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丹丹,李龍慧
(遵義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在2017年5月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共贏共享發展”的發展理念,《2017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公布“國際影響力50強”榜單后,開展國際人才培養計劃這個風向標愈發明顯。與本科院校不同,國內各高職院校側重于培養技術型人才,注重學生知識的實際運用及職業技能的實踐提升,這對海外留學生有著同樣的吸引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優質校”“雙高”等高職院校內涵建設項目的遴選過程中,都把招收海外留學生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為主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根據教育部出臺的《留學中國計劃》,貴州省遵義市高職院校海外留學生招生工作于2018年正式啟動。
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號召,遵義大學城內兩所高職院校分別自2018年和2019年開始招收留學生,至2020年已招收了老撾、越南、印度尼西亞、孟加拉、蒙古、塔吉克斯坦、摩洛哥、烏干達、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及非洲19個國家共計80名留學生,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留學生第一年作為語言生,在學院進行為期一年(兩學期)的語言學習,其中30%的留學生在第一年的語言訓練中順利通過四級漢語水平考試(HSK4),獲得獎學金,選擇進入三年制的大專學歷學習,成為學歷生。
表1 遵義大學城高職院校留學生人數
目前遵義大學城兩所高職院校就讀的海外留學生生源結構和國別較為復雜,大部分學生家庭條件困難,學業成績普通,語言基礎較薄弱,但來華留學的主要目的較為一致,即扎實提升漢語交際水平,掌握專業理論和實踐技能,畢業后回國發展能找到較為理想的工作。
近年來,國際職場對復合型漢語人才的需求猛增,這對高職院校海外留學生的教學改革、課程建設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海外留學生人才培養目標由以往單純強調語言技能的“漢語專門型人才”調整為目前的具備“語言+專業”復合能力的“漢語通用型人才”。但是當前遵義大學城兩所高職院校海外留學生教育尚處于初期階段,針對留學生學歷教育運作體制機制不健全,教學上具有“摸著石頭過河”的特點,適合海外留學生學習的教育教學環境還有待進一步成熟。
針對留學生學歷教育,兩所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采用直接疊加的方法,即一年漢語集中學習并考取HSK四級證書后,同中國學生一起,進入高職三年的專業學習。事實上,不僅留學生的教育背景、語言基礎和學習目標與中國學生迥異,而且從留學生內部而言,不同生源國的留學生學科基礎存在較大差異,各生源國對于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盡相同。而二級學院接收這些海外學歷生時,沒有根據留學生的特點和培養目標重構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安排和課程體系與國內學生并無二致,缺乏有針對性的設計。
由于沒有完全結合留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契合的人才培養方案,兩所高職院校的學歷生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安排上缺乏相應的參照標準,使用的專業課程理論及實訓教材與中國學生的教材一樣,沒有雙語版本的教材,也沒有翻譯的講義,甚至連展示給學生的教學資源(音頻、視頻、PPT等)都以中文為主。盡管留學生已經通過了一年的漢語培訓,但是對專業教材的認讀和理解仍然存在問題,語言的限制導致留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效果不佳。
大學城兩所高職院校既有的負責國際學生培養和管理的人員,可以分為管理服務隊伍和教學執行隊伍。其中,管理服務隊伍包含留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和留學生輔導員,這兩類人員緊缺,尤其留學生的專職輔導員多由國際漢語教師或英語教師兼職,缺少留學生的管理經驗,面對部分違反校紀校規、法律法規的事件處理不當,問題頻發。教學執行隊伍均為教學工作的執行人員,包括語言課程教師、專業(實訓)課程教師和通識課程教師,這支隊伍存在“會語言的不懂專業,懂專業的不會語言”的尷尬局面,盡管兩所學校都設置了國際漢語教研室,國際漢語師資配伍相對合理,但是語言教學與專業教學不同,專業(實訓)課程教師和通識課程教師的語言能力不足,針對學歷生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師嚴重匱乏。據統計,2020年兩所高職院校共設置專業89個,其中24名海外學歷生分布在7個專業,大部分專業課程教師和通識課程教師無法進行雙語教學,教工隊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外語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兩所高職院校的留學生管理以對外合作交流處為中心,具體事務管理與國內學生管理一樣,涉及合作交流處、教務處、學生工作處、后勤處、保衛處、招就處、計財處、團委以及二級院系等各部門。但由于各部門之間職責不明確,定位不準確,涉及學籍管理、成績管理、課程選修等教學管理多方面問題,合作交流處、教務處和二級院系存在一定的工作交叉,往往使管理工作復雜化;涉及獎懲評定、社團活動、心理健康、后勤保障等工作,合作交流處和學生工作處、后勤處、二級院系協同配合不足,溝通交流平臺缺乏,容易導致留學生的管理處于脫軌與滯后的狀態。
為推動職業教育高水平發展,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雙高計劃”),提出總體目標是“形成一批有效支撐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度、標準;形成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模式”[1]。隨后,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主席董剛教授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把握“雙高計劃”建設的三個關鍵》,文中強調“雙高計劃”學校應“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培養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增強跨境產教協同能力,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來華留學”[2]。 由此可見,大力提升高職國際化辦學水平成為“雙高”建設的一個內核指標。對標“雙高”建設,以“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和有特色”為核心要求,或將為遵義大學城兩所高職院校進一步提升留學生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提供有效的治理路徑。
國際化教學資源的打造是“雙高”建設背景下國際化辦學質量大力提高的有效途徑和根本支撐。
首先,明確海外留學生人才培養目標。留學生的培養和管理,既要立足留學生生源國的經濟發展趨勢,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需求,也要滿足全球化經濟發展現狀,參照國際人才培養標準,提升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教育的目標,因此,為“一帶一路”以及其他地區和國家培養能交流、會技術、懂專業、高素質的全能型國際人才應成為高職院校國際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其次,引導留學生合理選擇專業。遵義大學城的留學生生源國均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資源差異顯著,與我國的合作重點也不盡相同。針對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一方面要結合當地的社會需求進行招生宣傳;另一方面應進一步根據生源國的合作重點,有傾向性地設置相關專業,同時通過獎學金激勵等方式,引導留學生選擇適合自己職業規劃與發展的專業。
再次,科學規劃海外留學生的語言課程和專業課程內容。與國內學生相比,海外留學生在學習能力、學歷層次、語言層次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個體化差異,而這些差別可以通過第一年的語言進修課程進行平衡。因此,語言生漢語進修課程的建設至關重要,要以漢語課堂為軸心,將掌握漢語語言知識與拓展國際視野有機結合,孕育出了解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具有知華、友華、愛華品格的來華留學人才。除語言課程的建設外,還要以國際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托,課程的優化建設要充分調研我國與生源國的共性和差異性,突出學科前沿、專業應用和語言交流,打造出一批融地域特色、民風民俗、傳統文化為一體的通識教育課,以及一系列以國際職業標準為參照體系的理實一體化課程,將國際化與本土化有機融合,注重留學生國際化素養的提升,增強文化趨同性。
最后,在產教融通的基礎上探索并實踐“訂單式”國際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是深化高職教育的有效途徑,促進優質人才的培養。產教融合國際化,應把握全球產業發展的機遇,積極拓展國際合作伙伴,主動服務“走出去”企業,構建校企命運全球化共同體。同時,可以將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式”招生與人才培養的模式逐步引入海外留學生教育中。與國內學生“訂單式”培養的主要合作單位是國內企業不同,海外留學生“訂單式”培養模式中的合作方是國外企業或在國外謀求發展的國內企業。唐現文等在《高職院校招收來華留學生的創新發展與實踐》一文中提及,國內已經有一些高職院校開始大膽嘗試這樣的“國際訂單班”培養模式。如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與老撾教育體育部、緬甸教育與勞動部、印度尼西亞托達諾礦業集團等簽署了海外留學生“訂單式”培養協議,為其培養國際商務、醫學、旅游管理等領域上百名海外留學生。同時,該校還與江蘇江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江蘇中安建設集團等簽訂了海外人才培養委托協議,為該企業培養了多名安哥拉海外留學生,助力其在安哥拉的投資和創業[3]。探索并實踐“訂單式”國際人才培養模式,既能滿足學院招生、教學的需求,提升高職院校國際教育的吸引力,也有助于減少高職來華留學畢業生就業風險,同時提高學院的國際知名度和國際化辦學水平,是學院、企業、學生實現共贏的一項重要舉措和現實需要,更是海外留學生教育擴大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培養現有教師的國際化意識和國際化能力,引進校外優質師資等手段,多措并舉打造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水準的“雙師雙語型”教師隊伍,增強高職院校國際化教育的辦學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固本培元,積極組織海外留學生教師隊伍和儲備師資參與國際交流活動及相關培訓,增加國內外學習和實踐的經驗,助力教師建立對國際學生的正確認知,提升教師的國際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另一方面實施“引領計劃”,在聘請校外教師時要將“具有國際化背景、經歷和經驗”作為重要參考條件,引進具有海外背景和國際影響的跨國師資,增加教師隊伍中外籍教師的比重。外籍教師來華授課,既能提升專業課程的國際視野,增加留學生的通融感,也能在教學過程中與本土教師開展教研活動,實現雙贏;柔性引入國內具有行業權威并承擔國際化項目的一流師資,利用視頻連線與相關專家進行在線授課,促進國內外專業之間、校企之間的交叉融合,帶動“三教”改革與國際接軌。
首先,加深高職院校內部的治理能力。留學生培養和管理事務繁雜細瑣,針對各部門職權不明晰的現狀,可以通過成立海外留學生管理委員會,至上而下全面統籌規劃招生、教育、管理、實踐活動等工作,建立多個部門共同管理的模式和機制,劃分合作交流處、教務處、招生就業處、學生工作處、財務處、后勤以及二級院系等部門的具體事務,定期組織會議交流留學生管理工作,提高海外留學生管理水平。
其次,建立與國內外共享的信息機制,通過與國內外兄弟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式互鑒、管理經驗共享等途徑實現學院自身辦學的國際化。在對留學生生源國經濟、文化、風俗等方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遵義市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對接國際職業教育管理標準,制定出一套具有針對性的留學生專業培養和管理制度。
最后,正視文化差異,將制度管理與人本關懷相結合,一方面建立健全留學生獎懲制度,通過優化獎學金政策激發留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留學生的學習質量,通過設置懲治方案,規范留學生的舉止言行,減少其違反校紀校規、法律法規的不當行為;另一方面探索國內學生助教模式,通過遴選并培養一批國際交流志愿者,幫助留學生打破語言障礙,盡快適應中國的學習和生活,提高留學生的專業主動性和學習能力。
高職院校國際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德技雙修的高水平、國際化、復合型從業者,即在技術層面培才,在文化層面育才。在開展國際化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應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前提下,擴大跨民族、跨文化、跨國界的交流,通過環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方式,在留學生的培養和管理方面創建自己的特色品牌。首先,打造具有鮮明底蘊的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隱性存在,校園文化對培養留學生的文化歸屬感是潛移默化的;其次,開展具有職教特色的文化活動,如開展職教文化周,組織參觀名人工作坊,邀請國內外知名工匠進校園,強化專業技能,強化工匠精神;最后,引導和培養留學生的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興趣,增加留學生對于中國職業教育“以文化育人、以技術強國”的魅力的認知,使其歸國后自覺成為弘揚中國工匠文化、講好中國工匠故事的“宣傳者”。
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招收來華留學生并實現留學生教育教學的可持續性發展,既是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機遇,也是極大的挑戰。高職院校海外留學生教育在初期發展階段呈現“摸著石頭過河”的特點,更需要對接國家標準,縱深拓展國際交流合作領域,借鑒先進的國際理念與經驗,持續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國際化視野與國際影響力,確保留學生的招生、教學與管理工作同步與國際接軌,與時俱進推動遵義大學城高職院校留學生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健康有序有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