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鳳娟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未來綜合素質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然后從文章主題、文章結構、文章線索和寫作特色四方面討論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方法,為相關教學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章主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初步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校采取正確科學的閱讀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還能夠幫助學生增強對其他學科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不竭的動力。因此,教師要結合實際,從學生自身的特點出發,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真實、新奇、有趣的情景,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在情感體驗中享受閱讀的樂趣。如在教學《迷人的夏天》一課時,我帶領學生在校園里尋找夏天,讓學生切身體會夏天帶給我們的變化,通過真實情景,更能觸動學生潛意識積累知識,然后回到課堂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切身感受,再結合自己的體驗、感悟,讓學生走進課文和作者對話,看看作者筆下的夏天是怎樣的景象,這樣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筆下的夏天和自己體驗的夏天有何不同,就積極地投入到自主學習中去,充分激發了他們朗讀的興趣。又如,我在教學《美麗的武夷山》一課時,我先播放武夷山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典型的丹霞地貌,億萬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武夷山奇峰峭拔、碧水丹山的絕勝美景。然后設計導游詞,一起走進武夷山的大門吧。走進課文,你就來到了武夷山;走進課文,你就親臨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走進課文,你就會陶醉在這人間仙境!帶上你被陶醉的心情,美美地讀一讀這篇課文。通過視頻和導游詞,切合學生天生好奇的心理,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文章主題教學策略
從文章內容出發,一篇文章的主題始終是文章的核心所在,是作者寫作的目的。所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重視文章主題的教學,教師可以采用作者背景介紹、概括段落和尋找關鍵段落等方式幫助學生抓住文章主題。首先,教師在文章教學前要查找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介紹,文章是作者表達資深情感訴求的方式,所以相關背景的講解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以《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教師在教學時需要講解李白和孟浩然的關系,說明詩是在兩人分別時創作出來的,這樣幫助學生理解詩中的離別之情。其次,老師需要鍛煉學生段落概括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快速地領略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而總結主題。最后,教師需要為學生講解文章的寫作結構類型,通過類型來找到關鍵段落,進而快速領略作者的寫作意圖。以《荷花》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為看荷花,再詢問學生哪一段落和主要事件最貼近,進而尋找主要段落。
(二)文章結構教學研究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文章結構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快地理解文章內容,準確地把握文章方向,也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礎。小學語文閱讀中涉及的文章結構可以分為總分結構、分總結構、總分總結構和邏輯順序,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并延伸到寫作中去。例如,《詹天佑》的講解過程中,老師應該告訴同學第一段“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能夠概括全文主要事件,被稱為總段,最后一段對全文進行總結和延伸也為總段,所以文章為總分總結構。教師還可以在教學結束后布置學生寫一篇介紹人物的總分總結構的文章,幫助學生鞏固。相比于其他結構,邏輯順序的文章很難找到中心思想,但是小學文章涉及此類結構較少。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雖然通篇以邏輯順序講解故事,沒有總體段落,但是故事梗概簡潔明了,降低了學生閱讀難度。
(三)尋找文章線索教學
尋找文章線索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手段之一[2]。準確抓住線索信息能夠幫助正確把握文章方向,進而找到解題方向。尋找文章線索的方法主要包括上下文聯系、主要段落概括和主要事件。首先,上下文聯系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句子或者詞匯在段落中扮演的角色,進而找出解題方向。其次,文章的寫作遵照事物的發展規律,學生對段落進行概括能夠將文章內容簡單化、鏈條清楚化,進而快速找到文章的線索。最后,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抓住主要事件,降低次要事件對閱讀的障礙。以《美麗的小興安嶺》為例,學生對段落概括時可以發現文章分別描繪了春、夏、秋和冬的小興安嶺,進而可以發現時間是文章的線索,作者通過四季的描繪表達了對小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四)文章寫作特色教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只停留在閱讀內容上,還應該利用作者的寫作特色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文章寫作特色包括人物塑造、語言風格和結構建立等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和文章對比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特色。一方面,由于文章的寫作特色涵蓋范圍很大,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組和分方向討論,再針對討論結果進行評價。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教師可以將班級分為3個小組,分別討論文章中環境描寫、人物描寫和語言風格。另一方面,為了便于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寫作特色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安排對比討論,將兩種不同類型的文章放到一起進行對比。例如,在分析《荷花》的植物描寫時,教師可以引入《梅花魂》的植物描寫,進而討論兩個作品寫作方式的異同。這種對比的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從上文看出,背景介紹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文章主題;結構總結能夠加快文章內容把控;主要段落概括是找到文章線索的主要方法;文章對比加深學生的記憶。由此,學校應該重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參考文獻:
[1]王英.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提升[N]. 發展導報,2018-11-16(024).
[2]張艷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自主討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