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發萍
【摘要】實驗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實驗的目的是為了給學生創設探究的環境。在實驗教學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促進思維和能力發展,形成科學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與學生的個人及生活經驗聯系,把內容和過程、技能、態度、情感等整合起來,利用新奇、新生、矛盾的事件激發學習,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是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主題詞】科學素養? 興趣? 情感? ?新奇? 新生? 矛盾? ?意志
一、教學設計應與學生個人及生活經驗相聯系。
小學科學課程從三年級的種植養殖、四年級的大量科學實驗以及五年級對動物和植物的進一步研究,到六年級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按照家庭——學校——家鄉和祖國——地球和宇宙,由近及遠,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和現象出發,喚醒學生已有的認知,引起學生廣泛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皮亞杰認為:“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的加入便發動了儲存在內心的力量,足以使它看起來容易做而且能減少疲勞。”②
三年級科學上冊有一個單元是種植鳳仙花,學生打開課本,我要求他們每人種一盆鳳仙花,用來裝點我們的校園和家里的陽臺。任務一出,孩子們就忙碌起來,準備花盆、水盆、小鏟子等工具,把土壤放進花盆里平整好,然后和同學商量種子種在多深的土里合適,種下種子后每隔一段時間觀察,有一天,一個孩子高興地喊著:“發芽啦!”他們會記下哪一天發芽,哪一天長了幾片葉子,莖長得什么樣等,這樣一直堅持到開花、結果、種子成熟,學生不斷地發現,不斷的記錄。
在種植鳳仙花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是開放的,是一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學會了交往,學會了參與,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他人,他們擁有“神奇的好奇心”和“內在的自由”這兩樣尤為重要的精神。
鼓勵學生交流,學會分享。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有可能取得某一方面突出的成績,如果他不做出交流,不取得別人的認同,就不能更大限度地激發自己的才能,就會埋沒“金子一樣的光芒”,學會交流既是學會生存和發展。因此,我要求學生自己制作卡片,發表演講,相互交流,達成共識。
二、把內容、過程、技能、態度、情感整合起來。
小學生大都熱愛自然,捕蝴蝶對小孩子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如果讓學習過程也像捕蝴蝶那樣,有聲有色,又何愁學生淘氣,不愛學習呢?
三年級下學期科學課上,我讓學生在養蠶的過程中觀察蠶的身體有哪些變化,把蠶的生長過程記錄下來。有一名學生不僅把蠶養得很好,而且觀察日記寫得非常詳細,這里摘錄其中一段文字:“我的蠶寶寶有6厘米長了,它的身體越來越白,白得發亮,它的頭左右上下不停地 找來找去,我想它是要吐絲了吧,得趕緊給它作個架子,于是我找來紙條,做成波浪形,放在角落里,靜靜地觀察他吐絲。”學生在觀察蠶的過程中,學會了關心蠶,給蠶安排吐絲的地方,做得是那么自然,根本不需要老師指手畫腳,有時出現了特殊情況,學生會主動問老師,請求老師幫助。“蠶結繭了,老師拿走我的一只蠶繭,把繭殼剪開了,呀!原來蠶寶寶在里面變樣了。老師說這是蠶蛹,旁邊是蠶寶寶最后一次蛻下的皮。我的蠶蛹沒有繭的保護,會怎樣呢?該不會……”我的眼淚快掉下來了。
三、利用新奇、新生、矛盾的事件激發學習。
空氣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學生怎樣知道空氣的存在,認識空氣的性質呢?教師提出問題:你知道空氣在哪兒嗎?誰能找到它給老師看一看?制造想看空氣這一矛盾事件,讓學生想方設法證明空氣有哪些性質?有的學生用手去抓,有的學生用塑料袋去裝,用手抓沒抓住,用塑料袋裝的學生高興地說:“我捉住空氣了!”成功之喜悅溢于言表。借此機會我讓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空氣不能被抓住,卻能用塑料袋裝起來?思考后,學生得出結論: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會流動。看著裝滿空氣的塑料袋,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提出:空氣在密閉的塑料袋里,我用手指壓一下,它凹下去,抬起手指它又恢復原樣,這是為什么呢?怎么知道空氣占據著哪些空間呢?我分組提供給學生以下材料:六個小組:注射器(不含針管)一個,橡皮一塊,另六個小組:氣球一個,空塑料瓶一個,還有一把剪刀。讓學生想辦法探究空氣還具有哪些性質? 這種開放有序的探究環境,促使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既發展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與判斷能力,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四、夢想促進意志,意志成就夢想。
教育,不只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充滿興趣,產生偉大的夢想,這樣學生才會有動力,才能孜孜不倦地學習,朝著理想邁進。意志是行為杠桿,靈感,天才是一種頑強、艱苦的、創造性的勞動。沒有堅強的意志,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能成功的。教育者不僅要教學生認識周圍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感受肩負的責任。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理想,是沒有前途的,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夢想,是很可悲的。“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做潛水艇”、“制作火箭”這些課題對小學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他們潛心專研,設計制作,不斷地改進、揣摩,直到試航,試飛,最后進行評比,每一個階段都凝聚了學生智慧,傾注了學生心血,激發了學生保家愛國的熱忱,有了這樣的經歷,學生會保持良好的精神,充滿豪情壯志,不斷地認真學習,刻苦專研,將來為祖國,為人民,乃至為世界作出自己的貢獻。
創新教育以理解、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為根本,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審美生活的融合,以及認知、理解、體驗、感悟、交往、實踐等的融合。具體說,教學觀應把教學看作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實踐活動;看作以理解為基礎的體驗生活和建構生活的過程;看作師生互動的交往活動,反對“知識本位”、“教師本位”,反對灌輸和被動接受,主張尊重學生,解放學生,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活動的主人,讓學生的天性得到發展,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直接經驗,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活動和主動學習獲得身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 2012年
2. 豐力 金寶成等《怎樣搞教育科學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