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社交和輿論環境帶來的變革,傳播語境有了深刻的變化,如何在新媒體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文化,表達中國人的精神,更好的引導和建構輿論傳播的正能量,成為文藝工作者思考的問題。以“小人物”為體裁的紀錄片是觀眾喜愛的類型之一,其質樸的鏡頭語言和平民化的敘事表達,是能傳遞真實的中國文化思想的有效傳播,也是講述老百姓的中國夢的方式之一。本文通過以紀錄片《中國人的活法》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其在敘事結構、人物選取、價值觀表達等方面的特點。
關鍵詞:紀錄片? 中國夢? 小人物? 傳播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7-0154-03
紀錄片,是影視藝術中一個很突出的類型。自“紀錄片”誕生之日起,從名字上就可明白其核心,“紀錄”不是“編撰”,它是真實的,是客觀的,它擁有自身特色的鏡頭語言,擁有多種形式的藝術魅力,無論怎么展現,題材的根本就是真人真物真事。作為國家文化輸出的重要宣傳手段之一,紀錄片在影視藝術中有著特別的輿論構建,能真實起到時代主旋律傳播的作用,其內涵表達擔負著倡導文明、輿論監督、形象塑造等社會責任,為社會發展提供著案例分析和思想指引,是國家、個人形象傳播的重要載體。
互聯網的出現,讓世界信息和文化交流傳播沒有了明顯的邊界,人們的思想交流構通重未如此便捷,人們更易接觸到多種文化和思想。近年來,中國紀錄片題材選取的角度、深度和廣度有了很大變化,如何在紛繁復雜的輿論環境中,制作出多元、豐滿、有趣,并且有溫度、有高度、有力度的紀錄片,更好的抓住觀眾眼球并產生共鳴,實現正確的價值觀的有效傳播,成為文藝工作者創作任務和方向,其中解讀“人物”和“大時代”的關系影片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如這兩年刷屏的《我的時代和我》《人生第一次》《生命緣》《人間世》《原聲中國》《棒!少年》等紀錄片,獲得了觀眾和影評機構的認同。
談到人物類的紀錄片,就不得不提到,講述“小人物”故事的“破圈”紀錄片——《中國人的活法》。
2015年和2017年,中央電視臺分別推出了紀錄片《中國人的活法》第一季和第二季,該片的內容和紀錄方式在中圖紀錄片吏上有不少創新,以“草根”平凡人的命運沉浮為敘事線條,選取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年齡的普通人為主角,用紀實性拍攝手法,反映了平凡人的“中國夢”,每一個故事都讓觀眾內心觸動不已,因為真實令觀者真正共鳴。
該片不但在藝術創作上“破圈”,在價值觀傳播上也取得不俗的成績。它在2019年,分別入選了慶祝新中國成70 周年推薦展播紀錄片、動畫片目錄,和“壯麗七十年熒屏慶華誕”——“視聽中國全球播映”活動主推片目錄。
一、中國夢是中國每個人的夢
藝術作品的創作,其內涵構建都有著所屬時代的特征,紀錄片自然也不例外。紀錄片《中國人的活法》的創作主題就是我們老百姓的“中國夢”,片中每一集所選擇的紀錄人物,真實的故事講述都是圍繞著這個主題。片中,它聚焦“小人物”,所以我們看到了愛唱歌想唱歌的大衣哥朱之文;我們看到卡車司機的繪畫夢想;我們看到了外出打工的農民回鄉建設家鄉的夢想等等。不管是當年在年初播出的六集,還是后來六月份續播的三集,所貫穿的主題都不曾改變。
在實現“中國夢”這一新時代背景下,“草根網紅”朱之文有著自己的小小夢想。“大衣哥”朱之文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草根網紅”,當年因為一張照片就爆火,得到了各家媒體莫名關注,在一段較長的時期,他的各類信息不斷在媒體上出現,不意外的成為當時人們熱議的話題。《中國人的活法》選擇了朱之文作為第一個主要敘述的對象,用紀錄的鏡頭客觀向觀眾展現成名后的朱之文的生活變化和心路起伏。編導沒有用大眾的眼光去看、去拍,也沒進行主觀評價,而是直接通過朱之文自己的口述,直白的展示其內心情感,客觀記錄“大衣哥”日常真實生活。朱之文的農民質樸和善良并沒有在紀錄片中進行藝術修飾、刻意放大,每一段的講述都被編導科學的安排,大多是恰到好處,讓觀眾自己通過紀錄片對朱之文有一個全新而真實的認識,破開了網絡上部分“妖魔化”的引導,有一個較客觀的了解。對于朱之文而言,“中國夢”好像是過于大又過于遙遠,是他無法花太多時間去思考、去關心的問題。朱之文喜歡唱歌,生活中隨時都在哼哼,唱歌就是他的追求,想唱就唱就是他心中樸素的夢想,是屬于他的小小“中國夢”。同樣是普普通通老百姓的沈曉,有個不一般的身份,他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木偶被單戲”項目傳承人,從小就癡迷于木偶戲,醉心于自己的偶影夢,每日都在想怎樣能盡一切努力將自己的木偶被單戲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在怎么傳承的方式方法上,沈曉發現他在的演出隊發展方向和自己不同,有很多想法都會受到約束,不能實施;最終,沈曉自己做出犧牲離開了演出隊,獨自“創業”去用心去維護著屬于他的“手電影”劇場,不間斷的演出木偶戲,呵護著自己的夢想。觀眾看到的是“被單”前面活靈活現的木偶戲,感受到的是“流浪藝人”帶來的快樂,也看到了鏡頭捕捉到的“被單”后面的追夢人對于夢想的堅持和堅守。
二、紀錄片選題的平民化
紀錄片也是文藝作品中的一種類型,離不開人民,其創作過程中必須要走“群眾路線”,扎根于人民,在老百姓中汲取藝術的養分,傾注在自己的鏡頭里。紀錄片要會從人民群眾中發現選題,講述百姓身邊的故事,傳遞人民的真實情感,刻畫真實人物,只有這樣,紀錄片之樹才會長青,紀錄片之水才會長流,紀錄片創作者才會創作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并受到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用紀錄片方式為人民提供源源不斷地精神大餐。
(一)講述百姓平凡故事
近年來,由于網絡亂文化、娛樂飯圈、奢靡消費等不正的價值觀影響,部分觀眾特別是年輕觀對理想信念的認識有偏差,用文藝手段能較好的引導和傳遞社會正能量。中國進入了新時代,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不再滿足于觀看那些運用簡單直接方式說教的紀錄片,更多的是希望能看到有震撼人心的影像、引人入勝的攝影,新鮮的角度、沖擊的視覺領域,內容新穎、觀賞性強的紀錄片。所以,紀錄片故事化敘事手法是留住觀眾的重要法寶之一,如何創新的講好故事也越來越被編導們所重視。《中國人的活法》第一季的第五集講述了一個“玫瑰夢”。伍元生在大巴山區播種玫瑰,他的夢想面臨家里人的反對,一個村里的人都很不理不解,好不容易找到的合作伙伴也要放棄。但是這一切都沒有打垮這個大巴山里的漢子,他至始至終堅持著,努力著,不放棄,就如同他自己所說一樣,會一直“走下去”。在本集最后,紀錄片給出一個非劇情化,充滿希望的真實結尾。伍元生的“玫瑰”夢想雖沒有最終實現,但是觀眾看到的是他又向著夢想不斷前進,是的,這樣平凡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就是這樣的故事卻最能感動你我。
(二)紀錄大眾樸實生活
美國人羅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J. Flaherty)是“紀錄片之父“,為了用聲像方式記錄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納努克及其家人,他在六年之中完成了四次北極探險,最終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紀錄電影——《北方的納努克》,這部影片開創了人類新的藝術種類——紀錄片。紀錄片中所體現出的人文關懷,和其他影視藝術展現完全不同,平凡而溫暖。距離首部紀錄片八十多年后,紀錄片《中國人的活法》依然選擇將鏡頭面對普通人,記錄他們樸實的生活。《開卡車的藝術家》這一集講述了卡車司機的繪畫夢想。孔龍震是位普通的卡車司機,不停奔波在路上賺錢養活自己和家人,物質生活是滿足了,但是對繪畫的喜愛和癡迷,是他絕不放棄的精神生活。觀眾可以看到這兩種生活在他的身上不斷產生的矛盾沖突,片中紀錄的真實細節,與老婆爭吵過后默默的幫助老婆收拾小店、在開卡車時依然想著自己的繪畫……這不就是生活嗎?這不就是老百姓們樸實的生活嗎?這些展現出來的生活就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仿佛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曾發生過一樣,這樣的作品才會引起觀眾的共鳴。
(三)傳遞普通人真實情感
真實,就是紀錄片的生命,也是紀錄片的靈魂,展現拍攝對象的情感世界是其內涵升華、鏡頭語言藝術化的表達。一部好的人物紀錄片不單是對人和事物的鏡像反應,更是通過拍攝對象的內心情感反映出時代內涵、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不做作、不虛假、不煽情、不夸張的情感,才是真實的情感,才會被觀眾所接受,才能打動觀眾。《心血》這一集是講述心外科醫生孫立忠的情感。遇事冷靜是人們對于醫生的一個固態印象,醫生見過了太多人的生生死死,感情已經隨著時間流逝而漸漸隱藏起來。孫立忠獨創的主動脈夾層手術挽救了更多患者的生命,在手術臺上他很冷靜,甚至冷靜到面無表情,而和患者交流時他總是面帶笑容,在面對同事們的生日祝福他是感動的,在感動之余他會匆匆的趕去病房查看病人情況,正是這樣,患者對于孫立忠是感激的,在幾組鏡頭中觀眾可以感受到病人與醫生之間不僅僅是醫患關系,還夾雜著彼此之間家人一般的親情。在故事背后,讓人們重新認識醫生這一職業的艱辛和溫情,有利于為當下緊張的醫患關系柔軟化,緩解不信任、不關心、不支持的輿論氛圍。
三、核心價值觀的“故事化”表達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和升華。紀錄片《中國人的活法》里的《工人之歌》,編導沒有使用常規一條敘事線說故事,而是創新使用兩條線索來講述,將郭凱這一拍攝對象全面而立體的呈現給觀眾。以企業技術比武這一條線索講述了郭凱在工作中的表現,展現了當代工人的愛崗奉獻。正如郭凱自己所說,在工作的大鏟車里放著家人的照片,就是激勵自己“愛崗敬業,勇于貢獻”。熟練的技術、不斷進取的步伐、鐘愛自己的工作,觀眾能看到郭凱的新時代工人楷模形象;另外一條線索則是從郭凱的家庭生活出發,講述了郭凱如何從一名打工者逐步轉為合同工,以至成長為青島港的技術骨干,收獲了美滿的家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在郭凱身上把敬業這個核心價值觀表現的淋漓盡致。社會上也有許多像郭凱一樣的新時代工人楷模,在自己的崗位默默奉獻,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光熱。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應該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釋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在紀錄片《中國人的活法》中講述的青島港裝卸工人郭凱故事,就是奏響了一曲工人愛崗敬業之歌;大巴山區農民伍元生的“玫瑰夢”里,也有即使資金困難依然及時支付同村人工錢的誠信品質;“大衣哥”朱之文在同村人訛詐后,依舊友善的對待每一個人,為村里、為他人奉獻著自己的力量。在單個人物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闡釋,每個故事中都有真切表達。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多元文化在不停的碰撞和融合,作為文藝的重要類型,紀錄片應責無旁貸的擔負起中國文化的宣傳和正能量的引導作用,積極用自身方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紀錄片制作的外在硬件已經非常完善,這樣對于編導的內在表達便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中國人的活法》總編導劉鴻彥所說,“如何將中國夢落地,使得片子既好看、不沉悶,又能將中國夢的主題深入人心,是整個團隊面臨的第一項挑戰”。如何破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給出了答案,“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是的,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紀錄片集多重社會功能于一身,它既可為時代留影,又能為歷史存像;它既是藝術思想傳遞的媒介,又是社會正能量傳播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董前程.論文藝創作要堅持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重溫習近平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21):8-10.
[2]武新宏.錯時空與本土化:比較視野下中國電視紀錄片風格衍變(1958—2013)[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04):2.
[3]武新宏.《活力中國》:當下中國人的精神實錄——紀錄頻道首批播映現實題材紀錄片評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06):109-111.
[4]陸巖.論主流意識形態的內涵及核心價值[J].學習與探索,2009(06):39-41.
[5]單萬里.傾注中華情? 打造中國夢——簡評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故事》[J].電視研究,2009(0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