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戀曲 (南京審計大學)
政府的轉移支付是政府進行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之一。其實質是政府將個人上交的稅收以福利等支出的形式返還給個人,增加個人的可支配經濟收入。政府通過無償支付給個人來促進消費和購買力。政府的轉移支付不僅可以保障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產品的資金來源,而且可以自動調節,以降低經濟波動對個人實際工資和收入的影響。因此,政府的轉移支付與居民的經濟密切相關。
政府的轉移支付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可以從轉移性支付與經濟增長的正負相關性方面體現出來。從宏觀經濟學的國民收入理論角度(Y=C+I+G+X-M)和IS-LM 模型來看,轉移支付增加了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個人在消費上的需求,從而增加了社會的總需求和總收入。通過政府轉移支付乘數k=Δy/Δt=β/1-β 可知,政府轉移支付在理論上與國民收入呈正相關,進而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國內有相關研究表明,中央每增加1 億元,地方經濟增長增加0.02 個百分點。但是我國目前,許多學者通過相關的實證研究分析,提出轉移支付會縮小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觀點。王麗艷等[1]在其研究中采用空間斷點線段回歸方法,提出由于預算軟約束和一般性轉移支付對經濟激勵機制的削弱,政府轉移支付的發展可能不利于縮小收入差距。此外,李祖全[2]運用面板實證分析的方法分析31 個省居民各收入來源對產生收入差距的影響,結果表明,轉移支付不僅沒有縮小收入差距,反而拉大了12 個省份居民收入差距。而收入差距的擴大會影響社會整體消費水平的提升,阻礙中國社會生活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可能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
總體上看,政府轉移支付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主要體現在擴大居民收入差距的情況下,政府轉移支付是否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本文利用國家統計局近二十年的數據,查找2000-2019 年政府一般性轉移支付、城鎮與農村人居收入和年度GDP 總額。接著在考慮擴大城鄉收入差距的基礎上,通過SPSS 尋找政府轉移性支付與擴大收入差距的相關性,以及轉移支付與經濟增長的線性回歸方程。最后通過結合當今中國在轉移性支付上的不足,提出問題改進的意見。
(1)根據國家統計局官網提供的2000-2019 年政府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數據,利用SPSS 描述性分析估計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并繪制折線圖(如圖1)。
圖1 政府一般性轉移支付折方圖
從圖1 來看,得到的描述統計表可知,轉移支付有效個案數為18,最小值為0.03,最大值為2.34,標準差為0.676933,偏度為-0.020,標準誤差為0.536;峰度為-0.623,標準誤差為1.028。其中,政府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平均值為0.9861.在SPSS繪制的折線圖中,政府一般性轉移支付呈上升趨勢[3]。在2006 年到2008 年政府的轉移性支付增長很快,2010 年有所跌落,此后除了2015 年保持不變外,一直到2020 年一直處于快速上升階段[4]。
表1 轉移支付與人均收入差異的回歸線方程
(2)再分析轉移支付與人均收入差異的關系。
通過“分析—相關—雙變量相關性”來分析兩者的相關性程度,并通過回歸模型構建兩者的線性方程y=4937.905+9889.958x。在相關性檢驗中,轉移支付與人均收入差距的相關性為0.96.雙尾的顯著性為0.000,可以得出線性方程的相關性顯著。
得出研究結論:政府的一般性轉移性支付與人均收入差距呈正相關。政府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越多,帶來的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便會擴大。然而,在收入差距逐漸擴大的影響下,轉移支付仍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也就是說,一般性轉移支付隨帶來收入差距擴大,但總體上刺激需求、促進經濟發展。
我國一般性轉移支付現狀存在不足,影響了一般性轉移支付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轉移支付從理論上分析來看,對中高層收入階層進行稅收,再將一部分政府稅收無償補貼給低收入者人群,從而能夠“征高補低”,降低我國城鎮與農村的收入分配存在的差距。在農村地區等低收入地區,收入的增加可以沖擊消費、投資、生產與就業、促進經濟增長。但根據目前的現狀,以及上述通過SPSS軟件分析出的結果,我國一般性轉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人均收入差距。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將轉移支付的弊端總結為以下幾點:
(1)一般轉移性轉移支付的支出缺乏法律依據。支付制度不夠完善、資金流動不夠公開透明。①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不完善,目前我國關于轉移性支付的規定只有政府章程和規章,沒有具體的嚴謹的法律制度進行保障,難免對存在“鉆漏洞”的行為。②沒有設立專門機構對轉移性支付進行規劃和測算。審計有設立政府審計部門,財務有設立財務部,然而沒有轉移性支付部門,容易出現分工不合理、分配不合理的現象。③財政轉移支付的決定與支付制度不夠完善。使支付對象、資金數額、支付時間、支付方式等方面都帶有隨意性和人為因素,④對財政轉移支付違規違法行為責任的認定和處罰缺少全面、明確的規定,很多違法行為都以“內部處理”了事,造成了一些單位和個人對財政轉移支付的有關規定視而不見,影響了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權威性。另外,監督部門對我國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也缺乏監督。
(2)我國的轉移性支付的總金額規模相對過小,低于國際水平。我國中央轉移性支付占總財政收入的30%左右,而西方發達國家地方政府轉移收入有35%左右來自地方轉移性支付,中央政府轉移性支付占比更大。可見中國轉移性支付規模偏小。較小的轉移性支付不利于實現公共設備服務的均等化,也不利于扶危濟困等民生問題的解決。
(3)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分配制度不夠合理。如果僅按照“一般性轉移支付=(標準收入-標準支出)×轉移支付系數”的公式計算,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金額可能會大于中西部的轉移支付,如珠三角地區返還的轉移支付較多,但西部和北部山區返還的較少。而因素法計算公式與當下“以人為本”“共享經濟”的理念相違背,故仍需一個更加公平合理的衡量公式。此外,我國轉移支付雖然大幅度向中西部傾斜,但總體還是呈現“城鎮化”傾向,給予城鎮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較多于農村。
(4)一般性轉移支付的績效考核體系相對單一[5]。我國正在不斷提高轉移支付的總量,但浪費和不合理使用的現象依然存在。此外,現行的轉移支付的考核標準比較的單一,公眾與政府在其方面的溝通較少,民眾參與感低,不利于評判的準確性和公正性,甚至出現“需要轉移支付的地區沒有收到,不需要轉移支付的地區反而有較多的返還”的現象。
首先,中央與地方政府要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資金的公開性與透明性機制。第一,在民眾參與方面,要建設服務型政府。通過網上評議政府、信訪制度等加強民眾與政府在轉移支付上的交流溝通,及時聽取民眾意見。第二,在監督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上,政府要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經濟監督體系,同時可以加強政府官員的廉政文化建設,讓轉移支付的資金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
其次,中央與地方政府需確立科學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機制,不僅可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而且可以促進經濟合理增長。與此同時,還應配合專項轉移支付,充分發揮政府財政政策效應,使轉移支付得到最大效用化。完善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中央的戰略性決策和地方的具體執行相配合。
與此同時,合理調整轉移支付在城鄉間的分配比重,盡量縮小城鄉差異。
總而言之,轉移支付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如果中國政府能更好的控制轉移支付帶來擴大人均收入差距的影響,轉移支付會更有效的促進經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