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成飛 桂 鑫 孫 翠 馬 蕊 趙飛亞 陶愛恩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醫學院,云南 麗江 674199
納西族是我國56種民族中的一員,人口近27.8萬[1]。長期居住在滇西北地區。納西藥是納西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與大自然和疾病斗爭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經驗總結,加之哲學、宗教等影響,在防病治病及藥物應用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醫藥理論,為本民族的繁衍和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4]。然而,由于受滇西北多元民族文化、歷史條件及歷代納西藥本草文獻記載不夠詳盡等影響,納西藥材類同品、代用品的不斷出現,使得納西藥材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現象普遍存在,造成了資源品種不清和使用混亂,直接影響到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整理和完善納西藥體系刻不容緩。
百合科約230屬3500種,廣布于全世界,特別是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產60屬約560種,分布遍及全國[5]。該科蘊藏著豐富的珍惜、瀕危和名貴藥材,市場潛力巨大。本研究以《中國東巴醫藥學》《玉龍本草》《大理資源志》《云南民族藥志》《中國民族藥辭典》等較權威的納西藥專著為主要工具書,參考了《中國藥材標準名錄》及其他地方標準、地方志要,系統地對百合科藥材品種、基原、標準狀況、藥用部位及功效進行整理和分析,以期為該科質量標準研究及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在整理分析中,以藥材“漢文名”及拉丁名作為藥材品種劃分依據,整理分析藥材品種和基原植物種類。漢文名參照《中國植物志》等相關專著、標準;拉丁名參考《中國植物志》(Flora Reipublicae Popolaris Sinicae,FRPS,http://frps. eflora.cn)、eFlora(http://www.efloras.org)、Plantlist(http://www.theplantlist.org)和《中國植物志(英文版)》(Flora of China,FOC,http://foc.eflora.cn)進行了修訂,對拉丁名同異名進行了校正,使用接受名(Accept name)作為植物基原。
2.1 百合科納西藥的種類及資源特點 現有納西醫學相關藥物標準及專著文獻中,共記載百合科藥用植物19屬34種,見表1,蔥屬Allium3種、蘆薈屬Aloe1種、天門冬屬Asparagus2 種、開口箭屬Campylandra1種、萬壽竹屬Disporum1種、貝母屬Fritillaria1種、萱草屬Hemerocallis1種、玉簪屬Hosta2種、山慈姑屬Iphigenia1種、百合屬Lilium3種、銅錘玉帶屬Pratia1種、鹿藥屬Smilacina1種、沿階草屬Ophiopogon2種、重樓屬Paris2種、黃精屬Polygonatum5種、吉祥草屬Reineckia1種、菝葜屬Smilax2種、巖菖蒲屬Tofieldia1種、藜蘆屬Veratrum3種。通過查閱《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統》其中大理百合Liliumtaliense、重樓Parispolyphylla為國家Ⅱ級保護植物。

表1 百合科納西藥的品種、基原及標準

續表1

續表1

續表1
2.2 納西族藥用百合科藥材標準現狀 納西族藥用百合科藥材標準收載詳見表1,主要收載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黔、甘、川、湘、滇等省區的地方藥材標準中。整理結果發現,34個基原物種中有21種被收載,占總數的61.76%,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不分年版)收載12種,主要涉及蘆薈屬Aloe、天門冬屬Asparagus、貝母屬Fritillaria、萱草屬Hemerocallis、百合屬Lilium、麥冬屬Ophiopogon、重樓屬Paris、黃精屬Polygonatum、菝葜屬Smilax共9個屬。
3.1 納西藥材名稱規范 在納西醫學文獻中,藥材名稱主要有2種記載形式:一是僅使用“漢文名”,如《中國納西東巴藥學》、《玉龍本草》;二是使用“納西音譯漢文名/漢文名”,如《大理資源志》、《云南民族藥民錄》、《云南民族藥志》等;尚未見有用“東巴文”來記載納西藥的相關文獻。雖然藥材品種用“漢文名”或者“納西音譯漢文名/漢文名”記載有利于各民族之間交流,但是缺乏民族文化符號記載,不利于其民族醫藥文化傳承。
3.2 百合科納西藥材品種和基原 34個百合科納西藥材共涉及36種基原,不同文獻中記載“藥材-名稱-基原”差異較大。同種藥材植物基原不同(同名異物),如“齒瓣開口箭”基原在《中國民族藥辭典》和《中國納西東巴醫藥學》分別為齒瓣開口箭Campylandrafimbriata和萬年青Tupistrafimbriata,上述品種-基原-名稱不規范的現狀,與納西醫藥文獻的分類記載形式差異有關,也與不同納西醫植物分類觀點不同,以及就地采集利用野生植物資源的生產形式密切相關,有待通過進一步整理使其更加規范。
3.3 百合科納西藥材的質量標準 在文獻記載使用的34種百合科藥用植物中,有21個基原植物有標準收載,約占總數的61.76%。從標準分布來看,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8種,即百合Liliumbrownii、麥冬Ophiopogonjaponicus、七葉一枝花Parispolyphylla、云南重樓Parispolyphylla、滇黃精Polygonatumkingianum、玉竹Polygonatumodoratum、黃精Polygonatumsibiricum、土茯苓Smilaxglabra;1963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的品種有4個,即川貝母Fritillariacirrhosa、蘆薈Aloevera、天門冬Asparaguscochinchinensis、土茯苓Smilaxglabra;《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收載有吉祥草Reineckeacarnea、藜蘆Veratrumnigrum,這些品種質量標準較為完善。而其他品種多收載于地方標準中,標準內容多數僅有性狀、顯微和理化鑒別等項規定,極不完善,反映出藥材質量標準制定工作嚴重滯后。因此,需要加強完善和制定質量標準相關研究工作。
3.4 百合科納西藥的藥用部位和功效 納西族藥用百合科藥材全部記載藥用部位,以根及根莖(根、根莖、根及根莖、塊根)最多,有19個種,占總數的55.88%;其次為全草類(地上部分、全草、全株),有9個品種,占總數的26.47%;花果類(花序、果實、果殼、種子)有2個種,占總數的5.88%;莖葉類(莖、藤莖、葉、葉及嫩枝)有6個種,占17.64%,見表1。從表中可看出,各文獻藥用部位記載不一致,這種現象較為常見。功效方面,以“潤肺止咳,養陰生津,跌打損傷,化痰止咳”功用為主,這與納西族居住地區氣候以及疾病發生特點有直接關系。遺憾的是在功效記載方面仍有少數藥材如大理藜蘆等缺乏確切功效,只記載有功能主治,有待進一步補充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