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莉
摘要:語文學科在高中學習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既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提高學生對于其他課程和文章的理解能力。但是,從目前的語文文本閱讀的實際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忽略了文本閱讀的本質,不再從文學史的視角去閱讀和分析文本自身的人物性格及情節梗概、讀者的實際感受、寫作技法和文章的整體表達,去感受閱讀的樂趣,而是逐漸向閱讀的邊緣化趨勢發展。必須思考如何有效地提高高中生對于文本閱讀的綜合水平,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關鍵詞:文學視角 高中 語文 文本閱讀
文本閱讀和鑒賞能力對于高中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以文學史觀的視角為側重點,加深對于語文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讓學生也能有效地應用文本閱讀里的技巧,把表達技巧有效地應用到寫作和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一、在文學史觀視角下高中語文文本閱讀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
(一)在閱讀教學中固化學生的思維
語文課堂中,教師依然過度重視學生的知識是否能夠應對考試,把靈活地應對考試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標準。教師往往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僅僅記住了文章會從哪些角度出題,哪個內容是重點,標準答案是什么等等,而忽略了語文文本閱讀本身的教育意義。比如,在教學《病梅館記》的時候,只會批判清政府落后腐朽的政治制度;教學《項鏈》的時候,就要抨擊瑪蒂爾德貪圖榮華富貴的虛榮心態。過于片面化和籠統化的教學,讓學生就像“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樣,無法擺脫標準答案和固化定義的軀殼。語文文本閱讀變成了固化的教學,無法讓高中學生通過文本閱讀,理解和學習整個文章內容的精神,或者對于一些消極腐朽的東西進行思考。教學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夠自由地想象和思考。但是實際的語文文本閱讀教學與我們理想中的情況卻是大相徑庭的。
(二)教師忽略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反客為主
語文文本閱讀最大的好處和優點就是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通過文學史視角,從文章的整體感受作者實際想表達的中心思想,體會人物的性格和具體形象,在閱讀中引起共鳴或者進行深度的研究和思考,加深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但是,在實際的高中語文課堂上,一些教師過于“表現自我”,只注重自身的教學行為,忽略了學生的實際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的實際狀況。比如,在教學《項鏈》這篇小說的過程中,由于這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作品,反映法國的社會現實,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讓學生先通讀文章,然后再對文本內容進行講授。但是,教師由于想要節約課堂時間,于是打斷同學的閱讀,直接拋出問題,讓同學討論小說的主要人物瑪蒂爾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中心主旨。學生由于沒有通篇閱讀,因此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存在誤差,只有極個別的同學認識到“她是一個虛榮心很強的人,但是,同時也是能堅強面對艱難人生的人”。即便是學生的答案接近標準答案,教師還是不滿意,最終直接給出標準答案,讓學生做筆記。這樣的課堂提問,本可以激發學生認真思考的興趣,并且讓他們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去。但是,教師對于學生的表現不予理睬的態度導致學生出現厭學的消極情緒,最終難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影響學習效率。
(三)過度地應用互聯網技術,背離了文本閱讀的教學要求
很多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文學史的角度進行文本閱讀,但是卻沒有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全部內容,只是摘錄或者提取一部分進行閱讀分析,難以從文學史觀的角度去理解文本內容。并且,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多教師過度地應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在文本閱讀學習的過程中,一味地讓學生通過投影儀觀看視頻和短片,忽略了文本內容的實際教學。教師沒有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也沒有從文學史觀的視角,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整體內容,所以導致學生只能淺顯地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很難進行綜合的思考,嚴重忽略了文學史的視角分析,背離了文本閱讀的初心。
二、如何科學有效地讓教師引導高中生從文學史視角進行文本閱讀
(一)解放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改變標準化教學
教師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改變傳統的固化教學模式和教學思維,并不是僅僅從應對考試的立場進行教學,而是在語文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的閱讀儲備量,提高學生對于整篇小說或者文章的理解能力。并且要從文學史觀的視角,理解和分析文章的整體內容,實現對學生的多元化教學,將學生從“套子”里解救出來,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從而提高文本閱讀的綜合水平,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
(二)立足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
教師一定要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有一個明確的定位,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且教師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思維的靈動性,選擇自己的教學方式。在進行文本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文學史的視角進行閱讀分析,對文章的整體內容進行研究和剖析。要教育學生了解文章內容的寫作手法、人物形象以及中心主旨等,必須從文章的整體內容進行分析,才能充分地理解文章的情感表達,從而引起共鳴。即使學生在理解上有偏差,也要積極鼓勵,給予正確的引導。比如在教學《紅樓夢》片段《林黛玉進賈府》的過程中,描寫賈寶玉用“孽根禍胎”和“混世魔王”這兩個詞,導致很多學生評價賈寶玉的人物形象時用了“紈绔子弟”以及“忤逆父母”的詞語。這時候教師應該耐心地向學生講解賈寶玉的性格,表明他是一個不愿受封建思想禁錮的人,并不是“紈绔子弟”。學生出現問題,教師一定要積極地做出反應和引導,才能讓學生思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最終融入課堂的閱讀氛圍里。
(三)圍繞語文文本閱讀的實際內容,適度地應用多媒體技術
提高語文文本閱讀的興趣,首先就要立足實際生活,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認識和理解。互聯網和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老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便利,可以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去尋找與之相關的短片或者音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受語文閱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色彩。教師在引導學生從文學史的視角進行整體文章內容分析的時候,可能會忽略一些具體的細節,通過多媒體技術的彌補,可以讓學生能夠明確文章的各個環節以及情感設置,最終回歸到實際的文本閱讀中去,從更深層次去理解和感受文本內容。
結語
綜上所述,引導高中學生從文學史觀的視角去進行文本閱讀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既能夠讓學生立足整體的文本內容,感受作者的寫作背景、人物特征、性格特點以及文本的感情色彩,也能讓學生激發對文本閱讀進行分析和學習的興趣。教師只有改變傳統的固化和標準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才能讓學生從更深層次去理解文本內容,從根本上提高文本閱讀的學習效率,有效地推動教學改革進程,促進高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李曉美.淺析文學史視角下的高中語文文本閱讀教學[J].語文天地,2019(31):1.
[2]孫艷.高中語文文本閱讀教學探討[J].新智慧,2018(31):112.
[3]劉云斌.探討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J].散文百家,201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