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其國
清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在河北保定始設直隸總督府。占地面積近三萬平方米、一色青磚硬山墻灰色布瓦頂、布局頗有幾分皇家氣派的直隸總督府建筑,直至雍正七年(1729)才終于在保定落成。
凡踏足過原直隸總督府的游客,大多會留意到大堂外月臺下不遠處,立有一座橫跨甬道的四柱三頂戒牌坊。牌坊南側刻有宋代黃庭堅手書“公生明”三個大字;北側正對大堂的一側,刻有被視為官場箴規的十六字:“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與該官箴相映襯,則有大堂前抱廈楹柱上懸掛的晚清重臣曾國藩手書楹聯:“長吏多以耕田鑿井而來,視民事須如家事;吾曹同講補過盡忠之道,凜心箴即是官箴。”“上天難欺”,似乎正對應著那句著名的箴言:“人在做,天在看。”
首任直隸總督是趙維鈞,末代總督為張鎮芳;凡一百八十七年中,直隸總督任免達一百任(次),任期短者僅月余,任期長的則當推李鴻章、方觀承二人。李鴻章在同治和光緒年間曾三次被授任直隸總督,在任長達二十八年;方觀承在乾隆年間曾兩次出任直隸總督,任期近二十年。不過若論其中名聲頗佳、口碑不錯者,則當數雍正年間任期不滿三年的唐執玉。史料記載,唐執玉在任期間,除了“厚民生,澄吏治”的作為外,更有除水患、減民負等諸項政績。“厚民生”就是重視民生,關心百姓疾苦,也就是“視民事須如家事”;“澄吏治”就是管理好下屬,打造良好的官場生態。能如此行事,對“爾俸爾祿”的官員們來說,才能上無愧于國、下無愧于己,從而既對得起那份俸祿,又有益于百姓,誠所謂“凜心箴即是官箴”。
不過細數起來,唐執玉為人稱道的,應數他對“民膏民脂”的珍惜,以及他日常“布衣粗食,亟避奢華”的清廉。綜觀唐執玉在雍正朝任總督兩年余,他自我評價是:“吾才拙,政事不如人,可自力(勵)者勤耳,勤必由儉始”,因此遂有了他親書傳世的“將勤補拙,以儉養廉”的座右銘。難能可貴的是,唐執玉并不像當時一些官員那樣,只是打個嘴炮,用以粉飾美化自己。他是“言必行,行必果”。如那時清廷每年給他的養廉銀,他僅用十之三四,其余均交付布政司(省行政機關,管錢糧賦稅)銀庫,并特地叮囑:不得留予子孫。唐執玉65歲病終于任上后,協辦總督顧琮奉旨率僚屬入祭并整理其遺物,竟因唐執玉“篋無一物”而無法成殮發喪。不言而喻,這“一物”當指值錢的東西。官居直隸總督,卻“篋無一物”,著實令一眾官員唏噓不已。最后還是急奏雍正帝令有司另撥銀兩及同僚資助,才使唐執玉的遺體得以裝殮運回原籍安葬。
由保定直隸總督府的官場箴規、楹聯及唐執玉的故事,尤其是其中那句“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的官箴,驀地聯想到前一陣報載(《報刊文摘》2021.5.14)云南保山市在東河流域共設置四級河長,計有120名,卻多年管理不好一條河。報道稱,該省紀委、省監委專項監督檢查組調查發現,保山市在落實河長制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環節,如“制度空轉、形式化問題突出,水污染治理的制度優勢沒有轉化為治理優勢”等。耐人尋味的是,三年來,河(湖)長制工作考核報告顯示,納入考核的地表水水質達標率為百分之百,其他考核結果也均為優秀,“這與事實嚴重不符,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與現實形成強烈反差”。調查組還注意到,該地自2017年河長制建立以來,雖然“制定了制度規定,卻落實在紙上”。“河長們在責任面前,層層失守、節節敗退。”何以上百個河長卻管理不好一條河,治不好一江水?這其中隱藏著多少腐敗問題?竊以為類似這樣的官員,最關鍵的還是對“上天難欺”缺乏敬畏之心。
圖:王恒?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