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晨黎
摘要:復述作為統編教材的一個重要語文要素,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語言能力訓練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復述能力?首先,教師要正確樹立全學段觀念,精準把握課標的層次性、教材體系的梯度性和單元編排的漸進性;再次,根據單元教材的訓練重點精準定位,有效實施,循序漸性地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讓語文要素真實落地,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切實提升。
關鍵詞:全學段;復述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1)6-062-002
葉圣陶先生說:“多年來我一直認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訓練語言,而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兒童時期打下的基礎至關重要。[1]”復述作為統編教材的一個重要語文要素,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語言能力訓練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更好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復述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筆者通過對課程標準的研讀和統編教材的整體梳理,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把握“三性”,讓語文要素一以貫之
1.課程標準的層次性。課程標準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仔細研讀會發現,課程標準中同一個語文要素針對不同學段提出了不同的教學目標。比如,課程標準的“目標與內容”部分對三個學段分別提出了不同的“復述”教學目標。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能根據內容復述故事大意,或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復述。在復述目標上要求較低,只要求學生能大致說出故事講了什么,或者對故事感興趣的片斷進行復述,旨在激發學生講的興趣。第二學段要求有所提高,在閱讀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學生要能復述作品的大意,并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與他人進行交流。不論是在對文本的理解上還是在復述的要求上都更進了一步,為下一階段的復述奠定基礎。第三階段的復述要求再一步提高,不僅要求學生能用生動的語言進行詳細、具體地復述,還要求學會轉述。顯而易見,三個學段的目標是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2]。
2.教材體系的梯度性。現行的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突出了“統”的特點,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行的編排策略,使得語文要素有梯度地分布于各學段的各冊、各單元教材中,順應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特點。例如,在前5冊的教材中幾乎沒有用到“復述”這樣的表述,而是通過“講講故事”、“分角色演一演”等豐富的形式激發學生語言表達,復述故事的興趣,即隱性的復述教學。三年級下冊教材正式接觸“復述”,并學習運用支架進行復述。而高年段有了低中年級的基礎,主要側重于創造性復述的訓練,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故事說得生動具體。這樣的教材編排讓語文學科對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加科學化、序列化,有助于學生階梯式的成長[3]。
3.單元編排的漸進性。統編教材的一大特點是在單元教材的編排上圍繞某個語文要素一以貫之。例如三下語文第八單元教材從“導語”“課文”“口語交際”“習作”到“語文園地”“交流平臺”都安排了復述教學,“導語”明確了單元語文要素——復述,并指出了訓練側重點。單元教材中編排了《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和《漏》兩篇閱讀課文,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故事脈絡,并學習借助表格和示意圖等支架有順序、有條理地把故事復述清楚。自主閱讀課文《方帽子店》和《棗核》則是在學習了復述方法后的實踐運用,教材逐步去除復述支架,在學生在已有復述能力基礎上適度提升。口語交際“趣味故事會”重在如何運用語氣、表情的變化和恰當的手勢將故事講得更吸引人。從精讀課文學方法到略讀課文練方法,再到“口語交際”用方法,“復述”貫穿始終,體現了由易到難,由扶到放的漸進性。
因此,教師要正確樹立全學段教學觀念,充分關注各學段、各單元、各篇目復述能力培養的側重點,統整思考,精準定位,帶著學生從已有經驗向未知進發,穩步促進學生復述能力的提升,讓語文要素真正落地落實。
二、多維梳理,讓語文要素具象明晰
1.從數量來看,和復述有關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經過梳理,教材前5冊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23篇課文的課后習題有指向講述或復述文本的內容,其中12篇童話,6篇敘事性作品,還有5篇其他文體。從文體的權重來看,童話的比重較大,這樣的編排非常符合低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童話想象豐富,情節精彩,是低齡段兒童喜愛的文體,這樣的課文有助于激發學生“講”的興趣,同時,這樣的文體也比較淺顯,也降低了學生“講”的難度。低段教材的課后練習中安排了大量這樣的復述練習,讓學生在一次次說講的過程中扎扎實實地將語文要素真實落地。
2.從形式來看,復述從“借助支架”到“去除支架”。在編排復述教學教材時,編者有意識地在練習中安排了復述支架,如三年級課文《鹿角和鹿腿》提供的是詞語支架;《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提供的是表格支架;《漏》則提供了示意圖支架。另有一些低學段的課文安排了插圖、魚骨圖等多種內容提示為學生進行復述提供支架,實現情節可視化。隨著年段的升高、教學層次的推進、教學難度的提升、支架逐步減少,或者支架隱形,讓學生逐步不再依附于支架進行復述訓練,復述的難度在訓練中不斷提升。
3.從要求來看,復述能力提升經歷多個層級。統編語文教材中的復述內容,每個年段都有各自的編排重點,低段主要是簡要復述,借助提示講故事,為中段的復述奠定基礎。中年級段則側重于詳細復述,要求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重在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梳理、要點的把握、情節的敘述,再融入自己的理解、想象,加上語氣、動作、表情有順序地敘述,讓復述的內容更加生動,讓學生在復述中提高概括能力、信息提煉與加工能力。高年段以創造性復述為主,除了要求學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礎上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運用適切的語言表達出來,還要求對故事情節展開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說具體、說生動。
由此可見,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抓住每個年段、每個單元,甚至每篇課文的訓練側重點,一課一練,一課一得,在一次次復述的學習和訓練中讓語文要素具象明晰,讓學生的復述能力提到穩步提升。
三、策略實施,讓語文要素落地生根
1.有效搭建支架,理清復述順序。要復述好故事,首先要引導學生理清主要事件,幫助學生有效把握邏輯順序,為復述搭建支架。以二年級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為例,教師在教學時,首先可引導學生找準復述的主要對象是植物媽媽,主要內容是傳播種子的方法,同時遵循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輔以學生喜愛的板貼畫,以更加直觀生動的形式呈現故事關鍵內容。最后,讓學生將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來進行復述,有順序地講講蒲公英媽媽、蒼耳媽媽和豌頭媽媽各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如五年級課文《牛郎織女》,則可以通過編寫提綱的方式,幫助學生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進行復述。根據文章的邏輯順序,如時間順序、空間順序等。也可以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抓關鍵詞句列一從提綱,最后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
2.通過表格陳列,明確復述內容。有的課文篇幅較長,故事的情節層次分明且在結構上相似。例如三下課文《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就具有這樣的特點,對于這樣的課文,在教學時可先帶領學生采用表格的形式梳理顧客和裁縫在幾天里的不同要求和表現,理清故事的脈絡,然后借助表格讓學生有序地把故事講清楚。還可讓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品讀故事中描寫顧客和裁縫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鼓勵學生把故事說生動。
3.教給復述技巧,創新復述形式。有的課文故事性較強,在復述時可通過轉換角色,改換人稱,換位思考,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復述。例如五年級課文《獵人海力布》,可引導學生站在海力布的角度,把自己想象成海力布,讓海力布自己來說說“我”聽到了什么,“我”是怎么想的,“我”為什么這么做,賦予人物以自身的情感。也可引導學生站在村民的角度上,回憶式地將村里的神話人物海力布的故事娓娓道來,在這樣多角度的復述中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也有的課文有部分“留白”,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對原材料進行擴充;也有的可通過變換文體復述,如將詩歌改成記敘文,將童話改成說明文等,在文體變換中激活學生創造的潛能,同時讓學生學會不同文體表達的基本方法。
在實施復述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樹立全學段觀念,有效實施復述策略,還要充分發揮評價機制的激勵作用,采用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家長參評等多元評價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復述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復述中加深對語言材料的理解和積累,促進其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讓語文要素真實落地,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切實提升。
參考文獻:
[1]吳建琛.教學生學會語文[J]小學語文教學,1998(11)
[2]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陳先云.課程觀引領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能力體系的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