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干
摘要: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新時代,信息技術與教育領域的融合也漸漸被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所接受。在信息化2.0的大背景下,高中教學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可以將晦澀難懂的抽象知識,以音頻、圖片或者動畫的形式展現給高中生,尤其在數學、物理以及英語等學科中,在調動高中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滿足高中生的個性化學習。因此,本文從信息化2.0環境下信息化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重要作用以及實施路徑三個方面進行研究,試圖探究信息化2.0環境下信息化教學模式。
關鍵詞:信息化2.0 信息化教學 高中階段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創新,信息技術與高中教育高度融合。高中教師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模式,不僅可以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還可以調動高中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信息化2.0環境下信息化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
(一)理念先進化
在信息化2.0環境下,信息技術進一步創新,要求信息化的教學方式也要做出適當的調整,以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轉變高中階段傳統的教育理念,運用信息化教育提高高中生學習能力,使高中生盡快從工具型的思維轉變為智能型的思維,提高高中生的信息素養。
(二)主體雙重化
在信息化2.0環境下,信息技術與高中教學模式已經得到較好融合,信息化教學方式已經深入人心。而教育領域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優勢在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在教師的主導下,不斷地突出高中生的主體性。
(三)路徑廣泛化
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領域相結合,隨著教學路徑的廣泛化,高中生的學習范圍也可以進一步擴大,不可以僅僅停留在以往的學習環境中,要將學習內容融入信息化的學習系統中。
(四)評價全面化
在信息化2.0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在高中教學中已經深度應用,信息技術參與到學科教學的每個環節,相關的教育資源也得到了高效利用,這可以有效地促進高中的教學評價的全面化。
二、信息化2.0環境下信息化教學的重要作用
(一)增強高中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
隨著知識資源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將信息化與相關教學相融合,能夠不斷地強化高中生的信息技能,逐步提高高中生的學習能力。例如知識圖譜可以使高中生系統地掌握所學知識,同時也可以發散思維,增強高中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
(二)增強個性化的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有助于構建分層次、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教師因材施教,提供給高中生不同層次的個性化學習,又可以營造良好高效的課堂氛圍,進一步促進傳統教學和信息化教學的深度結合。這樣可以根據每個高中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深度合理配置教學資源,逐步增強個性化教學的效果。
(三)提高高中生的知識量和創新力
信息化是提高高中生的知識量、提高創新力的重要手段。在信息化教學中,很多高中生喜歡參加各種競賽活動,這些競賽活動依托信息平臺,將知識和創新點融入活動中,高中生可以在參賽中收獲成長,也能夠增加自身的知識量和創新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可以將知識點通過活動的形式進行展現,在調動高中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提高高中生的知識量和創新力。
三、信息化2.0環境下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實施路徑
(一)營造信息化的教學情境
良好的信息教學情境,可以提高高中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實際的信息化教學中,可以嘗試模擬信息化情境,當然,信息化情境并不是隨意創建的,它應該結合學科的科學性和信息化規律,同時聯系高中生的實際將抽象難懂的知識,運用信息技術以圖像或者動畫視頻等形式展現,化抽象為具體,營造信息化的教學情境。例如VR以及AR技術,可以應用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之中,包括數學中的三角函數圖像、物理中的重力摩擦力計算、化學中的物質結構以及生物學中的基因影像等,將抽象的知識以直觀的形式呈現,有助于培養高中生的形象思維。
(二)重視高中教師隊伍的培養
重視高中教師隊伍的信息化培訓工作。首先,高中各學校可以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技能納入培訓體系中,提高高中教師對于信息設備的運用能力,可以使高中教師合理科學地運用信息設備補充教學內容;其次,重視組建信息教學的領導團隊,使其專門負責信息化教育工作的推進,不斷加強監督信息教學工作,最終確保信息化教學高效開展。
(三)完善教學基礎設施的信息化建設
教學基礎設施的信息化建設是保障高中生信息化教學的基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重視維護現有的基礎設施,尤其是網絡連接方面,大力推動“無線校園”的建設,實現移動化教育。同時也要重視高中實驗室的建設,這樣不僅可以提高高中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動手能力,還有利于高中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
(四)建設信息化的教學交流平臺
在信息化2.0環境下,高中各個學科的教學空間逐漸擴大,高中生也可以依托信息化交流平臺進行學習。常見的包括微課平臺和空中課堂。微課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的產物,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實現高效教學,滿足高中生學習個性化的需求,同時可以在平臺中相互交流,分享經驗。空中課堂可以緊扣實際的課堂教學,不斷拓展知識點,為高中生持續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服務。各個學校可以依托信息技術,建設屬于本校的信息化教學交流平臺,供學生分享學習心得和學習經驗。老師也可以通過平臺了解教學進度,根據高中生的學習狀況,制訂教學方案,提高教學質量。
(五)創新信息化教育資源的供應模式
在信息化2.0的支持下,信息化教學資源應以高中教師和高中生為主體,整合本校現有的各種信息教學資源,提高其系統化和整體性。同時也要結合我國的數字教學資源和大數據技術,了解高中教師和高中生的學習習慣和資源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數字教育服務。同時為廣大師生提供云集成的應用環境,提高教育資源的跟蹤和反饋效率,充分利用大數據來創新信息化教育資源的供應模式。
(六)完善信息化教學的評價體系
完善信息化教學的評價體系可以實時把握教學質量和教學進度,及時改變不合理不科學的教學模式。信息化教學評價應包含教師評價、小組互評以及專家評價等。高中教師評價要注意根據課堂教學效果、隨堂檢測以及高中生的參與度等進行評價;小組互評根據每個小組的完成情況等進行評價。創建評價體系的目的,在于通過數據進一步分析高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情況,幫助教師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進行個性化的作業安排。
總而言之,在信息化2.0大背景下,高中信息化教學模式是順應信息時代發展的產物,并且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實現以高中老師和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模式,高中老師應及時掌握前沿的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深度融入各科教學中,營造信息化教學情境,提高高中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將抽象的理論知識通過信息技術直觀呈現,拓寬高中生的思維和知識面,提高高中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朱宋煜.信息化2.0背景下融合式課堂的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10):72-73.
[2]張偉平,陳夢婷,趙曉娜,白雪.教育信息化2.0時代課堂教學新生態的構建[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8(01):9-17.
[3]蔡寶來.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課堂變革:實質、理念及場景[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04):82-88.
[4]趙夢閱,孫衛華.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智慧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9,18(0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