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鵬
前言:衡量一個人健康的標準是身體與心理的共同健康,只有兩者同時擁有才可以稱為是真正健康的人,才具備良好的社會環境適應能力。世衛組織表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都處于一個良好的狀態”。目前,我國的中學生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身心健康問題,對中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一些不利的影響。而體育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身體健康,還能幫助學生調節心理健康,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初中體育教學應當擔負起幫助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任,通過體育課程推動中學生身體、心理都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一、目前中學生身心健康現狀及成因分析
(一)現狀分析
經統計調查了解,目前我國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令人較為擔憂,新聞中關于中學生跳樓、離家出走等悲劇事件時有發生,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在身體上,有些中學生怕吃苦受累、貪圖享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心理上,有些中學生性格敏感、行為怪異、承受力差,易過于焦慮、緊張、害怕、抑郁、膽怯、自卑從而產生厭學厭世的心理。而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且對學生今后的學習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基于以上因素,學校應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干預。
(二)成因分析
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生活學習節奏加快,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競爭總是有增無減越來越激烈,從而影響到人們心理健康的發展。現今社會十分現實,經濟的時代人們的道德觀念在隨之發生改變,社會上總不乏一些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極端主義的人群,而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敏感時期,他們還不具備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在思想上還不夠成熟,這些不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充斥著中學生的學習成長環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目前我國很多的學校在教學觀念和模式上還沒有及時發生轉變,沒有切實從應試教育過渡到素質教育的層面。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學校仍然以學生的分數為主,一味地追求高分、升學率,中學生的學業負擔重、壓力大,日復一日的學習令其感到枯燥煩悶、恐懼害怕,從而產生厭學排斥心理,繼而出現散漫無常、無視紀律等諸多問題。此外,有些教師自身缺乏心理教學知識和經驗,在學生犯錯之后不能予以正確的看待和引導,采取一些不恰當的方式方法去處理問題,從而造成學生的仇視心理,促使學生和教師之間師生關系緊張疏遠,影響教學的開展。
二、體育運動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實踐
(一)體育鍛煉的強度
心理健康的效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開展的體育鍛煉的強度,選擇中等運動強度體育鍛煉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選擇高等或低等運動強度的學生。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最好把運動的最大心率控制在60%~69%之間,比如短時間的籃球運動能夠更好地改善學生的執行能力。輕松的鍛煉感受和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同時,應當引導學生加強運動,將運動控制在中等水平,保證每分鐘有130~150次的心率,幫助體質較差的學生能夠提高相映的素質,保障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有積極的情緒幫助。體型較胖的同學能夠逐步消解自己的消極情緒。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開展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最適合改善心理健康狀況,然而對于體質較弱的學生或年齡比較小的學生,可以開展較低強度的體育鍛煉來改善心理健康的狀況,中等強度的體育訓練會給他們的身體造成一定的負擔。
(二)體育鍛煉的頻率和時間
體育鍛煉的時間既包含每次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也包含參加體育鍛煉的年限。有研究表明,在健美操體育鍛煉的項目中,鍛煉持續的時間能夠影響學生執行能力的發展,持續時間為12周的學生相比于持續時間為6周的學生,她們的執行能力更好。還有對于中學生的足球體育鍛煉研究發現,每周開展兩次,每次開展三十五分鐘的足球運動,能夠更加促進中學生的執行能力的發展,同時還提高了他們的控制能力和抑制能力。學生如果想要通過體育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就必須要能夠有堅持下去的決心,保持合適的運動頻率,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對于積極參加體育訓練的同學,應當保持它們的良好習慣,最好能夠保持五年及以上的行為習慣,且每次能夠達到30分鐘以上,這樣的訓練效果能夠更好的維持,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素質。
總結:
體育鍛煉能夠改善學生消極的心理狀況,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智力和認知能力,避免和緩解學生出現焦慮和抑郁癥狀。通過開展體育鍛煉,學生能夠結識更多新的朋友,改善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對生活學習積極的態度。體育鍛煉存在不同的特征,其中包含體育鍛煉的類型、體育鍛煉的頻率及時間、體育鍛煉的強度和體育鍛煉的場地等,學生參與具有不同特征的體育鍛煉將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經過本文的分析探討發現長期堅持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體育鍛煉,每周開展五次左右,每次堅持的時間在三十分鐘以上,并且運動場地選擇專業性較高的場地,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