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文物存留數量較多,在歷史長河中存留大量的文化遺產。文物作為一類不可再生資源,且文物出土之后變更原有存儲環境,難以進行長周期存儲,因此,如何高效保護物質文化遺產是現下急需解決的問題。文物數字化保護技術開發及研究,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新的視角,依托數字媒體技術,可完成文物虛擬展示、復原修復等,為文化傳播、交流等提供便利。本文主要闡述數字媒體技術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應用的優勢,分析現下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和數字媒體技術的實踐應用。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 物質文化遺產 應用
我國歷經幾千年的歷史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保護,以免其遭受各類不良因素的侵蝕。數字媒體技術應用于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可充分依托計算機技術,構建完善的數字化文物檔案,并為文物保護、修復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現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不容樂觀。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數字媒體技術普遍應用于各領域,將其用于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重大突破,可進一步提高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凸顯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價值。
一、數字媒體技術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價值
數字媒體主要是以數字形式存在,并依托數字形式展開宣傳的媒介,其呈現方式包含數字電影、網絡媒體、數字電視等數字技術,將屏幕作為核心載體。相較于傳統媒體,數字媒體傳播最為典型的特征是雙向傳播、數字化,其作為現下媒體發展主要趨勢,更為藝術現代性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形成了多元化藝術形態。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應用數字媒體技術,可為研究歷史軌跡提供新路徑,并促進考古研究持續性發展,其核心在于可動態展示考古全過程。數字媒體技術包含多種技術,通過采集與處理物質文化遺產的多視角凸顯、現場聲音等,最終呈現為一個完整的文本,實時傳輸至網絡中,完成文物遺產保護,促進文物保護及宣傳。一方面,展示方式與傳統互補。數字媒體技術對文物修復復原,其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突破原有傳統文物展示的客觀局限性,文字信息資源依托信息技術進行全視角展示,其中珍藏品和具有特殊管理要求的文物予以全方位呈現,觀賞者可通過屏幕獲取展示文物的有效信息,為觀賞者提供多元化需求,充分展示文化的傳播功能,這是實體文物存在的難點之一。現代技術應用于文物展示處于爐火純青的程度,但永遠不可能超越真實物品給人們帶來的視覺沖擊力,數字媒體技術與傳統方式互補,相輔相成。另一方面,數字媒體在傳播方面優勢凸顯。數字媒體技術作為一種人機交互界面形式,此類高度仿真模擬,依托多個途徑實現人機交互,為人們提供了真實的體驗感。現下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科技發展顯示,數字媒體對未來信息社會產生重要影響,變更人們實際的工作、學習方式,普遍用于博物館的各類展示項目,并隨著網絡速度的逐步提升,依托互聯網技術展示博物館陳展內容,成為發展趨勢之一。[1]
二、我國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現狀及存在問題
傳統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本為修復和搶救,為文物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修復僅作為眾多環節中的第一步,科學合理制定保護規劃,結合文物實際存儲需求制定相吻合的文物保護方式,是現下重要的問題。現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實際生存空間減少,現代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突破原有生存形態,并未從本質上加以保護,僅局限于其自身的經濟價值,難以起到保護作用。現下我國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影響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性。
(一)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淡薄
現下我國物質文化遺產類別較多,數量較多,給保護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人們對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淡薄,促使各項保護工作難以落實,對數字媒體技術等新技術引入力度不足,難以提高保護成效。
(二)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不夠完善
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構建,是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缺少完善的保護體系,難以將各部門、人員形成合力,全方位支持保護工作,缺乏相互間的支持與配合,影響保護工作的有效實施。建立完善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合理配置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員和技術資金,實現資源整合,以免資源技術浪費。現下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相關保護體系不完善,工作流程缺乏合理性,影響文化遺產保護的效率及質量。
(三)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技術滯后
現下多種技術用于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但相較于國外發達國家仍較為滯后,難以吻合現下對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技術要求。數字媒體技術應用需進一步加強,相關部門及人員并未對其最新技術熟練掌握,使數字媒體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缺乏完善性及深入性,難以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凸顯數字媒體技術的優勢。[2]
三、數字媒體技術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
數字媒體技術主要依托信息技術措施完成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體而言,對歷史軌跡進行掃描、計算、數據輸出等,最終以三維立體形式予以呈現,利用計算機完整將歷史軌跡全過程還原,為觀賞者提供完整的歷史文物。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對我國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次重大突破,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新視角、新思路。
(一)應用數字媒體技術進行文物復原
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文物修復和搶救作為基礎性工作,通常選用多種方式實現,為文物得以長周期存儲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但針對損壞較為嚴重的文物抑或流傳在文獻中的文物,傳統修復和搶救方式難以發揮成效。此種狀況下可充分借助數字媒體技術,針對損壞較為嚴重的殘存文物進行數字化設計,即主要以文物殘存部分數據參數計算,掌握文物整體數據信息,從而仿真模擬完整的文物形態,為文物修復提供基礎保證。譬如,我國兵馬俑修復過程中便應用數字復原技術,我國最初發掘兵馬俑為1974年,歷經多年修復和挖掘,其中仍存在大量文物未被修復,且始終沿用傳統方式,預測完成現下發掘兵馬俑需耗費較長時間。為解決該瓶頸,相關人員將數字媒體技術用于兵馬俑修復工作中,首先現場增設激光掃描儀,完成計算機系統調試,將一堆兵馬俑劃分為若干個小堆,并將其作為計量單位,通過掃描儀對其小堆中碎片進行逐一掃描,可獲取碎片相關參數信息,隨后依托計算機提取兵馬俑碎片中相關典型特征點,以此銜接有效的特征曲線,比較其中兩條特征曲線,獲得比配曲線數據,若斷裂面實際數據高度保持一致,結果顯示對接成功。通過計算機判定成功結果需交由專業人員再次審核,最終完成拼合。應用掃描儀完成碎片拼接,獲取其相關數據信息,可提高修復效率和質量。修復瓷器過程中也可同時選用數字化設計工具,獲取良好的復原成效。
(二)通過數字媒體技術虛擬再現文物遺址
物質文化遺產考古發掘過程中,存在大量的遺跡、遺物信息,可為考古研究提供有效的數據參考,但因物質文化遺產長周期保存,受外界自然環境影響,導致文物遭受損壞。考古挖掘過程中受人為因素等影響,文物遺址存在丟失風險。為完整、精準地記載文物發掘現場信息及圖像,可充分應用數字媒體技術,在數字媒體技術的支撐下可及時存儲各類信息,并以數據為基礎開展遺址再現、文物保護等的數字模型構建和三維立體化場景構建。譬如依托虛擬現實技術,真實還原圓明園歷史原貌,分析匯總相關資料,獲取相關參數數據,隨后利用計算機構建完整的歷史場景模型,以立體化技術顯示圓明園的真實場景。[3]
(三)利用數字媒體技術打造數字化博物館
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數字化博物館作為一類關鍵性保護方式,其匯集多項先進技術為一身,通過數字化形成展示傳統博物館的各項職能,依托數字化技術完成博物館信息的采集,實現博物館管理、文物資源開發等工作的高度統一。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可實現多種媒體方式,補充原有傳統實體文物陳列中難以更換、存在外界損壞風險的不足。同時,可針對正處于發掘階段的文物,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實時將考古信息發送到博物館網站中,顯示文物挖掘中的圖片、文字、視頻等,為受眾提供多元化的實際需求,有助于保護文物現場,從本質層面實現文物信息透明化。數字博物館處于現代信息技術支撐下,可更完整、全面地為觀賞者呈現文物內容,也可展出對存儲及管理要求較高的文物和珍貴藏品,為觀賞者提供真實的體驗感,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數字博物網主要是基于網絡環境中創設虛擬博物館,其與實體博物館進行有效銜接,能滿足能當下的發展需求,并成為傳統博物館未來發展的趨勢。[4]
四、數字媒體技術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前景
數字媒體技術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若想保證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效,就要積極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培育復合型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絡人才。要培育既掌握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知識,又熟知數字媒體技術的人才,打造新時期網絡人才隊伍,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其次,建立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據庫。各區域內的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處于不同時期、地域的物質文化遺產不盡相同,需要積極構建個性化數字資源庫,以此呈現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民族文化特色。最后,構建完善的文化遺產交流平臺,文字、視頻、圖片等通過微博、微信等載體呈現多元化形態,均促使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播更具有豐富性及立體性,因此,需要積極構建交流平臺,以此實現多方主體形成合力,全方位支持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五、結語
科學技術高速發展背景下,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趨于多元化,相關部門要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創新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創設新時期管理中心,為各項工作落實提供支撐。明晰現下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不足,從多視角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加大數字媒體技術的實際應用力度,進一步凸顯其自身優勢,使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
參考文獻:
[1]李潔.數字媒體時代民俗類博物館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分析[J].藝術大觀,2020,58(22):133-134.
[2]王娟芬.數字媒體技術在歷史建筑保護中的應用[J].住宅科技,2020,40(3):34-36,42.
[3]金詩琪,姚奇伶,馬偉偉,等.分析數字媒體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J].藝術品鑒,2020(6):238-239.
[4]謝杰華.博物館陳列展覽中的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6):116-117.
(作者簡介:朱祎晨,女,本科在讀,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