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穎平
【摘要】農業是立身之本,從古至今,我國農業發展都沒有落后在經濟發展后面,在古代農業發展更是優越于經濟發展。隨著中國綜合實力和在國際上經濟發展力不斷增強,我國農業發展也在歷史滾輪下不斷向前推進。進入新時代環境,我國農業發展開始倡導“綠色”理念,越綠越優,因為綠色發展理念是黨和國家為生態環保環境做出的思想提升,綠色生態化農業是一個全新的業態,也是一個重新啟航。本文將分析陜西省“綠色發展”理念下有關生態農業發展的問題。
【關鍵詞】綠色發展理念;生態農業;新業態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的盛行,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近期,赤道附近的某個國家在夏日炎炎的天氣中下雪了,而世界兩極卻冰川融化,可見生態環境已然遭到了破壞,我國需要靈活建設生態文明道路,發展綠色高效的農業新業態,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取原有農業的精華,棄原有農業的糟粕,結合生態環保式農業的發展要求,打造新型農業產業鏈,以此來適應農業以及各行業的發展要求,最終實現農業領域的接續以及永續發展。
一、我國當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一)化學制品使生態污染加劇
與傳統的農業生產只依靠土地肥力、水的澆灌來種植農作物不同,現當代的農業作業大都會采取噴藥、施肥的方式來使作物增產增收,從而使農民獲得更大的收益。然而,糧食在增產增收的同時,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農民噴灑殺蟲劑使藥物殘留浸進河流,從而致使水中生物中毒,長此以往,就會對生物滅絕造成負面推動作用。還有對農作物施有機肥,致使土地里硝酸鹽含量超標,由此造成土壤污染的狀況也層出不窮。
(二)農業生產結構失衡
農民生產農作物是為了獲取利益,而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通常他們都會選擇“賣的貴的”糧食作為生產對象,那些賣價低的農作物就會被放棄,久而久之,趨于淘汰,這就導致農業生產比例和結構失衡的問題出現,經濟型農作物逐漸成為了寵兒。與此同時,農戶為了使農作物增產效果明顯,會使用適合的農藥和污染源,最終結構失衡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劣。
(三)農作物種競爭激烈,本土農種受排擠
我國走出中國,走入世界是各領域的成功,在農業育種方面也是如此,從本世紀開始,我國不斷地進口國外農種,屢次嘗試新興農業種植生產方式,不得不說,這種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采納國外優秀農種的行為是非常好的,只有不斷更新才能獲得永續發展。但是,由于大量進口農業良種,我國本土的種子就遭受冷落,銷路低迷,不利于本國農業物種繁衍,使其滅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另外,國外的農業物種大多是用未知新技術培育的,雖然抗倒伏性能,抗病蟲害功效驚人,但是這種交雜基因所培育的植物不如本土農種健康安全,存在的隱患不容忽視。
(四)農業產業鏈接式發展造成了生態破壞
農業發展的好必然會帶來一系列連鎖效應,據了解,我國許多地區的村莊在發展農業種植的同時,也開啟了工業化經營。比如,一個村子里玉米種植出名,每年都有大量的玉米投入市場,那么不久后這個村子就會有一些與玉米相關的產業進駐,啤酒廠可以用玉米做原材料生產啤酒,淀粉廠可以將玉米加工做成玉米淀粉,食品加工廠可以用玉米制作膨化食品。這樣,漸漸地,這個村子會形成農業+工業的雙合作深加工模式,來增加總收益。然而,工廠的生產都會排放污水或廢料,對河流和土地造成危害,有的還會對空氣造成污染,破壞生態平衡與環境可持續發展。
二、如何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農業發展中去
(一)采取經濟保持+生態管理的新模式
農業模式對種植生產有重要引導作用,各省各村應當落實健康的農業生產新模式,在既能保證經濟不下滑的情況下,將生態文明建設提上來。村支部應當做好管理工作,貫徹落實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管理好村子里的污染企業,控制好村民務農作業過程中的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源頭,將“生態管理”做到最優,最大程度上保證農業,經濟,生態能夠并存。
(二)轉化升級原有農業
將“綠色發展”融入生態農業必須加快對原有農業產業的轉化升級,這種轉化要不僅是產業與產業間的轉型,還要確保系統與系統間完成對接合作,使生態系統與農業系統相結合,將原有農業中污染環境的一部分剔除,合理植入生態環保系統,優化產業鏈,使轉型后的生態農業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另外,農業轉型升級要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不要盲目開展作業。
(三)著重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平衡農業生產結構
針對我國農業生產結構失衡問題,我們應當堅持重點發展與兩點發展相結合的思想,這里重點發展指的是綠色生態化農業的發展,兩點發展是既要經濟性作物又要多樣性作物,不能一支獨大,要均衡作物種植種類,既種玉米又種棉花,還種小麥。只有農業種植結構均衡了,才能實現生態農業的長久發展。
(四)保護本土農種
保護自有的糧食物種有利于生態系統的維持穩定,還可以保護物種不被滅絕。只有堅持本土特色,農業發展才會有優越性,每個國家的土壤性質不一樣,適合農業種子培育的條件也各不相同,美國的種子在中國培育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副作用,高技術的農業種子不全是良種,要避免只追求種植效果而忽視后期污染的情況。
三、結語
總體來說,生態環保事業在農業方面的進軍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的開展。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要秉承“綠色發展”理念,準確將綠色環保詮釋出來,切實落實原有農業的改造升級,發展高產能的生態農業,最終實現人與自然,農業與生態的和諧并存。只有這種價值觀念真正落實,才有可能打造環保和諧的生態共生系統。相信在各方協調統一,互相合作幫扶下,不久將來,我國一定會實現綠色發展與生態農業建設工作的成功。
參考文獻:
[1]許標文,鄭百龍,曾玉榮,等.以綠色發展新理念推進傳統生態農業轉型升級——福建省生態農業經濟區發展戰略研討會綜述[J].臺灣農業探索,2016(03):74-77.
[2]張雷,丁宇,馬蓓蓓.綠色發展從理念到現實——中國大氣環境治理與現代草場建設[J].地理科學研究,2019(01):11-17+2.
[3]李國鋒.“綠色發展”視域中農業面源污染協同治理初探——基于山東省的調查分析[J].農業經濟,2017(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