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燕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崢嶸歲月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歷經(jīng)滄桑而初心不改的堅定信念,也見證了中華民族逐夢偉大復興的實踐能力。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以下簡稱“中考”)既是檢驗初中教學效果的工具,也是思考初中教學方向的參考。窺斑見豹,見微知著。本文擬通過對2021年全國部分省市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中黨史題材主觀題命題特點進行分析與梳理,并結合高中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yǎng)立意的教學實際,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提出一些教學導向建議和教學策略參考。
一、培根鑄魂,彰顯課程特色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發(fā)展為目的。
2021年中考,全國各地道德與法治試卷從總體上看都具有鮮明的思想性、人文性特點,以進一步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為目的,著重考查考生的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強化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育功能,彰顯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鮮明特色。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史題材主觀題成為本年度全國各地道德與法治中考試卷的“標配”。例如,北京卷第20題以“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全社會掀起了學黨史的熱潮”為背景,設置了三個問題:第(1)問將20世紀30年代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央根據(jù)地流傳的一首民謠“蘇區(qū)干部好作風,真心實意為群眾”與2020年脫貧攻堅時期脫貧地區(qū)流傳的一首民謠“白晝短,趁夜長,無愧百姓無愧黨”作對比,要求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對其共性進行分析說明”;第(2)問從學生學習生活中選擇素材,以“學黨史,唱紅歌,同學們寫下自己的感受”為背景,呈現(xiàn)了兩位同學“學黨史,唱紅歌”的切身感受文字,要求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兩位同學的感受體現(xiàn)了什么”;第(3)問要求考生從自身實際出發(fā),回答“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永葆紅色江山不變色。試題通過展現(xiàn)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中流砥柱作用,引導考生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回顧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并得到人民衷心擁護的史實,進一步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結合實際思考自己“如何做”才能永葆紅色江山不變色,由學習體會到身體力行,考查考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等學科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試題基礎性、教育性與開放性的有機結合。
基于以上試題特點,筆者認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站穩(wěn)、守好培根鑄魂的主陣地,注意結合現(xiàn)實生活組織實施活動教學,善于創(chuàng)設探究性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學會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思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與綜合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從而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首先,教師應積極組織實施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強化學習體驗,理解和內化相關知識。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單純的“說理”教學對初中生思想品德的發(fā)展作用有限,教學不當還有可能引發(fā)他們的“逆反心理”,導致教學失效;只有創(chuàng)設合情合理、靈動鮮活、科學有效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強化學習體驗,才能讓學生樂于學習、主動思考,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行。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組織開展活動教學時,應盡可能地結合授課內容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學習目標,精心設計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引導學生通過對學習內容的認識、體驗與踐行,達到培養(yǎng)正確價值觀和良好思想品德的目的。例如:教師在講授統(tǒng)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課《踏上強國之路》第一框題“堅持改革開放”這一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家庭情況調查,引導學生通過與長輩聊天、翻看長輩的舊日記和老照片等方式,了解父輩、祖輩在自己這個年紀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并與自己當下的生活進行縱向對比,從中感受祖國在最近幾十年社會生活各方面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感受中國共產黨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奮斗目標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進而深刻認識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政策。
其次,教師應基于現(xiàn)實生活創(chuàng)設課堂兩難的問題情境,以此推動學生思維發(fā)展,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美國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認為,帶有沖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宜促進個體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兩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經(jīng)歷自主思考與探究、相互交流與討論,在思維碰撞中發(fā)展道德判斷能力、提高道德認識水平,進而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例如:執(zhí)教統(tǒng)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第二框題“凝聚價值追求”這一內容,教師可以運用學生身邊可信度高、真實鮮活的平凡英雄的事跡創(chuàng)設訪談情境,引導學生通過采訪援鄂抗疫醫(yī)療隊成員及其家人,就“面對嚴峻的疫情,您和隊員們會感到害怕嗎?你們是如何堅持下來的?”“丈夫主動申請援鄂,您擔心嗎?您支持他的決定嗎?”等問題制造兩難情境,之后在課堂上展開合作探究,并在相互交流、討論中學會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與行為選擇,自覺傳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夯實基礎,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目前,義務教育階段以素養(yǎng)立意的課程標準雖然仍在修訂當中,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中考試題已經(jīng)越來越明顯地表現(xiàn)出素養(yǎng)立意的命題新理念和新追求。
2021年中考,各省市道德與法治試卷中黨史題材主觀題的素養(yǎng)立意尤其明顯,試題表現(xiàn)出鮮明的綜合性、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實踐性特點。具體說來,這一類試題特別重視具體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各層設問的思維含量,既要考查考生深入挖掘和提取素材中的有效信息的能力,又要考查考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生在解決復雜的、不確定性的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正確價值觀、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核心素養(yǎng)。例如,山東煙臺卷第25題精選了三則建黨百年的史料,要求考生依次回答:(1)回望黨的百年歷程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2)以上表格內的文字,記錄的是脫貧攻堅過程中的點滴(含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向貧困宣戰(zhàn)、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脫貧成效的重要尺度、緊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三個方面的內容)。請用所學知識,分別對其進行解讀。(3)(脫貧攻堅時期)三位楷模身上體現(xiàn)了哪些優(yōu)秀品質?(4)運用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脫貧攻堅精神(上下同心、盡銳出戰(zhàn)、精準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認識和理解。本題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識記能力(在強國之路、共同富裕之路上堅持改革開放),真正讀懂材料,能夠從中提取有效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作答。試題設計的素養(yǎng)立意導向十分突出,注重考查考生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進一步潛移默化考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yǎng)。
基于以上試題特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僅應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還應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發(fā)展能力、形成素養(yǎng),比如:引導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厘清知識脈絡,通過參與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思維能力、養(yǎng)成良好品格、培育和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首先,教師自己應鉆研教材,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學習提取和構建本門課程的知識體系。沒有對基礎知識全面、系統(tǒng)、準確的把握,關鍵能力的獲得和提升便無從談起。教師要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梳理和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做法如下:引導學生鉆研教材,深刻理解課本中的基礎知識,準確把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用繪制表格、思維導圖等多樣化的形式,幫助學生厘清概念、觀點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和縱向延展,將零散的知識點主題化、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進而構建起一個個主題清晰、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的知識體系,以利于學生準確地記憶并在需要的時候準確地提取知識。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領悟知識產生的方法和路徑。清晰完整的知識體系既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和記憶的效率,也能幫助學生提高基礎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
其次,教師應精研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扎實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所謂精研教學,通常指的是對課堂教學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及不斷優(yōu)化。實踐證明,有效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需要創(chuàng)設各式各樣包裹著學科知識的教學情境,讓基礎知識在情境中變得“鮮活”起來。教師在選取情境素材時,應基于課程特色,選取具有教育意義的典型素材,彰顯情境的教育性,比如選取國際國內的熱點新聞、社會發(fā)展的前沿問題、學生身邊可信度高的典型事例等,并盡可能地讓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貼近學生實際或現(xiàn)實生活,體現(xiàn)一定的時效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教師還應不斷提高自身有效整合各類資源的能力,做好課程開發(fā),使所選素材、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增強教學的層次性和針對性。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優(yōu)化課堂提問,學會設計提問的層次,使課堂問題不僅重點突出,而且兼具啟發(fā)性、開放性、探究性:一方面有助于啟發(fā)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通過質疑、釋疑,培養(yǎng)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打通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分析和解決問題,對所學內容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整合、重組,從中提高思維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形成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科學精神和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yǎng)。
三、貼近時代,推動學以致用
近幾年,全國各地的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都做到了反映新時代主題,貼近社會和學生實際,有意識地強化了課程的實踐育人導向。
2021年中考,全國各地道德與法治試卷中黨史題材主觀題內容貼近初中生的日常生活,體現(xiàn)對學生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關注,選擇了許多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興趣的話題,體現(xiàn)了對考生的價值觀引領,讓試題更富有時代氣息。例如:江蘇蘇州卷第25題以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為背景,以“學習黨史,鋪好青春底色”為主題,呈現(xiàn)了“百年初心不變”“千年歷史跨越”“未來少年可期”三則素材,一則素材對應一個問題,三則素材在內容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設問上則依次考查了考生對黨的性質和人民地位的認識、對西藏取得成就的認識和原因分析、對中國精神的認識和理解等,引導考生關心社會熱點話題,主動探究社會現(xiàn)實,增強學以致用的能力。
根據(jù)中考試題的以上特點,教師在日常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既應加強學生對課本基本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也應設法將課堂教學向現(xiàn)實生活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在關注社會時政新聞的同時,嘗試將課本知識學以致用。
首先,教師應繃緊生活之弦,注意將課本內容的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去分析當下的時政現(xiàn)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比如:引入生活中的時政熱點,結合授課內容合理設計課堂提問,培養(yǎng)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的意識,不斷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開展“時事新聞分享”“時事評論”“時政小測驗”等多樣化的活動,增進學生對國內外大事的了解,引導學生對實際問題進行剖析、解讀和推導,不斷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在初三總復習階段,教師尤其要強化學生對時事熱點素材的搜集與運用,引導學生學會尋找時政素材與課本知識的融合點,分析相關熱點事件中所體現(xiàn)的教材中的思想觀點。
其次,教師應善于從學生的基本學情出發(fā),組織實施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學。具體做法包括:日常多與學生溝通,嘗試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使課堂中的學習目標設定更契合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實際,便于在課堂教學中帶領學生直面成長道路中所遇見的各種問題,為學生正確認識成長中的自己,處理好自己與他人、自己與集體、自己與社會和國家之間的關系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鼓勵學生走進生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比如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小調查、開展環(huán)保志愿者活動、去科研院所參觀學習等,一方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錘煉學生的實踐本領,另一方面可以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使相對平淡的學校教育更加富于生命力和生活情趣。
四、訓練思維,聚焦問題解決
2021年中考,全國各地的道德與法治試題整體顯現(xiàn)穩(wěn)中有變、變中求新的特點,在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任務設計、試題答案與評分方法創(chuàng)新等方面,將中考導教、導評的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突出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個別地方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中的主觀題沒有采用傳統(tǒng)的“踩點給分”評價方式,而是采用了SOLO評分法。SOLO為“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譯為‘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的首字母縮寫;SOLO評分法為SOLO分類評價法的簡稱,是澳大利亞教育心理學教授比格斯(Biggs)與其同事科利斯一起首創(chuàng)的對學生學業(yè)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以等級描述為基本特征的質性評價方法。他們將學生學習的結果由低分到高分為五個不同的層次并界定了其基本內涵。一是前結構層次,其特點是不能形成對問題的理解,回答問題時邏輯混亂或同義反復;二是單點結構層次,其特點是回答問題時只能聯(lián)系單一事件,找到一個線索就立即跳到結論上去;三是多點結構層次,其特點是回答問題時能聯(lián)系多個孤立事件,但未形成相關問題的知識網(wǎng)絡;四是關聯(lián)結構層次,其特點是回答問題時能夠聯(lián)系多個事件,并能將多個事件聯(lián)系起來;五是拓展抽象結構層次,其特點是回答問題時能夠進行抽象概括且結論具有開放性,使得問題本身的意義得到拓展。用SOLO評分法描述學生的答題效果,思路清晰,且特別指向學生的思維考查,可對今后的課程教學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例如:四川省成都卷第25題用毛相林的先進事跡為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要求考生結合毛相林的事跡和自己的感悟,“以擔當和奉獻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為主題,創(chuàng)作嘉獎短評”,便采用了SOLO評分法。該題評分時,將考生的答題情況劃分為5個水平等級(具體指標略),側重考查考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思維的高度、深度和廣度)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是重視任務創(chuàng)新,增強了試題的開放性。例如,山東省菏澤卷第24題以“奮斗百年路,堅定跟黨走”為大背景,請考生以“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為主題,任選一個人物或事件,自擬題目,撰寫一篇200字以內的小論文,要求觀點正確、緊扣主題、理論聯(lián)系實際、層次分明且學科術語使用規(guī)范。本題設計新穎,背景材料緊扣當下黨史學習教育熱點,考查考生對黨帶領人民推動國家發(fā)展變革的歷史進程的了解,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綜合性。再如,湖南湘潭卷第33題第(3)問,以“同學們”開展“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的系列活動為命題情境,帶領考生回顧了黨的百年征程,倡導“學史力行,少年有為”的價值觀,請考生以“做一個走向未來的好少年”為題,制定一份個人修煉守則。無疑,這也是一道兼具教育性、時代性和開放性的試題。
面對中考主觀題的以上變化,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和專題復習中同時加大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力度,提高學生的題型應變能力。
首先,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各抒己見,同時要求學生學會論證自己的見解,訓練綜合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課堂教學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合作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展開創(chuàng)造性的溝通,暢所欲言,使?jié)撃艿玫匠浞值陌l(fā)揮,特別要求:教師要允許學生提出疑問和發(fā)表獨特的見解,哪怕學生的見解有誤;學生出現(xiàn)講述和回答不到位或錯誤的情況時,教師要耐心地給予啟發(fā)性引導和合理的指正。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啟發(fā)性提問,更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包括訓練求同或求異思維、正向或逆向思維、發(fā)散或聚合思維等。
其次,在專題復習中,教師應加強對開放性主觀題的針對性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答題速度和準確率。主觀題雖曰開放,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便是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因此,教師在組織專題復習的過程中,應努力引導學生回歸課本、讀懂教材,透徹理解課本相關專題的主干知識,以主干知識勾連相關內容并向現(xiàn)實生活延展,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設置不同的問題或開放性的學習任務,訓練學生問題解決的思維高度、深度和廣度,以及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完備性。同時,教師應精心挑選和命制典型性試題,引導學生進行主題明確的針對性答題訓練,總結、歸納答題技巧,包括引導學生學會審題,學會剖析設問以明確設問指向,注意抓住設問和材料中的關鍵詞句對材料進行分層(劃分句子結構)進而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揭示設問與材料間的邏輯關系,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組織答案時還要學會“看分答題”,熟練運用學科術語,養(yǎng)成多角度、要點化、規(guī)范化答題的習慣。此外,教師還應教會學生自主研究和分析典型試題,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發(fā)展問題解決能力,把握主觀題的命題規(guī)律。
總之,中考既是檢驗初中教學效果的工具,也是思考初中教學方向的參考。從中考的角度看教學導向,筆者以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應把握好通過培根鑄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夯實基礎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通過貼近生活發(fā)展實踐能力、通過訓練思維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等四個基本方向,切實達成課程育人目標。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