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融媒環境下的批判型受眾:社會期待、 理論基礎與培養路徑*

2021-10-08 03:59:45黃良奇李夏豪
教育傳媒研究 2021年4期
關鍵詞:培養路徑

黃良奇 李夏豪

【內容摘要】由于市場利益的驅動與可參與合作的技術機會,泛渠道化傳播的迅速擴張,各種混淆視聽的信息風險和眾聲喧嘩的輿論亂象不時出現與擴散,有可能稀釋、遮蔽甚至歪曲主流意識形態的有效供給。在以受眾(用戶)為中心的傳播模式下,如何對不良傳播加以甄別和防范,探尋傳媒批判型受眾培養的理論基礎與路徑,以提高受眾整體的媒介素養,成為當下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關鍵詞】媒體融合;信息風險;批判型受眾;理論基礎;培養路徑

一、媒體融合快速發展:期待批判型受眾出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媒事業一路高歌猛進獲得了長足發展,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社會影響力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傳媒在急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市場利益的驅動與可參與合作的技術機會的不斷出現,各類有償新聞、虛假廣告和“高級黑”“低級紅”等現象擾亂公眾的視聽環境,泛娛樂化內容降格受眾的審美品位,“三微一端”及各類App萬象之中不乏泥沙濁流的亂象頻出,算法推薦“信息繭房”的圈層陷阱,尤其是一些西方媒體通過內置陰謀框架對我國新聞事實的歪曲報道等等,信息風險和輿論亂象的不時出現與泛渠道化傳播的擴散,稀釋、遮蔽甚至歪曲了主流意識形態的有效供給,不但影響信息決策,導致社會恐慌情緒的蔓延,甚至有可能破壞社會秩序的穩定。期間,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外在強制性的約束作用,傳媒自身也相應進行了有效革新,但“他律”與“自律”的結合還是沒能跟上傳媒深度融合發展的需要,傳、受雙方“協同進化”的理想還沒有完全實現。在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新環境下,話語權的下沉,加上社會化媒體“把關人”功能的弱化,釋放了更多的話語傳播空間。面對國際國內輿論環境的復雜多變,如何把關、不散布虛假信息和流言、謠言,如何區分良莠、不炒作不傳播帶“菌”帶“毒”的內容,如何正確把握議程設置的功能,如何建設性地使用媒介和關鍵詞搜索,如何區分刷單、刷流量背后的貓膩以及機器算法與推薦的誘餌,如何自覺識別過濾“氣泡”、信息繭房、后真相背后的陷阱和西方媒體陰謀框架的惡意等,社會期待批判型受眾出場,通過接受終端的篩選、取舍、抵制和批判,會同傳播者、監管者的共同努力和協調進化,倒逼傳媒機構開展體制機制的創新,使其自覺擔當起引領導向、成風化人的職責使命。

二、國內外有關批判型受眾的研究

批判型受眾是指具有正確的媒介識讀態度和強烈的媒介批評意識,能夠運用媒介批評的相關理論和知識,對媒介所傳播的內容進行理性思辨和審慎鑒別,并積極參與媒介意義生產全過程,從而產生媒介免疫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的接受群體。國內外對這一群體的研究,取得了相應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

(一)國內的相關研究

我國批判型受眾研究起源于文學批評領域,圍繞作者、文本、讀者等尋求解釋文學作品的意義。文學作品與媒介產品有著文本內容的相通性,讀者(受眾)本著“本隱以之顯,求易而得難”或“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的執著,從整個文本語境中抽絲剝繭,開掘潛在的內涵隱喻和價值意義,呈現出批判型讀者意識的萌芽,是傳媒批判型受眾研究的理論原點。

政治學研究曾指出,“批判性公民”的覺醒,推動了政府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民眾對政府的批評與監督,促進了政治健康發展。這與傳媒批判型受眾參與傳媒批評活動有利于傳媒的健康發展,是同樣的道理。

教育學研究也曾指出:知識經濟時代是崇尚“批判性思維”的時代,“批判性思維”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是創新思維培養的前提,是信息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①教育學研究對“批判性思維”的強調與重視,同樣是傳媒批判型受眾培養的具體內涵。

從文學、政治學、教育學乃至其他學科,批判性讀者、批判性公民、批判性思維等的提出,是國內批判型受眾研究的基礎。批判型受眾的出場是對媒介及社會的一種有效監督,是時代賦予受眾的一種權利。②

(二)國外的相關研究

國外受眾研究被置于傳播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諸多學科范疇,呈現出經驗主義研究范式和文化研究的(批判的)受眾研究范式。丹尼斯·麥奎爾把受眾研究劃分為“結構性”(structural)、“行為性”(behavioral)和“社會文化性”(social cultural)的研究三類,并對三種傳統研究進行了概括性比較,指出其有逐漸整合的跡象。③批判型受眾研究偏重于丹尼斯·麥奎爾所言的“第三類”傳統,目的是研究受眾批判性理解所接收內容的意義及其在語境中應用的能力。

傳媒文化的建構式生產,是一個編碼解碼的過程,編碼建構了信息,閱讀解碼產生了意義。霍爾“編碼/解碼”模式的受眾觀把受眾看作權利主體,享有知曉權、傳播權和使用權。對傳播內容的使用,克拉伯認為是一個從選擇性接觸到選擇性理解再到選擇性記憶的過程。對“選擇性”的強調同樣可以看出,克拉伯和霍爾一道賦予了受眾閱讀的主體性地位,暗含了受眾具有批判的潛能。

利維斯和桑普森指出,媒介素養作為一種防疫性的意識存在,主要是指“媒介批判意識”。隨著電視的出現和其他傳播渠道的更新,媒介素養教育開始關注受眾批判意識的培養,如德國媒介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公民意識,引導學生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社會的決策過程”④。美國在教育公民抵制電視暴力的同時,也致力于培養對媒介有清晰識別和熟練駕馭能力的“媒介公民”。⑤日本開展“屏幕教育”,以培養兒童對大眾傳播的正確。⑥

漢堡大學Hans-Dieter Kübler教授認為,培養“批判型受眾”是一種教育模式的指導原則,是批判理論在媒介教育中的發展,不僅是學術性的,而且具有政治性,并且作為一種多樣性的變革運動應該深入到國家與媒體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也就是說,媒介素養教育應該致力于培養公民成為“批判型受眾”。⑦

三、傳媒批判型受眾培養的理論基礎

(一)批判理論視域下的傳媒批判型受眾培養

批判理論是批判學派對傳媒文化現象及其背后的控制展開批判時高舉的旗幟與武器。在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下,經由政治經濟學派、文化研究學派、意識形態“霸權”理論、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等的發展與轉向研究,批判理論對傳媒文化的批判從一元異化走向多元優化,對當下我國傳媒批判型受眾培養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1.法蘭克福學派的受眾觀:消極悲觀的接受對象

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性人物以激進的人文主義知識分子的身份,以精英群體高高在上的傳統視角,秉持社會批判理論,在強大效果論的視野下對當時的資本主義傳媒文化進行了一種絕對性的否定和顛覆性的批判。其媒介異化論、媒介控制論、媒介資本論、媒介商品論等觀點在分析傳媒現實內容時所表現出的普遍意義,彰顯了該學派理論固有的生命力。

媒介異化論認為:在發達的工業社會里,高檔物品的消費和虛幻符號的享受是物質社會強加的“虛假需求”,大眾傳媒是推動“虛假需求”的機器,以“精英消費”的文化包裝和控制裝置迫使人們認同“虛假需求”為“真正需求”。⑧因而使人與物的關系被顛倒,人被物所奴役,異化成馬爾庫塞所言的“單向度”人;媒介控制論從“誰控制、為何控制、如何控制、控制什么、控制的后果”等方面探討指出傳媒的權力是國家力量的表征,“話筒”的告知功能維護著已存制度的合法性統治;媒介資本論認為大眾傳媒標準化和偽個性化的持續生產形成的傳播流已內化為受眾個體的需求和滿足,消除了高、低級差別和文化多樣性且缺乏民主氣氛,人陷入困惑之中,文化喪失了個性和批判力;媒介商品論認為媒介產品的商品化、工業化批量生產,對社會進行單一的浸潤和熏陶,受眾由原來的靜觀玄想變成了個人的渙散消遣,弱化了思維的功能,甚至喪失了日常的行為交往能力,最終成為沒有思考能力的“植物人”。

法蘭克福學派對受眾持一種消極悲觀的態度:從霍克海默、阿多諾的麻木被動的受眾、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受眾、鮑德里亞的沉默無為的受眾到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言論缺席和娛樂消遣的受眾,充分描摹了受眾批判能力的喪失。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傳媒的深度揭示與批判、對受眾態度的反面警醒,為傳媒批判型受眾培養提供了一面鏡子。

2.傳播政治經濟學派的受眾觀:消費角色的接受者

政治經濟學派延續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從商品出發的方法論和秉承法蘭克福學派媒介商品論的觀點,從媒體內容商品化、受眾商品化、傳播勞動商品化,并結合媒介空間論、媒介結構論,分析指出傳媒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中,商品化的經營策略壯大了傳媒的經濟實力、拓展了傳媒的空間布局,并產生了結構性的權力變化。所有權的集中形成了媒介經營與管理的全球化,同時將文化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植入其中,對他者進行壓迫和剝削。

傳媒文化的生產和流通發生在特定的經濟和政治體系之中,商品生產的邏輯是追求剩余價值的最大化,傳媒企業也要追求剩余價值。在受眾中心論的語境中,在傳媒產品的第一次銷售時,受眾是文本內容的消費者;在傳媒產品的第二次銷售時,受眾則充當了廣告的消費者。傳播政治經濟學派發掘受眾作為傳媒產品、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的消費者角色,為培養批判型受眾,分析傳媒內容生產取向和挖掘生產過程中的種種弊端的能力,提供了重要參考。

3.文化研究學派的受眾觀:從“被馴服”到積極主動的接受主體

傳媒生產的文本不是社會現實本身,而是拉康所言的“鏡像”,受眾閱讀的文本也是被反復建構的、需要正確理解的擬態現實。受眾能讀出文本的底蘊和意義,文本才能真正被消費和使用。文化研究學派超越傳統的框架,以開放、多元、包容和實踐的態度解讀傳媒生產及其所反映的社會關系。從早期霍加特、威廉斯的“被馴服”的受眾觀到霍爾提出受眾主觀意識的能動性、強調參與性解讀,文化研究學派建構了一種超越自律和他律、內在和外在的研究范式,提議知識分子走向日常生活,參加政治和社會運動。

繼威廉斯肯定有機平民精神的存在和霍爾“編碼/解碼”模式之后,莫利以“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提出應該關注受眾的多重身份和解碼行為的動態性;費斯克認為在傳媒文化的符號戰場上,受眾是有思想、有目標、有反抗意識的,⑨把積極受眾理論推向了極盛。在技術進步和文化工業生產日趨復雜的態勢下,詹金斯以超越主動/被動二元對立的視角,把受眾看成是“文本的盜獵者”,提出“粉絲型”受眾理論;西維爾斯通、赫米斯等認為受眾是由社會建構和重構的,特別是由奇觀和自戀建構的,提出受眾研究的奇觀/表演范式。文化研究學派的主體性受眾觀及其之后的發展,為受眾批判意識的培養提供了種種可能的理論參照。

(二)傳媒批判型受眾培養之媒介素養理論

媒介素養是指人面對媒體傳播的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質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評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創造和生產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 fully)。⑩其概念由利維斯和桑普森于1933年在《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中提出,旨在訓練青少年“識辨與抵制”大眾媒介的不良影響,保護孩子們免受不良媒介內容的污染。20世紀五六十年代,媒介素養教育著力培養人們對媒介的辨別、鑒賞能力;六七十年代側重培養學生對媒介表征進行分析與批判的能力;80年代后,媒介素養被許多國家和地區納入正規教育體系,幫助受教育者發展一種認識媒介、建設性使用媒介的能力。這種不斷強調受眾的主動性,并著重“人的能力培養”即馬斯特曼所言的“去神化”(demystification),從“家長制(paternalism)走向賦權(empowerment)”,是引導受眾如何從媒介信息中保持批判自主性的努力所在。

在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對于受眾媒介素養能力的培養,日本學者橋元良明認為不可欠缺的第一要素是“批判的思考”。道格拉斯·凱爾納指出:“重要的是要尋求一種發展批判性的媒體教育學的計劃,教育我們自身以及他人怎樣批判地破譯媒體訊息并且追蹤其復雜的影響范圍。”李月蓮提出:“批判思考是傳媒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未來知識工作者必須具備的技能。”加拿大學者約翰·彭甘特(John Pungente)提出任何媒體信息都是“構造體”、媒體構建現實、受眾對媒體信息進行釋義博弈、媒介信息蘊含著商業動機、媒體信息含有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媒體信息含有社會和政治理念、媒體信息的形式與內容密不可分、任何媒介都有其獨特的審美形式等八大媒介素養理念,構成了媒介素養的理論基石,為傳媒批判型受眾培養提供了學術養料。

媒介素養是大眾傳播理論的新方向,在近80年的演化過程中,發展成一種多含義、多角度、多層面的概念:文化素養(culture literacy)、屏幕教育(screen education)、圖像素養(visual literacy)、電視素養(television literacy)、視覺傳播(visual communication)、視覺意識(visual awareness)、批判性觀看技巧(critical viewing skills)、計算機素養(computer literacy)、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和網絡素養(net literacy)等。新媒介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傳播的即時性與互動性,讓受眾通過參與媒介進而參與社會獲得了更多表達的機會和方式。新媒介素養教育著眼于受眾的媒介使用能力、批判能力、參與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將受眾置于與傳媒相互培育、相互促進、相互建構的對等方,在合作同創中不斷提升受眾媒介素養的整體水平。

此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社會文明道德理論、社會責任理論、涵化型塑理論、意識形態分析、文化帝國主義理論等都是循序漸進培育傳媒批判型受眾不可或缺的理論涵養。

四、傳媒批判型受眾的培養路徑

任何理論的產生都有其時代背景和現實情境,拿來主義是為了借鑒和參照,但“主義可拿來,問題須土產,理論應自立”。傳媒批判型受眾培養理論需要結合我國傳媒生態環境和受眾的現實境況,通過以下恰當的路徑,才能“水土相服”,才能創造出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理論新范式,批判型受眾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出場可能。

(一)政府、社團、傳媒非政府組織的重視與推動

批判型受眾培養是媒介素養教育的關鍵與核心。在媒介化社會中,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需要政府、社團和傳媒非政府組織等機構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推動。

我國已正式推出《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倡導全國青少年不瀏覽不良信息、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政府把媒介素養教育當作一項基礎工程,納入全民素質教育的理念之中,培養公民理性選擇、科學分析、準確判斷、有效利用大眾媒介內容的能力,有利于受眾媒介素養整體水平的提升。

社團和傳媒非政府組織的加盟,可以用鮮活的案例來使大眾明白什么內容可以接觸,什么內容需要區別對待,讓虛假信息得到有效過濾,讓帶“菌”帶“毒”的內容得到及時屏蔽,讓受眾在自媒體生產與傳播中保持應有的自覺。如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會同浙江傳媒學院等高校成立了“媒介素養研究基地”,定期召開“西湖媒介素養高峰論壇”,出版文集,有利于增強大眾整體的媒介思考能力、判斷能力。

(二)傳媒機構自身的充分參與

媒介素養教育離不開傳媒機構自身的充分參與。早在1795年6月8日,美國《東波特蘭先驅報》在社論中就提出了“NIE工程”,即“報紙參與教育”工程或“報紙教學計劃”工程。爾后,經《紐約時報》大力弘揚,讓學生接觸報紙、認識報紙和了解報紙,培養學生正確鑒別報紙信息和理性消費報紙的能力。當今融媒環境下的網絡傳播公司通過技術賦權,也有利于引導和指導網絡用戶自覺識別機器算法、過濾“氣泡”、信息繭房和后真相背后潛在的危害。

融媒環境下的傳媒機構,第一,應發揮其傳播優勢,推廣媒介素養的概念,促進全社會對媒介素養重要性的認識;第二,應在不同的媒介上開設專欄、普及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呼吁受眾關注媒介素養,參與到媒介素養教育中來;第三,應提供媒介素養教育素材,開展培訓,通過媒介機構舉辦培訓班,使受眾有機會直接接觸先進的設備和了解媒介生產過程,提高受眾接受信息、解構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第四,應和學校聯手,共同建立媒介素養教育平臺,這樣不但能保證媒介素養教育素材的更新,也可以使老師和學生了解媒介的最新動態和發展方向。

傳媒機構參與媒介素養教育本身也是開門辦媒體、與社會大眾直接互動,體現了傳媒的教育功能。在與受眾直接的交流互動中,受眾參與傳媒內容制作、了解傳媒的具體運作、評價傳播效果,給受眾提供了在媒介面前表現自我的機會,降低了大眾傳媒接觸的門檻,提升了媒體的親和力;同時,媒體也可以根據受眾的批評與建議,及時調整傳播行為,糾正傳播中的不實、不良和不公現象,從而有效為受眾和社會服務。

(三)家庭、教育單位、傳媒研究機構的身體力行

家長的媒介素養能力往往直接影響子女對媒介的態度,尤其是言傳身教的示范操作,有助于讓青少年兒童批判性地思考媒介、理性地選擇信息。媒介信息是根據傳播主體的利益所建構的,青少年兒童喜歡的電視廣告、動畫動漫、電子與網絡游戲都隱含著傳媒利益的考量,青少年兒童批判性地接觸和識別各種媒介,有效加筑了保護層。家庭在討論與爭鳴的過程中,整合青少年兒童媒介素養知識的反哺,也可以共同促進一個家庭整體媒介素養水準的提高。

學校媒介素養教育是基礎,學校應該將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像科普教育、法律基礎等一樣作為基礎的素質課程,貫穿到課堂教學之中,并承擔起教材建設和師資培訓的任務。一些教育單位和傳媒研究機構的身體力行起到了基礎性示范作用:如中國傳媒大學曾分別舉辦了我國首屆媒介素養教育國際研討會和首屆兩岸三地媒介批評研討會;復旦大學創建了大陸首個媒介素養專業網站;上海交通大學率先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2019年3月1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出版發行,該書配有二維碼,鏈接生動豐富的相關案例和音視頻拓展資料。這些都與時俱進、不斷夯實了新時代融媒環境下傳媒批判型受眾培養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范式。

(四)公民自身的主體性自覺與行動

批判性思維由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恩尼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是一種能抓住要領、善于質疑辨析、嚴格推斷、清晰敏捷的思維,是一種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觀事實、而非感性和傳聞來進行理論評估與客觀評價的能力與意愿。斯坦利·J.巴倫認為:“無論媒介信息來源有多么可信,對待媒介信息都應持批評態度。”以批判的態度對待媒介化社會的傳播內容,減少對媒介的依賴,就要求受眾在日常的媒介接觸中養成一種批判性思維的習慣,這種習慣也是受眾自我訓練的主體性自覺與行動。

批判性思維訓練是受眾自我媒介素養教育的關鍵。首先在意愿上應積極主動地學習媒介批評的相關理論與知識,并運用媒介批評的相關理論與知識對傳媒內容進行批判性評析;其次是掌握融媒環境下媒介運作的相關技能,熟悉諸如“中央廚房”、無人機、傳感器、機器寫作、AR、VR和MR等傳播技術與工具;第三是創造機會參與大眾傳播的實踐活動,通過采集素材、編排版面、拍攝影像、剪輯視頻等制作可視化作品,運用搜索引擎、“三微一端”、各類App及媒體平臺等進行檢索、識圖、觀影和閱讀等自我認知與學習。

五、結語

媒介素養是媒介批評主體進行媒介批評時應該具備的綜合能力。人的發展應該是一個依賴性日漸減弱、主體性不斷增強的動態過程。在數字化剛剛初露端倪之際,尼葛洛龐帝就預言了“沙皇退位、個人抬頭”的局面。所謂“沙皇退位”即指“作者特權”的瓦解,“個人抬頭”是指“受眾主權”的提升。我國傳媒正處在一個“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一體化融合發展的轉型時期,批判型受眾的培養,首要任務是要培育受眾掌握媒介批評的相關理論與知識對全媒體融合傳播內容進行批判性解讀的能力。道格拉斯·凱爾納認為:“批判性媒體讀解能力的獲得乃是個人與國民在學習如何應對具有誘惑力的文化環境時的一種重要的資源。”受眾充分運用這種資源,通過學習客觀質疑、提倡多元思維、加強認知能力、介入媒介生活、遵循自媒體傳播活動的自覺等途徑,以便理性客觀地辨別媒介真實與社會真實,積極促進媒介維護信息的透明與公正,建構出一種集批判與自省于一體的自我認知體系,有利于甄別傳媒內容的真假良莠,識破一些西方傳媒對我國的陰謀建構和國際輿論對我國國家形象的“妖魔化”,防范各類“高級黑”“低級紅”與信息繭房和后真相等背后的危害,促進融媒環境下傳播內容的各美其美、傳播空間的風清氣正和傳媒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注釋:

①李學書:《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思考》,《教育學術月刊》2011年第1期。

②韓恩花、周子淵:《新媒介語境下受眾的新特性》,《新聞愛好者》2011年第4期。

③〔英〕丹尼斯·麥奎爾:《受眾分析》,劉燕南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0頁。

④臧海群:《傳播學教育新方向:從媒介研究到媒介素養》,《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⑤景江瑛:《九龍坡工業園區農民工媒介素養研究》,西南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

⑥宋小衛:《學會解讀大眾傳播(下)——國外媒介素養教育概述》,《當代傳播》2000年第5期。

⑦Kübler,H.D.(2006).Zurück zum kritischen Rezipienten Aufgaben und Grenzen pdagogischer Medienkritik.In:H.Niesyto/M.Rath/H.Sowa(Eds.),Medienkritik heute.Grundlagen, Beispiele und Praxisfelder (P.17).Munich 2006:KopaedVerlag.

⑧張邦衛:《媒介詩學——傳媒視野下的文學與文學理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頁。

⑨張妍:《消費時代的大眾狂歡——讀菲斯克〈解讀大眾文化〉》,《青年記者》2009年第8期。

⑩張開:《媒體素養教育在信息時代》,《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Len Masterman.Foreword: Media Education Revolution, in.Andrew Hart(ed.),leaching the Media: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l998,VIII.

〔日〕橋元良明:《情報行動與社會心理》,北樹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頁。

段京肅:《媒介與終生學習》,《廣告大觀(媒介版)》2007年第1期。

李月蓮:《傳媒教育:為新世紀培訓知識工作者》,《傳媒透視》2005年第7期。

John Pungente: Canada's Key Concepts of Media Literay [EB/OL].http://www.Media lit focus tea-articles, html.

張宏樹:《媒介素養:大眾傳播理論新方向》,《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2期。

王倩:《論當代大學生媒介批判意識的培養》,《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秦暉:《問題與主義:秦暉文選》,長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438頁。

曾來海:《報紙參與教育(NIE)工程的起源及其在媒介素養教育中的作用》,《新聞界》2007年第3期。

張開:《媒介素養概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210頁。

趙錚、張仙智:《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形式》,《新聞戰線》2014年第8期。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出版發行》,《光明日報》2019年3月2日。

〔美〕斯坦利·J.巴倫:《大眾傳播概論——媒介認知與文化》,劉鴻英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頁。

〔美〕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頁。

〔美〕道格拉斯·凱爾納:《傳媒文化——介于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文化研究、認同性和政治》,丁寧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2頁。

猜你喜歡
培養路徑
以應用型轉型視角為切入點 增強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能力
吉林農業(2016年12期)2017-01-06 19:53:07
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素質提升路徑研究與實踐
商業經濟(2016年6期)2017-01-03 21:15:49
應用型高校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培養路徑
幼兒舞蹈對幼兒審美價值及藝術魅力培養路徑淺析
戲劇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47:49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淺析
東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21:18:06
高中生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路徑探究
考試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1:31:36
幼兒教學趣味的培養初探
高職院校營銷專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
科技資訊(2016年19期)2016-11-15 10:28:40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保定市高校培養服務外包人才的路徑研究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方式如何與時俱進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32: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国产毛片基地|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久久免费看片| 中文字幕在线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99re免费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欧美成人免费|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精品久久777| 超碰91免费人妻|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国产精品视频久|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成人91在线|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天天爽免费视频|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国产在线97| 亚洲精品日产AⅤ|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h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婷婷成人综合| 国产在线第二页|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亚洲综合片| a色毛片免费视频|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三级毛片|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久草视频一区|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色综合婷婷|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少妇精品在线| h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一级毛片免费的| 无码免费视频| 综合色天天|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欧美成一级| 欧美综合激情| aⅴ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91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亚洲综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