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萍
摘要: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也是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資源。中國飲食文化課程教學中引入素質教育元素,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教學過程中通過中國飲食文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行為準則、人文修養、道德素質等,促進學生良好的身心發展,做了一些探索。
關鍵詞:中國飲食文化;教學;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1)6-144-002
中國飲食文化是高職食品專業的選修課,主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飲食文化源流、中國肴饌文化、中國飲酌文化、中國食俗文化、中國飲食養生和中國飲食審美等。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最有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歷史以及五千年的文明史與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
中國飲食文化課程教學中引入大學生素質教育,對于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具有重要意義?!抖Y記》指出:“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闭J為飲食活動中的行為規范是禮制的發端,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禮的本源。所謂禮之初始諸飲食,揭示了文化現象是從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中發生,這是中華民族順應自然生態的創造。將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融入專業課素質教育之中,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以深入淺出、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高職中國飲食文化教學中融入素質教育元素的重要意義
中國飲食文化課程教學融合大學生素質教育元素是新時期高職學生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文明發展的要求。通過將專業知識教育和素質教育有機結合,不斷提高高職學生思想水平和道德素養。首先,中國飲食文化課程教學融合素質教育元素使學生在學習中國飲食文化的基礎上加深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理解,促進高職學生形成健康的飲食禮儀及對中國飲食文化傳承和發揚。其次,將素質教育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拓寬了高職學生思想教育的途徑,可以使學生在提高文化素質的基礎上提高個人修養、人文素質和道德水平,有助于推動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教學質量的雙重效果。
二、中國飲食文化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中國飲食文化的物質層面是以食物物質中心形成的研究鄰域,包括食物原料的開發利用、食品制作技藝和飲食消費過程等;精神層面則是與飲食有關所形成的飲食習俗、制度、心理、觀念、思想、審美、哲學等,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知識體系與文化領域。
目前中國飲食文化課程教學與現代教育理念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基本上是沿襲過去的以傳授基本知識為主線,片面追求學科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著重于對飲食知識進行鋪陳,將飲食與文化割裂開來,沒有對飲食形成過程背后隱藏的文化進行深度剖析。因此,引不起學生的興趣,認為與普通的專業課沒有什么區別。
究其原因是在教學過程中偏重于飲食的物質屬性,而忽視了飲食的文化屬性;偏重于飲食理論教學,忽視了飲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禮儀和審美等思想教育過程中所體現的人文精神。在教學中將飲食理論看成是純粹的學科知識,以堆砌的形式開展教學,直接影響了學生對飲食這一特殊物質的理解與認知,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也違背了開設這門課程的本意。
三、中國飲食文化課程教學過程中素質教育的探索
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中國飲食文化,之所以能夠以其蘊含厚實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最有個性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因為她本身經歷了一個與華夏民族生命發展歷史相同的久遠過程。它作為一種人文精神的思維依托,把人們推崇的道德情操、行為準則及禮儀審美賦予具體的飲食活動中,引導人們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增長人文知識,提高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它的素質教育功能。
(一)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理念
青年學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未來,立德樹人融入教育教學各個環節,切實加強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下功夫全過程、全方位教育和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在中國飲食文化課程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著重于飲食文化所體現的精神和社會功能。以飲食實踐活動為載體,將食俗、養生、審美等文化元素融入教學過程中,以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以形式多樣的飲食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仁、義、禮、智、信”的精神。作為常人,需要守住這最基本的五種要求,它作為每個社會成員做人做事的準則,影響著個人的生存與發展、維系著家庭的團結與和睦、支撐著社會的和諧與安定。
(二)中國飲食文化理論教學過程中的素質教育
中國飲食文化源流是本門課程的開篇,在講授之前,采用問題導向,讓學生提前了解飲食起源的歷史,典故。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加深飲食及飲食背后故事的了解。了解家鄉、家人的飲食習慣等。通過同學們的預習,了解到中華民族飲食的發展歷程,飲食器具的發展;瓷器與China的關系。學生對于飲食文化興趣油然而生,對自然的饋贈心生敬意。
中國肴饌文化是本門課程的核心內容。在《漢書·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對國而言,老百姓就是天,老百姓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對老百姓而言,吃飯就是天大的事情。在今天“食品安全”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作為今后從事食品行業工作的同學們,應該守住職業道德的底線,為食品行業的發展開創一片藍天白云。結合課程教學,實時開展思政教育,讓學生有一份責任感,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形成中國特有的酒文化。王羲之的“曲水流觴”,通過飲酒賦詩,抒發情感;曹操《短歌行》借酒抒發悲壯慷概激昂之情。俗話說酒品如人品,在社交場合的斟酒、敬酒、品酒可以反映一個人的行事風格與涵養。通過案例分析,告誡同學們飲酒要適度。
通過案例分析講解赴宴禮儀、進食禮儀、筷子禮儀及三十種禁忌等。細節決定成敗,有時候自己一個不經意的過失,說者無心,聽著有意,影響是難以預料的。因此,孔子主張“克己復禮仁者愛人”,希望每個同學用正能量約束自己,影響他人。
(三)中國飲食文化實踐教學過程中的素質教育
中國飲酌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的名茶、名酒享譽海內外,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精神,它既是物質財富,也是精神財富。
中國是茶的故鄉。古人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充分反映了茶在我國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同學們通過茶事活動,識茶、賞茶、泡茶、敬茶、品茶等一系列有儀式感的實踐活動過程,細細品茶的韻味,感悟自然的魅力,讓一顆浮躁的心靜下來,體會寧靜致遠的深意。通過分小組講茶的典故,朗誦古人的茶詩,汲取茶文化給予同學們的精神愉悅。茶事活動是一種進行自我修養、鍛煉意志、陶冶情操的方法,強調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對同學們今后職業生涯中出現的壓力和問題有很好的緩解和調節作用。
中國農歷的節日幾乎都與食物有關,元宵節的湯圓、清明節的青團、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等,體現農耕祭祀文化。順應天地,感謝上蒼風調雨順,人類得以五谷豐登。組織同學們開展包粽子、做月餅活動,了解年節背后的故事。學會關心家人,注重與家人、朋友之間的情親,友情。
素質教育是高職食品專業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學生職業道德修養、人文素質、行為準則的重要方式。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化之精髓,是學生在今后的職場中受益終生的精神食糧。因而,將中國飲食文化融入高職專業課程素質教育之中,通過形式多樣的飲食理論教學、飲食實踐活動等,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范俊峰,張艷艷.“中國飲食文化”課程設計和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8(32):149-150
[2]李付娥.“中國飲食文化”項目課程設計與實踐探討[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11):92-93
[3]付晶晶,宗寶,劉容.高職院?!吨袊嬍澄幕方虒W改革的探索[J]廣西輕工業,2011(9):182-194
[4]李建剛.中國飲食文化教材建設研究[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60-63
[5]孟曉翠.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飲食文化》教學中的應用[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