合材料二民法典的艱難制定過程體現了認識具有什么特點?
認識具有反復性。民法典從1954年啟動到2020年5月21日通過,歷經了66年。說明我們對于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設計意圖】以民法典的新增條例以及民法典的艱難制定過程為真實情境為載體,通過該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認識的三個特點。了解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教學反思】
議題式教學是《普通高中思想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的教學建議。它以真實情境為載體,圍繞議題進行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議題式教學具有很強的開放性、綜合性、創新性、實踐性,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議題的選擇上需注重知識性之外還需要與價值評價相融合,讓議題更具有思辨性、開放性,更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議題式教學的特性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課堂需改變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大膽創新,提高自身專業素養與教學技能,改變以往學生單一的評價方式,從而實現教與學的統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馮旭平.讓議題式教學成為活化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動力[J].教學研究,2020(41).
[3]劉華.高中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探究——以“垃圾圍城”為例[J].精品課堂,2020(09).
[4]宋家旺.高中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J].教育札記,2020(01).
作者簡介:林茹莉(1990.5-).女,漢族,福建漳州人,大學本科,二級,研究方向:議題式教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