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摘要】司法實務中大量的借貸糾紛類案件因被告不出庭應訴而制度判決。缺席審判制度的缺失,不僅與缺席審判在司法實踐中的地位極不相稱,也影響具體案件的程序適用和實體處理。本文將主要以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為視角,分析民事缺席審判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國內外民事缺席審判制度進行比較考察,提出完善我國民事案件缺席審判制度的一些對策措施。
【關鍵詞】民事案件; 缺席審判; 民間借貸糾紛; 問題與對策
一、當前民事缺席審判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適用條件不夠統一。我國對缺席審判的適用條件主要包括:一是經合法傳票傳喚;二是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經許可中途退庭。被告缺席的案件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被告本人接到傳票后拒不到庭;二是被告下落不明,法院用公告方式送達。實踐中又以第二種情形居多。
在被告“下落不明”的認定方面,實踐中主要憑法院送達人員或郵政投遞人員主觀經驗判斷。當前社會人員流動頻繁,公民的戶籍地址或身份證地址與實際居住地不一致的現象較為普遍。現有認定依據不夠充足、標準不夠統一、隨意性較大,容易造成缺席判決的增加,導致不必要的訴訟遲延。應當參照《民事訴訟法》規定,憑公安機關的書面證明審核認定公民是否屬于“下落不明”。筆者認為,在我國當前送達程序及相關制度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應當從嚴掌握缺席審判的適用條件,切實保護當事人的訴訟知情權和程序參與權。
(二)證據審核標準不夠統一。缺席審判庭審中的辨論程序和質證程序無法正常進行,在沒有被告方答辯和質證意見作為參考的情況下,法院在證據的審核認定上存在困難。最高人民法院《證據規定》規定了證據的審核認定應當采取實質性審查2。由于該條文未明確規定是否適用于缺席審理,導致實踐中存在爭議。筆者認為,按立法本意角度和體系解釋分析,缺席審判的證據審核認定應當采取實質審查。原告的證據如果不能達到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法院應當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三)當事人濫用權利行為缺乏規制。民事案件缺席審理中,審判權與訴權相互制約關系失衡,加上我國對當事人濫用權利行為未規定制裁機制,缺席審理中當事人濫用權利的現象時有發生。主要表現為:
1.被告惡意缺席。民事訴訟被告普遍存在以惡意缺席拖延訴訟或逃避責任的思維模式,借貸類案件被告逃避法院傳喚、不提供答辨意見、不出庭應訴等現象尤為突出。
2.原告濫用訴權。原告為獲取訴訟中的有利地位,故意隱瞞被告的真實住址,導致法院以公告方式送達并作出對原告有利的缺席判決。在公告送達的情況下,原告濫用訴權的行為極具隱蔽性,被告的合法權益極易遭受損害。更有甚者,少數不法分子虛構法律事實,提起虛假民事訴訟,使訴訟淪為不法分子謀取非法利益的工具。
二、國內外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比較考察
(一)缺席審判的處理程序。近代西方國家缺席審判處理程序先后經歷了缺席審判主義和一方辯論主義兩種基本模式。
1.缺席判決主義:指當原告缺席時,視為原告舍棄訴訟請求,由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當被告缺席時,視其承認原告主張的事實,法院根據原告的申請作出被告敗訴的缺席判決3。為衡平救濟缺席人權利,規定缺席人享有申請異議的權利,缺席人一旦提出異議,則原判決失去法律效力。
2.一方辨論主義:指在一方當事人缺席的情況下,根據辨論主義的基本要求,法院命令出庭人對缺席人提供的證據資料進行單方辯論,法院根據已查明的事實,并依出庭一方當事人的申請作出判決。一方辨論主義取消了異議制度。缺席一方認為判決有錯誤的,有權以上訴或再審方式予以救濟。
3.我國的缺席處理程序:我國缺席處理程序具有自已的特色,既非缺席判決主義,也非一方辨論主義。
與缺席判決主義的區別:一是原告缺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而缺席判決主義則擬制為原告放棄訴訟請求。二是被告缺席的,可以缺席判決,而缺席判決主義則視為被告對原告事實主張的承認。三是我國未設立缺席判決異議制度。
與一方辯論主義的區別:一是我國對原、被告缺席區別對待,而一方辯論主義則不區分原、被告,只要缺席均會導致缺席判決。二是我國缺席判決所依據的證據不受當事人主張限制,被告未陳述但經法院查明的也可作為判決依據;而一方辯論主義對當事人未主張事實,一律不作為判決依據。
(三)缺席審判的救濟方式
目前世界各國缺席審判的救濟方式主要包括:異議救濟、上訴救濟和雙重救濟。
1.異議救濟:是指缺席人在一定期限內請求原審法院撤回未生效缺席判決的一種救濟方式4。異議救濟使有正當理由缺席的當事人避免喪失審級利益,并重新獲得參與一審程序的權利。
2.上訴救濟:是指當事人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對原缺席判決予以撤銷或改判的一種權利救濟方式。采用上訴救濟的國家在缺席審判中普遍采取雙方審查模式,由于在庭審中注重對案件事實的查明和當事人權利的平等保護,因此取消異議救濟程序并不影響訴訟的經濟性和安全性。
3.雙重救濟:是指當事人對缺席判決不服的,既有權申請異議救濟,也有權通過上訴的方式實現權利救濟。此種救濟方式側重于保護缺席一方當事人的權利,但不利于提高訴訟效率。
三、完善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對策建議
民事缺席審判制度關系到訴訟效率和程序正義兩大價值理念。在平衡兩大訴訟價值的基礎上,有必要探索完善我國的民事缺席審判制度。
(一)明確民事缺席審判程序要件。為確保缺席判決的正當性和合法性,有必要明確民事缺席審判的程序要件。主要包括:
1.當事人經合法傳喚。要嚴格把握公告送達適用條件,對于被告下落不明的事實,應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法院嚴格審核后才能適用公告送達。在公告方式上,除原有傳統公告方式外,還要借助電視、互聯網等新型傳媒工具,拓寬信息的受眾范圍,確保受達人在最大程度上知悉訴訟系屬。
2.當事人在規定時間缺席。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是訴訟中最關鍵的階段。應當將缺席的時間確定為法庭調查開始至法庭辯論結束這一時間段。當事人在開庭準備、合議庭評議和宣告判決等訴訟階段缺席的,不會影響其實體權利及庭審進程,應當作出對席判決而非缺席判決。
3.缺席無正當理由。缺席的正當理由主要是指存在不可抗力等阻礙出庭的法定事由。法院審查認定理由成立的,應當延期審理。應當明確將當事人缺席并不提出正當理由的行為直接規定為“缺席無正當事由”。
4.到庭當事人申請。根據我國民事司法改革的總體方向,訴訟進程的運行由當事人決定和推動,審判權要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的行使。因此,應當明確規定缺席程序須經到庭當事人申請。
(二)建立審前強制答辯制度。我國民事訴訟法將答辯規定為被告的訴訟權利,《證據規定》雖然規定了被告的答辯義務,但未規定相應的法律后果,無法從制度上有效杜絕被告不答辨、不出庭等行為。應該明確強制答辯的適用對象、內容、法律效果等,使當事人的答辯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對本人而言,不得擅自更改已作出的答辯;對法院而言,法院判決不得超越答辯的內容。關于被告拒不答辯的法律效果。有學者認為,被告未在規定時限內提出答辯的,原告可以申請法院直接依據原告的起訴作出裁判。筆者認為,一律采取嚴格的答辨失權制度不符合我國目前的法治水平和民事訴訟法價值理念。
(三)建立有條件的異議救濟制度。異議救濟作為缺席判決的一項特殊的救濟途徑,能夠切實保障有正當理由缺席人的法定庭審請求權,同時將缺席正當理由的審查置于庭審后,也有利于解決庭審中正當理由審查難問題,提高庭審效率。建議明確異議救濟主體、理由和審查程序,維護有正當理由缺席的被告的合法權益。法院經審查認為異議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銷原判決,重新開庭審理;如異議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異議申請,由當事人按上訴或再審程序進行救濟。
(四)有效預防和減少缺席審判。在現有的送達制度框架下提高送達成功率,最大限度減少缺席審判情形。
1.加強送達信息的資源整合。如何查找被告的準確住址不僅是送達工作的難點,也是破解“送達難”問題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人民法院應當以社會管理創新為導向,構建統一信息查詢平臺,推進與公安、市場監管、司法行政、民政等主管部門信息資源共享,提高送達成功率。
2.規范原告的協助送達義務。筆者認為,原告的協助送達義務應當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提供準確住址的義務。原告在起訴時應當提供經公安部門審核的被告戶籍證明或一年以上的暫住信息,如因原告提供的地址錯誤或不準確,導致案件管轄錯誤或重復送達,應當由原告承擔相應責任。二是承擔“被告下落不明”的證明責任。在無法送達成功的情況下,應當由原告申請采用公告方式送達,并提供“被告下落不明”的相關證明,法院在審查核實的基礎上,確定是否適用公告送達。三是承擔送達不能的訴訟風險。我國司法實踐中已有類似規定。如最高院《簡易程序若干規定》第八條規定原告未能提供被告準確地址的,可以裁定駁回起訴。筆者認為,法院應當在原告起訴時告知其送達不能的訴訟風險。如送達不能且不符合公告送達條件時,應當參照上述規定裁定駁回起訴,待原告查找到被告準確下落時,再行提起訴訟。
參考文獻
[1]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人戶分離人口為492762506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人戶分離人口增加231376431人,增長88.52%,流動人口增加154390107人,增長69.73%。載《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
[2]最高人民法院《證據規定》第64條規定:“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據法律的規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并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
[3]參見張衛平著:《程序公正實現中的沖突與衡平——外國民事訴訟研究引論》成都出版社1993版,第320頁。
[4]參見劉秀明著:《民事缺席審判制度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66頁
[5]參見江偉、孫邦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第20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