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虹 劉元哲
【摘 要】 新時期為了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經濟增長目標,適應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研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與模式是必要的。莊浪梯田生態產業是莊浪在生態環境治理條件下所發展起來的典型生態產業,包括梯田生態產業化、梯田生態旅游業和梯田特色農林果品產業三部分內容。文章主要從莊浪梯田的生態環境特征、具體發展實踐及經驗啟示三個方面討論了莊浪梯田生態產品價值識別與實現過程。首先,莊浪通過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發現其地形地貌不僅適合修筑梯田,而且對治理水土流失、實現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次,從政府、農戶、企業等不同要素的角度出發,具體分析了各要素在莊浪梯田生態產品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最后,得出莊浪梯田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實現其生態價值:一是梯田的生態產業化道路;二是發展梯田生態旅游業;三是發展梯田特色農林果品產業。
【關鍵詞】 生態產品價值; 實現路徑與模式; 莊浪梯田; 水土保持與治理; 特色農林果產品
【中圖分類號】 F205;F27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1)19-0140-08
一、引言
研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與模式、促進生態產業價值的實現,這不僅是黨和國家提出的一項具有重要戰略性質的、創新型的決策部署,而且是一項蘊含重大意義的長遠性發展目標。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行探討與研究,也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戰略發展規劃以及國家政策措施。但是到目前為止,關于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還沒有哪個國家或地區已經形成一套相對成熟的、可實施的價值實現方法。在我國,關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生態產品價值之間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大理論,該理論為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本路徑與模式指明了方向。要想實現具有“金山銀山”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狀態,就得先要有且需通過“綠水青山”來實現。對于甘肅莊浪來說,梯田化的發展作為當地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莊浪縣水土流失的問題。長期以來,當地生態環境遭受污染與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等一系列問題制約著莊浪社會的健康長久與綠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修筑梯田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還能推動莊浪實現區域和流域環境治理,從而進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國家區域生態綜合治理。在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大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本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研究了甘肅莊浪梯田的生態產品價值識別與實現過程。莊浪梯田的生態產品價值基本是通過農戶、政府、企業等不同要素的支持來實現的。首先,當地農戶從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的角度出發,發現并識別出適合莊浪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梯田產業的生態價值。其次,政府從水土流失治理的角度出發,積極出臺政策引導并進行財政支持,促進了梯田產業的發展。通過對梯田生態產業與生態產品進行更深層次的開發與利用,提高了莊浪梯田產業的生態價值。最后,莊浪本土企業從實現經濟利潤的角度出發,通過生產、加工、銷售具有梯田特色的農林果產品,進一步開發和實現了梯田產業的生態價值。通過分析與梳理各要素在莊浪梯田生態產業價值實現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總結出莊浪實現其梯田生態產品價值主要有三種方式,即利用梯田自身的水土保持與農業增收作用、發展梯田生態旅游業和梯田特色農林果產品種植業。綜上所述可以得出,莊浪積極對當地生態環境進行治理與保護,發展梯田生態產業,促進了莊浪梯田的生態價值實現。這對探索莊浪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模式,加快將莊浪構建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模式與路徑分析
(一)綠色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新的歷史時期,如何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這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自工業革命到19世紀末以來,由于人類科學技術水平快速進步以及社會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人類為了謀求經濟增長大肆破壞并改造自然環境,一心只追求發展與提升,使得“全球生態危機”逐步加劇,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緩慢甚至出現下降,局部地區社會動蕩。面對這一系列因人類肆意破壞自然生態環境而產生的問題,人們逐漸意識到,如果只單獨謀求社會經濟的發展,不管不顧自然生態環境的好壞,這樣下去只能給地球和人類社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所以,為了處理好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就需要找到一種既能滿足人類經濟發展的需求,又不對后代子孫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條件構成威脅的新發展模式,那就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及其戰略的提出,明確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二者之間是一個相互聯系、形成互補的關系。在我國,黨和政府于1994年首次提出了關于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進行長遠規劃的“中國式可持續性發展戰略”。隨后,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重要戰略。2002年,黨的十六大也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作為新世紀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
黨的十七大、十八大以來,中央陸續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與綠色發展構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將“綠色發展理念”作為重要指導方針,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意義。2018年5月18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加快解決歷史交匯期的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 1 ]。這就要求市場依托生態自然環境,以生態產業化或產業生態化發展為導向,開發并實現自然環境的生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