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勇
【摘要】“3+1+2”模式有效突破了“3+3”模式下的物理選課困境,為物理教學帶來了重要機遇。但是,對于生源薄弱學校的學生來說,相較于生源良好學校的學生,物理成績整體偏低,雖然物理選科比例上升,但其實是很多學生不得已的選擇。因此,新高考視野下一些生源薄弱學校的物理教學以“物理+”教學策略為指導,通過問題情境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生活化教學、圍繞新高考目標提升教學效率等途徑,增強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調動起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積極性,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考“3+1+2”模式;生源薄弱學校;物理教學
新高考“3+3”模式下,物理學科作為難度較高的科目,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遇冷”困境。生源薄弱的學校學生學習基礎不扎實是其顯著特點,在高考中,很多學生在優化組合高考考試科目時,都會選擇放棄物理學科。針對這一問題,2019年廣東省提出了相關改革方案,深入推進新一輪高考制度改革,實時高校“3+1+2”模式,即“語、數、外”+“物理/歷史(二選一)”+“生、化、地、政(四選二)”模式。新的“3+1+2”高考模式下,物理雖然仍舊為選考科目,但學生“棄物理”的現象得到了非常大的緩解,物理重要性凸現出來。在此背景下,生源薄弱學校物理教學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滿足新高考教學改革需求,從學生實際出發,為選擇物理學科的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課程,提升教學質量則是該類學校一線物理教師教學的重中之重。
一、新高考下生源薄弱學校物理教學機遇與挑戰
隨著以本科高校招生考試“3+1+2”模式為基礎的新一輪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對于生源薄弱學校來說,物理學科被學生選擇的概率大大增加,成為學科發展的重要機遇。在上一輪高考制度改革中,物理學科同其它五門選考科目處于同等級別,但是相對其它科目來說,物理學科的學習難度要更高。在生源較落后的學校中,學生在選考科目選擇時,很多都會避開選擇物理科目,物理學科很有可能將會面臨著無人選擇的困境。新高考“3+1+2”模式則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在廣東省東莞市2018及學生新高考“3+1+2”科目選擇的相關調查中,數據顯示在2萬8千多名學生中,選擇物理學科的人數比例達到57.6%。這一數據充分表明,“3+1+2”模式將會有效提升學生物理選科的比例,有效解決物理學科選科“遇冷”的問題,同樣為生源薄弱學校的物理學科教學帶來了機遇。
但是,在生源薄弱學校中,學生整體的顯著特點就是學習基礎薄弱,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績不高。但是考慮物理與歷史選擇相當于分文理科,且物理選科相較于歷史選科在大學選擇上的選擇權更大,因此很多學生會選擇物理學科。這樣看來,生源薄弱學校的學生選擇物理學科更像是一種迫于形勢的選擇,并非是出于學生物理基礎較好,物理學習興趣較高等方面的選擇。這對于生源薄弱學校的物理教學來說將是很大的挑戰。如何提升物理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物理成績,使學生物理科目不至于成為“3+1+2”模式下拖后腿的科目,成為生源薄弱學校物理教師應當關注的重點問題。
新高考模式下“物理+”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物理學習興趣、夯實基礎、能力發展為主,通過多元化教學模式,提升物理教學質量,在新高考視野下,對于由于生源薄弱學校的物理教學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新高考視野下生源薄弱學校“物理+”教學的有效路徑
(一)問題情境教學,培養學生物理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就需要重視對學生心理方面的研究。對物理學習沒有興趣,是學生物理學習基礎較差,不得要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物理+”教學策略下,激發學生興趣,要求教師能夠駕馭課堂,運用策略式教學,將物理趣味性準確地傳遞給學生,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夠被充分地激發出來。高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教學法是教師設置一定的問題情境,并將物理知識融入進去,以制造懸疑性情境,使學生投入到情境中,并具有強烈的探索欲望,能夠自主進行物理問題的探究,保持對物理知識的好奇,并通過實際操作與體驗,解決物理問題,獲取物理知識,提升物理觀念,并獲得物理學習的成就感,進而產生對物理學習更大的興趣。
例如,在進行《靜電現象》一課學習時,教師可以設置“靜電是怎樣產生的”的問題情境,通過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靜電現象,并且通過充氣的小氣球與頭發進行摩擦,從而吸附小紙片的簡單實驗,提出相應的問題,如,“氣球和頭發產生靜電是為什么?方式是?有規律嗎?”等,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學生提供探究方向,明確探究目的,從而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探究物理知識,最終獲得問題的答案。
(二)小組合作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物理知識
對于絕大部分的學生來說,物理學科學習難度都比較大。在生源薄弱學校中,實施“物理+”教學策略,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使其自主完成物理知識體系的構建,從而奠定牢固的知識基礎,并使其找到適合自己的物理學習思路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能夠在合作動手操作過程中,增強自身對物理知識探究的參與度,手腦結合,在實際動手中,完成知識的自主構建;同時,在動手過程中,學生還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物理的內在邏輯,形成一定的物理邏輯思維,掌握學習方法,降低物理學習難度,增強物理學習信心,物理學習的困境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例如,在進行《彈力》一課學習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實驗探究方法,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胡克定律”,并加深對彈力的概念、特性等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構建系統的彈力知識模型。實驗前分組中,教師應當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并明確組內成員職責分工,確保小組成員共同參與到實驗探究過程中;同時,實驗前教師需要講明實驗注意事項、指導學生使用彈簧測力計等,并明確實驗內容、目標,然后讓小組討論,總結提出每個小組的猜想,教師板書。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動手實踐,根據板書,注意探究驗證問題結論,并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通過小組合作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在手動探究過程中,不斷延伸、完善學生知識體系,加強基礎知識吸收。
(三)融入生活化教學,豐富課堂教學素材
新課標對物理教學與學生實際、學科發展等方面的緊密聯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意識與能力。因此,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重視從學生生活實際中提取物理教學素材,從而提高學生對物理課程的親切感,增強學生主動吸收物理知識的意愿,并且還可以有效培養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進行《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挖掘實際生活中的元素,將消防員訓練作為典型例題的材料。教師通過播放消防員高空索降的訓練視頻,提出問題:若消防員質量是65kg,從豎直輕繩上向下徑直滑落,落地共需要2.5s,在輕繩上端放置力傳感器實時記錄繩子受拉力的變化趨勢,1s時拉力為360N,2.5s時拉力為720N,g=10m/s2,最大速度和落地速度?速度和時間的圖像?通過與生活實際資料相聯系,能夠為學生思考問題提供實物依據,降低了物理問題的抽象性。同時教師可以設計模擬救災場景,讓學生進行解題練習,還可以融入對學生防災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內容。
(四)圍繞新高考目標,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新高考制度的不斷深化改革,要求物理教學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提高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和綜合素質水平,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因此,對于生源薄弱學校來說,物理教師教學中通過采取“物理+”課堂教學策略,通過合理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夯實物理基礎,使學生的物理思維與自主探究等各方面能力不斷提升,并能夠有效解決實際物理問題。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夯實基礎。萬變不離其宗,無論物理題目怎樣變化,學生解決問題都要將物理知識作為基礎,只有夯實基礎,才可以使學生掌握并靈活運用知識,在復雜變化的抽象性題目中理出思路,實現高效學習。因此,教師要通過豐富的情境教學、實踐教學模式,優化新高考方案下“物理+”課堂,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其次,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物理思路及學習方法的傳授,通過采用“物理+”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構建知識系統,掌握學習模型構建意識與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個體物理核心素養。
最后,教師要合理運用激勵手段,引導學生樹立物理學習信心。高考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是比較大的,特別是當學生學習成績并不好時,在物理學習中,一旦遭遇困難,很容易遭受自信心打擊,嚴重甚至放棄學習。教師在物理教學中,還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素養,根據學生實際為其制定學習目標,由易到難,逐步提升,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激勵學生不斷向前,以積極心態面對高考。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高考視野下,生源薄弱學校物理教學迎來了新的機遇,有效緩解了物理“遇冷”的困境。但同時,也代表了物理教學將會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生源薄弱學校應當能夠順應新高考制度改革的發展趨勢,通過改革自身教學模式,通過運用多元化教學策略,深化“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通過激發興趣、夯實基礎,使學生的物理思維、物理探究等各方面能力得到發展,化危機為轉機,有效提高物理教學質量,提升生源薄弱學校物理教學水平。
[本文系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度)專項課題“基于廣東新高考方案的‘物理+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ZC202005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黃凌梅,鐘秉林.新高考選科“遇冷”的制度主義分析——以物理學科為例[J].教育學報,2021,17(1):100-109.
[2]林嚇華.新高考背景下“問題探究”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求知導刊,2021(3):33-34.
[3]余友煌.新高考模式下構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思路探索[J].新智慧,2020(18):90.
[4]黃妍.新高考“3+1+2”科目選擇現狀調查與結論——以東莞市2018級學生為例[J].教育觀察,2020,9(15):6-7,131.
[5]王志文,桂潤金.新高考模式下物理學科遭遇“滑鐵盧”現象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0(5):310-311.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