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軍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體育總局辦公廳聯合印發《營養與健康學校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其中提出的“不得在校內設置小賣部、超市等食品經營場所”引發公眾熱議和輿論關注。
此前,中小學校園小賣部頻頻拍出天價惹爭議,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這些學校一般實行封閉式管理,商家可以壟斷經營。而商家為賺回高昂的承租費用,便不斷在商品的范圍、價格、質量上打主意,于是售賣零食成為盈利最大的項目之一。很多中小學生由于認知和自制力不足,容易形成零食依賴,導致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損害身體健康。當前,“小胖墩”“小豆芽”已成為社會隱憂,關閉中小學校園小賣部成為社會共識。
近年來,國家曾多次對校園小賣部的設置提出要求。2019年3月,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健委三部門聯合印發《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其中提出,“中小學、幼兒園一般不得在校內設置小賣部、超市等食品經營場所,確有需要設置的,應當依法取得許可,并避免售賣高鹽、高糖及高脂食品”。2019年12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落實主體責任強化校園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導意見》,其中要求,“非寄宿制中小學、幼兒園原則上不得在校內設置食品小賣部、超市,已經設置的,要逐步退出。寄宿制中小學確需設置食品小賣部、超市的,應依法取得許可,原則上只售賣純凈水、礦泉水、預包裝面包、牛奶等食品”。但是,由于上述相關規定具有一定彈性,并未起到理想的規范管理效果。
此次國家有關部委印發《指南》,將“不得在校內設置小賣部、超市等食品經營場所”作為中小學創建“營養與健康學校”的硬性條件,為小賣部退出中小學校園定下了基調。擬創建“營養與健康學校”的中小學校,必須樹立健康第一的辦學理念,主動關閉校園小賣部,幫助學生擺脫零食依賴,養成健康飲食、健康生活的習慣;暫緩創建“健康與營養學校”的中小學校,則要進一步加強食堂管理和健康教育,努力朝著“健康與營養學校”的方向靠攏,逐步取消校內小賣部。
雖然中小學校園內不再設小賣部,但學校食堂必須正常運轉,保障學生吃得飽、吃得香、吃得干凈衛生,營養搭配科學合理。學校要經常開展主題健康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養成不偏食不挑食、珍惜食物、按時用餐的良好飲食習慣。同時,要進一步匯聚學校、家庭、政府、社會多方合力,在把“垃圾食品”擋在中小學校門外的同時,幫助學生科學認識食品標簽,引導學生盡量不在校外購買各種零食。此外,還應深入推進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監測工作,為落實《指南》各項要求提供科學支撐。
健康中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的重要根基,“營養與健康學校”則是健康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相信,隨著教育治理和教育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中小學校將成為營養與健康學校,為學生營造更好的健康生活與成長的環境。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