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鑫 楊玉英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城市形象傳播的學術視閾,從社會學、人類學、傳播學等學科的研究路徑出發,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探討如何進一步傳播涪陵人文之美,增強地區文化自信,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關鍵詞】涪陵文化;成渝雙城經濟圈;城市形象傳播
一、引言
涪陵是一座擁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城市,古稱枳、涪州,春秋戰國時期曾為巴國國都。巴文化是涪陵歷史的文化源頭。涪陵地處長江、烏江匯流處,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涪陵立足于烏江航道、川江航道,千百年來都是重要的商業重鎮。在改革開放、重慶直轄及打造長江經濟帶等利好政策的引領下,涪陵的發展走上了快車道,建成了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和工業集群。如今,涪陵正積極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同步發展自身的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尋味重慶·涪陵創意繪本”為2020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本文為該項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筆者采用田野調查法,深入發掘涪陵的人文之美,運用雙語繪本的形式展現當代涪陵的城市形象,研究涪陵在成渝雙城經濟視域下的城市形象傳播的可行性。
二、成渝經濟圈
2020年1月,中央部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明確“兩中心兩地”的目標發展定位,支持成渝地區從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由此可見,國家層面對成渝地區的重視程度明顯提升。“成渝”由成都和重慶構成,就實質而言,目前還處于主要是兩大行政區之間加強聯合并謀求共同發展的態勢。
如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雖然綜合指標難以企及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經濟圈的發展速度與規模,但得益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立足于中國西部,與其他三個都市圈一起構成了中國的戰略縱深布局。在2020年1月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法首次出現,明確提出“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更高定位,“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從“在西部形成”到“帶動全國”。目前,外界普遍看好成渝雙城經濟圈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①
“第四極的政策”并不是興之所致,而是因勢利導、就勢所趨、遵循城市發展規律而制定的。在西部大開發等政策的指引下,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對成渝地區的戰略定位不斷調整,不斷加大了對成渝地區的扶持,促進了該地區的轉型升級,并加大了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了交通網絡,先后設立了重慶兩江新區和成都天府新區。成渝地區發展勢頭總體良好,其經濟地位已經上升到國際層次,也有望構建成為世界知名經濟圈。
三、涪陵文化
涪陵并不是一座普通城市,而是一座有韻味、有人文內涵的城市,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都扮演過一定的重要角色。它是古代巴國的首都,是枳城,是一座擁有白鶴梁、孕育出易理文化的文化高地。改革開放、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都與這座城市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鑒于涪陵文化的多樣性,經過團隊成員的田野調查與總結,本文將該區域的主要人文文化分為四大類。
(一)巴枳文化
涪陵是巴枳文化的重要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巴人西遷枳地,積極進行政權建設、經濟開發和文化創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巴枳文化。
巴人西遷在學術界存在著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從湖北順著長江到達巴枳;另一種則認為是通過清江、郁江,再沿著烏江而入。無論何種觀點,巴枳文化的命運都是與水相連的。巴族先民順著江、沿著河谷遷徙,這是毫無疑問的。巴枳文化的命運同樣也是與山相連的。一則自東向西,先民們必定會穿過武陵山區和巫山山脈;二則在為期半年的田野調查中,我們多次造訪涪陵江南城區及過去的巴枳所在地。團隊發現本地的建筑物多是沿江分布,自江岸往山頂修建的。由此可推測出,巴民的城市發展模式也必定會采取此模式。本質上,“枳”是在大山懷抱中發展的。古代巴人選擇這樣的山水之城,環江為池,以山為城,有險可憑,更多的是考慮到這里軍事上的易守難攻。此外,枳又有水陸交通便利的地方,白虎巴人來到此地,即把這里當作了理想的、事實上的國都。②
談到了巴就必定會談到枳。枳在筆者的心中是校園的食堂(長江師范學院的食堂即為“枳園記憶”),但是更多的時候會想到晏子使楚中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千古名句。橘和枳相似,而味不同,強調的是水土、氣候對作物的影響。既然叫作巴枳文化,必定有不一樣的味道、不一樣的氣韻。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的植物也能反映人的秉性。“枳性溫、味苦、無毒”,在巴人、涪陵人身上則體現為其溫和坦誠、吃苦耐勞、性格爽朗。
(二)石刻文化
上文談到了涪陵城的命運是與水緊密相連的。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會發現涪陵的江面寬闊、平靜、清澈。很難想象,在江面之下,有塊石梁記錄著百年來的長江故事。每年的冬春季節,這塊長約1600米、寬約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白鶴梁)就會露出其真面目。
白鶴梁的產生有一定的神話色彩,相傳唐朝時朱真人曾在此修煉,得道后,便乘白鶴仙去,故曰“白鶴梁”。白鶴梁始現于唐,興于宋,這里的宋尤指南宋。在古時,由于涪州偏遠,又處于長江三峽的上游,水勢洶涌,多山地,不易于農耕經濟的發展,仍處于“蟯巖險峻之中,其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模式,常常是作為中原王朝貶謫官員們的場所。
翻看歷史會發現,唐宋時期的詩壇大家大都有貶謫巴蜀,特別是涪州的經歷,他們往往因為貶謫而愈感郁郁不得志,沉醉于大江大河,以詩詞歌賦的形式寄景抒懷。長江師范學院所在地為“李渡”,后校門不遠處也有“長庚舊渡”(李渡)遺址,據傳為“李白渡江之處”。詩圣杜甫曾經夜行忠州、夔州,用“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來描寫巴蜀大江大河的恢宏氣勢。途徑涪州時,他也作出了“黃草峽西船不歸,赤甲山下行人稀”等名句。③據統計,白鶴梁上有名有姓的題詩者高達300余人,其中不乏地方知州和地方州牧。朱昂曾題詩描寫白鶴梁,“欲識豐年兆,揚髻勢漸浮。”又比如北宋崇寧年間的知州楊元永曾為白鶴梁留下了“邀客西津上,觀魚出水初”的詩句。
這一章一句之間,是一部活的古涪陵歷史,石刻的記錄是史書、地方縣志的補充。隨著時間的流逝、前人作品若未得到有效的刊載,則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因此,白鶴梁石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存涪陵古歷史的作用。白鶴梁還承載著記錄水文的作用,是古人智慧的結晶。白鶴梁的石刻同樣是長江枯水位的歷史記錄,也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當枯水時,石魚顯露,人們會自然聯想到“年年有余(魚)”的好兆頭。④除此之外,由于江水每年的枯盈不同,人們發現,石魚“露面”的第二年往往是個豐年。這對于“窮山惡水”的古涪州來說是一個大事件,石魚露面預示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會更加地充盈。關注自然水文、注重農事活動同樣也是涪陵的一個顯著城市形象。
(三)易理文化
白鶴梁的對岸是一片綿延的大山,也是本次田野調查的重點考察區域。目前長江師范學院的諸多建筑物名、涪陵的道路名均與此相關,鉤深樓、鉤深堂、點易路……來到北山坪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容易被此地的文化氣韻所感染。
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程頤被貶謫到涪州,在北巖普凈禪院辟堂(鉤深堂)講學,潛心“點易”,著《周易程氏傳》,并強調“圣人作《易》,以準則天地之道。《易》之義,天地之道也。”涪陵學者譙定就是在其學術威名和政治聲譽的影響下,決定棄佛從理,追隨理學大家程頤學《易》,并深得程頤“伊川洛學”之精髓,后成為“涪學”或“譙學”的集大成者的。在程譙門人、地方學者、留寓涪陵的理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易學得到了大力的發展。易學的盛名名冠兩蜀,波及京城,鉤深堂外甚至能夠出現“環院門而觀者”。朱熹受程頤思想感染,也入川求理。朱熹來到北巖的鉤深堂,想到此地的文化氣息濃郁,能夠從師從理,驚嘆方寸之地思想的碰撞和繁盛,并題詞于北巖。⑤朱子受到涪陵學派易理思想的啟發,發展了易理文化,形成了朱學。程朱兩人的思想被后人尊為程朱理學,被廣泛地認為是中國哲學史的巨大跨越,其認為主宰世界的不再是天地,而是抽象的、高度概括的理。易理文化塑造了今日涪陵城市的精神內核,并對本地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面對理,需要潛心探索;面對學生,需做到誨人不倦;行于天地間,需做到自強不息,敢于拼搏;正心誠意,鉤深致遠,敬業自強,保家衛國,這些精神內涵塑造了涪陵人的品格,并在新時代涪陵地方建設、地方高等教育發展等方面迸發出強勁的精神動力。
有人說,程頤的貶謫是他的不幸,不得不偏安涪陵,郁郁不得志。但是他的貶謫,卻是涪陵的大幸。⑥程頤、尹焯、羅從彥、朱熹等理學大師均曾在涪陵講學,易理文化在此高度繁榮,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涪陵的城市形象,使涪陵成為一個相對偏遠但影響力巨大的文化中心。
(四)抗戰文化與大后方文化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涪陵駐軍首領郭汝棟并沒有在亂世中選擇保存實力,而是領著部隊奔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湖口戰役,為國民政府戰略轉移和難民的逃離爭取了時間。涪陵籍官兵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浴血奮戰,也有以陳壽珉為代表的杰出共產黨人在側面戰場上抗擊日寇。
山河破碎,國民黨軍隊連連潰敗,國都由長江下游的南京遷往中國腹地的陪都重慶。涪陵作為抗戰大后方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是當時的三區——兵源供應區、稅收大區和糧食主產區。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為拯救民族危亡作出了巨大貢獻,付出了沉重犧牲。僅1937-1940年期間,涪陵應征入伍人數就達86156人,其中出川抗戰的人有近三分之一血灑疆場,犧牲在抗日前線。涪陵城鄉受到了日軍的轟炸,傷亡高達2萬余人,⑦但這并沒有摧毀涪陵居民的抗戰意志。涪陵居民在防范空襲的同時,積極組織生產,安置難民,并積極為前線官兵捐款捐物,抗日反奸,節衣縮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黨和政府對中國的工業體系進行調整,開展“三線建設”。位于涪陵白濤街道的816地下核工程遺址,目前已成為中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線建設”的開展,使涪陵留下了一批優質的工業企業,川東造船廠就是這樣的存在。川東造船廠后來由軍用轉為民用,為涪陵當地的內河運輸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四、涪陵地方文化的有效傳播
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宏觀背景下,想要實現涪陵地方文化的有效傳播,離不開城市形象的打造與宣傳。城市形象是指能夠激發人們思想感情活動的城市形態和特征,是城市內部與外部公眾對城市內在實力、外顯活力和發展前景的具體感知、總體看法和綜合評價。⑧涪陵城市形象的建構,可以強化自身與周邊地區,尤其是與成渝雙城經濟圈主要聚落之間的互動,進行緊密的產業合作,從而助推涪陵自身的發展。
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傳播媒介的變革息息相關,本項目組成員一致認為,涪陵可利用多種傳播媒介方式和傳播策略,以四大本土人文文化為基礎,提升其知名度,助推城市形象的提升。
(一)以涪陵地方文化為基礎
涪陵地方文化是涪陵城市形象傳播的核心所在。如果想要走進大眾的心中,涪陵就務必需要保護好本地區的文化,并深度挖掘本土文化的內涵。遺憾的是,涪陵地區的城市形象傳播定位并不十分清晰,傳播方式相對比較單一,傳播積極性與圈內主要城市如重慶、成都、大足等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涪陵地方文化的傳播。⑨
(二)宣揚本地區特色文化
在為期半年的田野調查中,本項目組成員發現涪陵的地區文化具有多樣性。涪陵特色文化不僅包括以點易園為代表的易理文化,以白鶴梁為代表的石刻水文文化,還包括以816地下核工程遺址、劉伯承涪陵護國之役紀念館、四川紅軍第二路游擊隊烈士陵園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愛國文化、大后方文化,以及以江城為代表的“現代人文文化”。涪陵需要抓住本地區文化多樣性的優勢,進行有效地整理發掘,開展綜合開發,力求使涪陵成為一個文化康養之地、綠色生態體驗之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學習基地。
涪陵是一座江城,是一座具有極強人文氣息的城市。本次田野調查,通過走訪涪陵的田間地頭以及主要聚落,發現涪陵的文化具有地域獨特性,物產也較為豐富。目前,涪陵榨菜已經擺上全國百姓的餐桌,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除此之外,涪陵還擁有胭脂蘿卜、柑橘等特色農產品,受到市場的歡迎。
(三)融入“名人效應”與新媒體技術
通過梳理其他地區的城市形象傳播經驗可以發現,“名人效應”、影視效應起到了傳播、提升城市形象的突出作用。例如,成渝雙城經濟圈中,成都以一曲婉轉悠揚的《成都》火速出圈;重慶以《少年的你》《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風犬少年的天空》等影視劇作品火遍大江南北。兩座城市頻繁上鏡,可見其城市形象塑造模式的成功。鑒于此,涪陵也可以大力發展本地區的影視產業,邀請知名人士考察、舉辦演唱會、詩歌節、藝術展、見面會等活動助推城市的發展。也可制作《江城》紀錄片,講述涪陵的內外變化。涪陵的曝光度越大,其城市形象的傳播規模與范圍就會越廣。
近年來,涪陵地區參與重慶雙曬活動取得了成功。區政府班子高度重視,深入參與到涪陵文化的推介活動中。通過活動,我們發現新媒體在傳播新時代涪陵形象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網絡直播為代表的科學技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經濟增長途徑和文化傳播途徑。
五、文化傳播建議
成渝地處中國內陸腹地,它并非閉塞的,而是開放的。為了更好地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尋味重慶·涪陵創意繪本”項目力求讓涪陵的特色文化在成渝經濟圈內深度傳播,在圈外廣泛傳播。
圈內傳播需在基礎設施上下功夫。據涪陵區統計局數據,涪陵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2150.04萬人次,當地實現旅游總收入161.25億元。⑩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境外游客入境人數銳減,國內旅游方面蓬勃發展,圈內游客成為本地區旅游的主要客源。為了順應這個趨勢,涪陵可盡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深度挖掘本地區的特色文化,形成有特色的文化集群,創立自己的品牌
正如前文提到的,應善用城市文化傳播媒介,發掘自己的突出優勢,結合名人效應、科學技術,從而加大涪陵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內的曝光度。除此之外,涪陵還應努力征集自己的、具有影響力的城市宣傳標語或在原有標語上進行改進。城市形象標語是城市形象品牌展示的重要窗口。重慶以“行千里,致廣大”將“重慶”兩字拆分的形式提高辨識度,成都都江堰市以“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的對聯形式吸引到了眾多的海內外游客,而涪陵的“榨菜之鄉,神奇涪陵”的社會辨識度和社會認同度相對較差,建議予以一定的改進。
(二)加快自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本地區的交通通達度
只有加強重慶城區至涪陵市域鐵路、涪陵至黔江、墊江的高速公路以及渝武高鐵、廣涪柳貨運鐵路等重大交通項目的謀劃和對接,加快渝萬高鐵涪陵段和涪陵繞城高速建設,建成通車梓白高速、南兩高速和渝懷鐵路二線,一個便捷的涪陵形象才能更好地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內站穩腳跟,人們才能方便地到達。而且,這也是取得良好的品牌效應的重要途徑。
(三)提升本地區服務水平
近年來,部分地區的高價餐飲、違規收費的行為破壞了部分城市形象,涪陵也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加強服務業的規范與建設。只有良好的服務,才能使更多的游客感受到新時代涪陵的包容性和涪陵地方人文的獨特性。
圈外傳播需要在方式上謀求創新。本項目對涪陵的人文風光進行了田野調查,并結合地方歷史人文,以30張一套的中英雙語繪本的形式展現了涪陵的新時代風貌,是一種城市形象傳播方式的創新。涪陵也可以深度挖掘其地區文化,發展其特色產業,并以報刊、繪本、視頻等形式進行域外傳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跨境旅游在一定時期會受到限制。在傳播方式上謀求創新,對于涪陵的城市形象品牌傳播尤為重要。
涪陵地域特色文化的傳播將會助推本地區經濟發展,同樣也會提升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影響力。作為地方高校一分子,我們有責任宣揚涪陵的特色文化,使其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并將其傳播到域外的廣大地區。
六、結語
通過為期半年的田野實地考察,“尋味重慶·涪陵創意繪本”這一項目選擇以創意繪本為載體,是符合大眾審美期待且具有有效傳播的嘗試。通過雙語的形式,既結合了自身的專業特色,鍛煉了自身的專業能力、探索能力,又能向大家直觀地介紹新時代涪陵的突出人文特色和自然特色。“尋味重慶·涪陵創意繪本”以涪陵地方文化為起點和突破口,結合現代傳播媒介,傳播涪陵文化,并試圖將其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
進入新時代,地區間的產業合作、城市形象的傳播變得越發重要。涪陵作為一個巴渝人文城市,需要提升自己的文化軟實力,深度融入到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涪陵特色名片,從而實現地區的轉型升級。
注釋:
①成都科技顧問團:《關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的幾點建議》,《決策咨詢》2020年第5期。
②曾超:《巴枳文化研究綜述》,《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③劉興亮:《略論白鶴梁題刻的文學內涵與價值》,《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
④劉興亮、朱利:《白鶴梁題刻與峽江古史研究》,《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7年第4期。
⑤李良品:《論易學“涪陵學派”的形成、特點與深遠影響》,《周易研究》2003年第4期。
⑥蔡方鹿:《程頤易學在中國易學發展史上的地位》,《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⑦廖存強:《不能忘卻的紀念——涪陵人民抗戰紀略》,巴渝傳媒網,http://www.fulingwx.com/show-73-40718.html,2017年7月7日。
⑧李瓊:《新媒體創意發展與城市形象傳播策略探析》,《美與時代》(上) 2021年第1期。
⑨胡志超:《全媒體時代中小城市形象傳播策略研究》,《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
⑩重慶市涪陵區統計局辦公室:《重慶市涪陵區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涪陵政府網,http://www.fl.gov.cn/zwxx_206/gsgg/202007/t20200701_7629571.html,2020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