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美來源于生活。美的元素孕育于生活之中,書法之美也根植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傳統書法藝術的經典作品大都出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書寫。在日常書寫中,發現美、欣賞美、再現美、創造美,應該成為書法教育教學的常態。如果我們不僅在校內外的書法課堂教學中,還能在所有的日常書寫中,去表現漢字的點畫之美、結構之美、章法之美、節律之美,去發現自然與生命之美,去彰顯生活與理想之美,去實現人生的價值之美,那將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這是美育視野中的書法教育教學應該努力實現的價值和完成的任務。
《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書法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小學書法課堂教學中充分融合“審美”元素,讓課堂變得有“文化味”,從而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和審美能力,筆者試圖就讀帖這一環節作一些探究和嘗試。
眼高自然手高,磨刀不誤砍柴工。讀帖功夫做足了,臨帖就沒那么難了,為了讓讀帖變得有趣生動一些,教師可以融合生活中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字的形體,從而獲得審美體驗,進行有效書寫。
一、借“自然”之形,感悟筆畫
晉代衛夫人論書法時就說:“點畫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橫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豎畫如萬歲枯藤;撇畫如陸斷犀象……”可見漢字極具形態之美,而這般美卻是與自然和生命戚戚相關的。正是像這般形象化的語言描述,讓后來的學書者獲得了切實的審美體驗,才會對漢字的“形”有了更好的把握。因此,指導學生讀帖時,教師可巧借生活中的一景一物,找到與所教學筆畫的相通之處,讓學生加以審美、感悟,從而讓其有直觀的感受。
如《豎彎鉤》教學片斷:初步感知豎彎鉤的形態特點
師:豎彎鉤像什么呢?( 生:一個個銀色的魚鉤)
師:你想的挺有意思的,確實很像!還有嗎?
師:那你能給這個豎彎鉤再取個名字嗎?這兒還有個小故事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課件配音)據說大書法家王羲之特別愛鵝,每天欣賞它們的步態、姿勢,而且還獨創了豎彎鉤的寫法,后來人們就給豎彎鉤取了一個雅致的名字——浮鵝鉤 。
筆者在這一段教學中,就是借用了我們生活中“鵝”在水上游的樣子和豎彎鉤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感知了浮鵝鉤的形態美,從而獲得了審美體驗。后又融合了王羲之與鵝的小故事,讓學生一邊學習書法,一邊對相關的文化知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
二、借身體之態,趣解結構
漢字外形之美,猶如其人,鮮活靈動,也有“高矮胖瘦”之分。在讀帖的時候,教師可以借用身體直觀的形象來打比方,讓學生對這個字的字形、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關系,部件與部件之間的位置關系有更形象的理解,讓教學富有意趣美。
如教學“唐、朝、陽”幾個字的向背關系,教師可作這樣的引導:
相向關系:豎和橫折鉤有禮貌之意,像互相見面在問好!而在教學筆畫相背關系的時候,如“北”“非”“兆”等字的書寫,則可以這樣引導:一對好朋友,見了面,道聲再見往回走。
像這種充滿哲學對立的筆畫位置關系在書法教學中不勝枚舉,教師只要能把在生活中捕捉到的美融入到書法教學中,學生的書寫能力和審美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三、借生活意象,感悟筆勢
書法之法得法象而取意。在古代,古人對筆法來自法象取意的理解,早有論述,徐渭曾云:余玩古人書旨,云有自蛇斗,若舞劍器,若擔夫爭道而得道,初不甚解,及觀雷大簡云,聽江聲而筆法進……教師可以挖掘生活中與書法有關的意象,引導學生進行審美并找到契合點,從而讓學生領悟漢字的神韻所在,寫出漢字的“神”。
如教學“一”的時候,教師不妨找一個與這個筆畫相關的意象,讓學生進行審美再書寫,效果就會迥然不同,如以下教學片斷:
師:你覺得這個“一”字讓你聯想到什么?(生:橋梁、扁擔等)
師:是不是特別像小時候剛學會爬的你?(圖二)
師:等一下我們寫的時候一定要把努力往上爬的感覺寫出來。
課堂上,老師三言兩語便把“一”字充滿“筋骨”的特點分析得淋漓盡致,有了這樣相關意象的比較,孩子們的書寫一定會變得更加靈動,也可以說這樣的讀帖才是真正有效的。
可見,我們在讀帖的時候巧妙融合“審美”因素,創意教學,學生一定會在學習書法中受到美的熏陶,快樂學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