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濤 顧澤苗
(廣東省普寧市康美醫院外三科 普寧 515300)
乳腺纖維瘤是臨床常見的良性乳腺腫瘤性病變,主要病變部位為乳腺上皮和乳腺小葉纖維組織,不會發生轉移及惡化,但具有局部侵襲性,局部切除后易復發[1]。過往臨床常用傳統乳腺纖維瘤切除術治療,但需多個切口才能將纖維瘤徹底切除,會導致術后患者乳房表面存在多個創口瘢痕,甚至有部分患者因進行多次手術導致乳房變形,嚴重影響了患者術后乳房的美觀[2]。隨著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乳腺旋切微創術因極大程度上滿足了患者對術后乳房美觀的要求,逐漸被廣大醫師和患者認可,應用于乳腺外科多個領域[3]。本研究旨在探討多發性乳腺纖維瘤患者應用乳腺旋切微創術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9 月我院收治的104 例多發性乳腺纖維瘤患者,隨機分為微創組和傳統組各52 例。微創組年齡20~37 歲,平均(26.46±4.25)歲;病程1~3 年,平均(1.70±0.42)年。傳統組年齡22~54 歲,平均(27.17±5.01)歲;病程1~3 年,平均(1.59±0.55)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1)經病理檢查確診為多發性乳腺纖維瘤;(2)能耐受手術治療;(3)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1)患嚴重心腦血管疾病;(2)存在免疫功能或凝血功能異常;(3)患精神疾病,無法配合研究。
1.4 手術方法所有患者由同組醫師實施手術。微創組實施乳腺旋切微創術:患者取仰臥位,行局部麻醉,在穿刺點作0.5 cm 切口,觀察纖維瘤位置,在避開周圍大血管的情況下,選取適宜的方向和深度進針,應用超聲引導,以“多角度、多深度”進行扇形旋轉切割,直至確定纖維瘤徹底切除,利用真空負壓吸附腔內滲血,退出刀頭,無需對切口進行縫合,術后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傳統組實施傳統乳腺纖維瘤切除術:患者取仰臥位,行局部麻醉,術前精確定位纖維瘤,并沿乳暈或皮膚紋理作2~4 cm 切口,對皮下組織進行游離至腺體表面,探查纖維瘤的大小及位置,并緩慢將其及附近部分腺體逐步分離并切除,并再仔細探查是否有殘留組織,術畢后進行止血,常規縫合,傷口敷料包扎。術后兩組患者均進行預防感染等常規處理。
1.5 觀察指標(1)記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直徑和愈合時間;(2)統計術后并發癥(感染、局部血腫、出血等)發生情況;(3)術后6 h、12 h、24 h 進行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0~10 分,分值越高提示疼痛越劇烈[4];(4)術后隨訪1 個月,對美容效果進行評分,包括乳頭乳暈感覺(0~3 分)、乳房形狀(0~3 分)、乳房切口瘢痕(0~3 分)、色素沉著(0~3 分),分值越高提示美容效果越好[5]。
1.6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經χ2檢驗,P<0.05 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微創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傳統組,手術時間、切口直徑、切口愈合時間短于傳統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s)
切口愈合時間(d)微創組傳統組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切口直徑(cm)52 52 tP 8.32±1.78 19.54±3.52 20.512<0.001 20.35±4.29 30.72±3.86 12.958<0.001 0.68±0.12 2.15±0.43 23.746<0.001 3.26±0.69 6.37±1.07 17.615<0.001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對比微創組術后局部血腫和出血發生率低于傳統組(P<0.05),兩組術后局部感染發生率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對比[例(%)]
2.3 兩組術后VAS 評分對比微創組術后6 h、12 h、24 h VAS 評分均低于傳統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VAS 評分對比(分, ±s)

表3 兩組術后VAS 評分對比(分, ±s)
組別 n 術后6 h 術后12 h 術后24 h微創組傳統組52 52 tP 3.54±0.62 4.32±0.71 5.967<0.001 3.05±0.57 3.82±0.65 6.423<0.001 2.48±0.42 3.02±0.58 5.438<0.001
2.4 兩組術后美容效果對比隨訪1 個月,微創組美容效果評分(乳頭乳暈感覺、乳房形狀、乳房切口瘢痕、色素沉著)均高于傳統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美容效果對比(分, ±s)

表4 兩組術后美容效果對比(分, ±s)
組別 n 乳頭乳暈感覺 乳房形狀 乳房切口瘢痕 色素沉著微創組傳統組52 52 tP 2.41±0.42 1.98±0.39 5.410<0.001 2.59±0.38 2.18±0.62 4.066<0.01 2.35±0.62 2.03±0.58 2.718<0.05 2.43±0.54 1.92±0.49 5.044<0.001
乳腺纖維瘤為乳房良性腫瘤,多見于20~30 歲青年女性,常表現為乳房存在無痛性腫塊,少數伴隨有乳房疼痛或溢液現象。腫塊常常是無意或體檢中被發現,一般為單發腫塊,但也有15%~20%的多發腫塊病例,單/ 雙側乳房均可發生。目前,乳腺纖維瘤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傳統切除術雖然能快捷定位腫瘤并將其切除,但因放射狀手術切口較大,創口愈合后在皮膚遺留的瘢痕較大,且多發性乳腺纖維瘤往往需要多個切口進行手術,影響兩側乳房的一致性以及乳房美容效果[6]。
乳房旋切微創術能夠精確定位切除病灶,具有切口小、不影響美容效果、手術快捷、感染率低、安全性高等優勢,使患者擺脫了傳統乳腺纖維瘤切除手術對患者乳房外觀造成的不良影響,緩解了傳統手術給患者造成的心理壓力。該旋切系統由真空抽吸泵、旋切刀組成,且一次穿刺即可切取多個病理標本,為多發性乳房纖維瘤的檢出和切除提供了更好的治療條件[7~8],在乳腺纖維瘤手術中展現出的創傷小、并發癥少和瘢痕不明顯等優點,愈來愈被廣大患者接受并青睞。
本研究中,微創組術中出血量較傳統組更少,手術時間、切口直徑和切合愈合時間較傳統組更短,術后VAS 評分較傳統組更低,而且兩組術后局部感染發生率對比無統計學差異。分析原因為:微創旋切術的創口小,手術快捷,一次穿刺即可切取多個病理標本,降低術中出血量,同時也縮短手術時間,促進切口愈合,極大程度緩解了患者術后疼痛,并不會增加手術感染風險。同時,微創組術后切口血腫和出血發生率均低于傳統組。考慮為微創旋切系統的負壓吸引裝置可及時吸附術中活檢部位的出血,快速進行壓迫止血,甚至避免血腫的發生。本研究發現,微創組術后美容效果評分明顯高于傳統組,提示與傳統乳腺纖維瘤切除術相比,乳腺旋切微創術可更好地保證患者兩側乳房的一致性以及乳房美容效果,減少患者術后的心理壓力,繼而提高患者對臨床治療的滿意度和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乳腺旋切微創術可明顯縮短乳腺纖維瘤患者手術時間、切口直徑和切合愈合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術后疼痛,提高術后乳房美容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