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國,以小農經濟為主,自產自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具的使用,農具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農業效率。作為一本與當時年代“格格不入”的書,《天工開物》對農業科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所體現出的造物設計觀念及民用思想,至今仍影響著當今農業的生產與開發。本文著重挖掘《天工開物》中的民用思想,體現其造物為民的內涵。
【關鍵詞】明清農業;以農為主;民用思想;實用主義
《天工開物》是明朝著名的科學家宋應星所寫,是我國古代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它較全面地總結了中國古代尤其是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和經驗。宋應星曾廣泛游歷,其足跡遍布都城、山東、河南、河北等多個地區和城市。他廣泛接觸農民工人等一線生產者,并從他們那里調查和整理了許多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的專業知識,還把親眼所見的操作工具作了素描稿,寫下了不少的筆記。 這些經歷為其今后創作出享譽世界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史學家李約瑟稱其為“中國的阿格里格拉”、“中國的狄德羅”。
一、明清時期的農業
明清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等部門在繼承前代的技術基礎上,又引進不少新產品和新技術,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了生產技術,農業水平大大提高。明清時期是封建時代人口快速增長的時期,傳統的土地已滿足不了人口的需要,人地矛盾成為當時的國情。在人口壓力下,土地利用率得到提升,農業地域空前擴展,農業也更加精細化。在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下,農業顯得格外重要,民以食為天的思想也更加突出。在《天工開物》中,宋應星詳細論述了農業生產的過程,并附上了操作流程圖,這些都極大地促進明清時期農業的進步。“農業生產工具進一步改進、作物栽培耕作技術不斷發展、農田水利技術進一步提高, 所有這些都為明清時期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此時期的農業著作頗豐,根據《中國農學書錄》的記錄,明朝前期出現農學著作約20部,明末清初出現的農書約57部,清朝中期也出現農書約44部。總的來說,不管是明代還是清代,都在勉勵農桑,恢復生產上制定了一些積極的措施。
二、以農為主,關注農民
本書各章前后順序,是根據“貴五谷而賤金玉”的思想安排的,以五谷為主的《乃粒》開始,以金玉為主的《珠玉》為后。從書的內容來看,與衣食有關的章節論述得最為詳細,篇幅占全書一半有余。《天工開物》 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尤其體現了作者以農為主的思想。上卷主以農業為主,《乃粒》部分論述了小麥和水稻的種植及栽培技術,還有其他作物的技術。《粹精》則涉及的是水稻小麥的收割及加工。《乃服》是文字最長的部分,所占篇幅較大。介紹了養蠶技術和絲織技術,以及各種技術要點,這是本章的核心所在。理論及成果都是在重實踐的基礎上通過走訪調查得出,其真實可信度高。
《開工開物》作為十七世紀農業生產的百科全書,在農業上總結出了多項技術。例如栽培技術,“凡稻,土脈焦枯則穗實蕭索。”“草皮、木葉以佐生機,普天之所同也。”這是針對種稻土地的質量進行不同的栽培,并輔其不同施肥方式,確保作物順利生長。此書還詳細介紹了應對各種災害的方式,最主要的是預防水稻耕作中出現的六大災害。又比如書中對北方產麥地 區種麥與用水的關系,論述 了小麥需水又怕水的兩重性, 其科學觀點是: 寸麥不怕尺水, 尺麥只怕寸水。農業是民生之根本,糧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資料,《天工開物》立足于農業,立足于民生,是古代農業的發展指南。
三、利人致用的造物
農業生產離不開工具,工具是效率的保證。在《天工開物》中,有插圖123幅,詳細描繪了生產過程和生產工具。工具幾乎在書中的每個章節中都會有所涉及,并與所介紹的章節相契合。在《乃粒》一篇中,作者就詳細論述了耕犁、牛車、筒車、水車、磨耙等農具,在《乃服》則仔細講到了紡車、腰機、提花機、軋花機等,此外《作咸》《甘嗜》《舟車》等中也各自提到了相應工具。在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中,有一張題為“中國傳到西方的機械和其他技術”的圖表,列舉出了主要的二十六個項目。而在這二十六項中,《天工開物》中就出現了十八項,可見當時的中國在設計這一塊是先進的。
在《天工開物》的理論體系中的六大領域中,所涵蓋的設計都體現出了一個特點:實用。《天工開物》在造物設計內容的表達和編排上,是以生活需求和注重實用器物為設計的觀念,實用主義是追求的主要目標。這一點書中明確地提出過,如在《粹精》中說,“杵臼之力,萬民以濟。”發明器物的目的就是要有益于萬民,器物給農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這就突出了民用的思想。以人民為中心,圍繞實用展開,這就是書中器物的優點。設計再好看,沒有實用價值,只是花架子罷了。拿《乃粒》來講,全篇與農民的聯系十分的強,與實際生活特別地貼合。以水利工具為例子,根據地勢的差異,人力的分工,又詳細地分為了筒車、牛車、踏車、拔車等。這就涉及到了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省時省工省力的問題。顯然這些問題書中都涉及了,并且還得到了很好地解決。宋應星還對古代的這些灌溉工具的結構制造、使用方法和灌溉效率, 均作了科學論述,并且嚴謹地勾畫了這些古代灌溉工具的圖案, 具有較高的科學原理和立體感。
結語:
《天工開物》自問世以來,就給予廣大農民及手工業階層的人們極大便利和幫助,它不僅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明清時代,還翻譯成多個版本流傳海外,影響了日本、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書中所反映的民用思想,對今天的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其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影響至今,書中的某些器物仍廣泛流傳在各個地區,發揮著它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許瑤.《關于明清時期農書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4.1
廖麗華.胡新富. 陳杰.《《天工開物》與明清農業經濟的關系》宜春學院學報.2013.1.25
曹小鷗. 造物文化的“大歷史”——《天工開物》研究.杭間設計學研究·2012.11.01
李波.《天工開物》造物設計藝術思想研究.藝術評論.2013.7.4
鄒其昌.《天工開物》設計理論體系的當代構建.創意與設計.2015.6.30
胡廣才(1999—),男,漢族,就讀于四川美術學院,研究方向:設計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