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要:中學物理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與實施,是當前物理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泰勒模式的闡述、具體實施、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泰勒模式在實際運用中的利與弊的個人觀點。
關鍵詞:泰勒模式 物理課堂教學 泰勒模式的利與弊
一、理論支撐
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教育測量由于一味地強調客觀性和定量化,企圖將能動的人映射到一條數軸上,因此,難免遭到來自各方面的抨擊。泰勒(R.W.Tyler)通過了“八年研究”評價工作,于1942年發表了史密斯—泰勒報告,第一次闡明了教育評價的思想。泰勒模式主要闡述了:一個單向封閉系統,先制定目標,再根據目標選擇和組織學習經驗,然后評價目標的實現程度。泰勒指出,行為發生的變化必須通過兩次或兩次以上的評價。這點突破了以往教學評價中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的局限。
二、實踐操作
(一)對于泰勒模式理論的理解
合肥市五十中西校高劉分校位于合肥經開區北區,比較偏僻,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學生大多數住校,周一至周五全天候在學校學習、生活。物理課程八、九年級每周安排課時數4節,針對每周所對應的課時數,我校根據八、九年級的進度以及任務安排,再依據泰勒模式對思想模式的引導,科學有效地進行每一個課時的目標制定,在既定的目標下完成任務。
(二)制定每一節課的課時目標(以八年級的一節課為例來闡述)
滬科版八年級第七章第一節是“認識浮力”,課時目標是:第一,通過直觀的實驗讓學生們感受液體以及氣體浮力的存在;第二,通過二次稱重法簡單地計算浮力的大小;第三,通過實驗現象的說明以及原理的推導過程,讓學生們掌握浮力的產生原因。
(三)依據目標選擇組織學習經驗
根據本節課既定的課時目標來制定和選擇相應的學習經驗至關重要,筆者做了這樣的計劃與安排:首先,在處理第一個目標通過“明顯的實驗現象來認識氣體液體浮力”上,我采用的模式是學生動手實驗加小組討論總結。比如在處理液體浮力上,我用事先做的小組分組實驗,在每組的小組實驗器材中添加乒乓球、空礦泉水瓶和一個裝滿水的容器,引導學生采用手按壓乒乓球或者按壓空礦泉水瓶的動手實驗來親身感受液體浮力的存在,同時也粗略地猜測浮力的方向,為后面學習浮力方向奠定基礎。其次,在處理第二個目標“通過二次稱重法簡單計算浮力的大小”上,我采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方式,先讓學生用手去托物塊,感受彈簧測力計示數的變化,并且搞清楚此時物塊的受力分析,從理論上去驗證實驗現象的說明。再改用將物塊全部浸沒于液體當中,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并進行思考遷移,將物塊的受力分析再次畫出,通過受力來分析浮力的大小以及浮力的方向。這樣使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的過程,更加深刻地了解浮力的簡單計算以及浮力的方向問題。最后,突破目標“浮力產生的原因”這一知識點,這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光靠理論分析難以讓學生理解。針對于此,我做了一些改進,旨在更好地組織學習經驗。我首先采用明顯的兩孔薄膜,讓兩孔薄膜處于同一深度,以觀察兩孔薄膜的凸起程度;再改變薄膜的位置,讓兩孔薄膜處于上下表面不同深處,觀察兩孔薄膜各自的凸起程度,因此來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最后再用動畫形式將浮力產生原因做理論上的鞏固,讓學生不僅從直觀層面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而且從理論上進一步將知識升華,更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四)如何評價目標的實現程度
設定了目標并且組織了學習經驗,接下來就要去通過科學的評價來間接地測量學生的掌握情況。以往的教學評價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存在局限性。泰勒認為,除了筆試外,還可以通過觀察、談話等方式進行評價。在我看來,這種評價更合理化、人性化。還是以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一節“認識浮力”為例。此節的教學評價,筆者一改往日的習題測驗,而是更多樣化更科學化。首先采用觀察法,在上課的過程中設置實驗探究小組,以每班40人為例,共設置10個小組,每個小組4人。采用圍繞式的座椅安排,將學生盡量集中,以便于在課程進行過程當中老師觀察。觀察也可分為一級觀察、二級觀察。一級觀察是比較籠統的觀察,以各個小組為單位,找出實驗操作最順暢和最不順暢的兩組進行結對幫扶。二級觀察相比較一級觀察來說較為細致,可深入各個小組的各個組員,將實驗操作過程當中表現最優者與表現最劣者進行結對幫扶,促進本組的整體進程。其次采用談話的方式,課下將每組表現不佳的同學單獨叫到辦公室,采用學生對學生或者老師對學生等多種解答方式進行答疑解惑。對課堂當中落后的同學通過這種關愛談話的評價方式讓其重拾自信,解決學習的難題,從而有效地去學習。最后,采用書面作答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一次較為定量化的評價,一般會在每節課結束前8分鐘采用PPT展示,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答題,下課鈴聲一響準時上交。筆者一般在第二節課上課之前對上一節的小結題目進行詳細批改,對部分同學采用談話等方式助其過關。
(五)對于具體操作評價后的自我反思
首先依據泰勒模式,筆者事先對每一節課制定好相關的課時目標,并反思是否能夠嚴格參照課程標準制定課時目標。其次,在具體組織實驗操作環節當中,將學生的具體的學情考慮進去,做到有的放矢、精準組織、有效執行。最后,在評價方式的選擇上,也不生搬硬套,根據具體課型進行適當的調整,做到所選用的教學評價最有效也最科學。
三、關于泰勒模式的利弊分析
優點:泰勒所倡導的課程目標模式是有目的、有計劃、科學的。泰勒的評價理論特點是把評價與目標結合起來,評價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達到目標的手段,用評價觀代替傳統的測驗觀。
缺點:泰勒的模式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要以及教師整體的素質,不利于學生能動性以及主動性的調動。正因為有了事先既定的課時目標,老師就會嚴格地按照目標去設定計劃與安排,往往會忽略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以及動力,而且無形當中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很高。顯然,現在我國的師資力量、水平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所以真正實施起來會讓泰勒模式變了味。此外,泰勒模式真正運用于教學當中可控性不強,對于非預期性的目標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其制定的目標也過于寬泛,每個教師的理解不同,在教學中就會有不同的體現,導致所要實現的最終目的可能會不同。
四、總結
總之,沒有評價就沒有教學的依據,也就沒有教學的發展。根據泰勒模式的實施以及當前教學實際,摸索并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素質教育評價體系,正是當前物理教學迫切任務之一。
參考文獻:
[1]葉顯發.泰勒模式初探——兼議當前教育評價的弊端[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2).
[2]丁玉祥.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目標分類、測量與評價體系[J].教學儀器與實驗,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