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濤
【內容摘要】由中國教育電視臺和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聯合出品的“社保”紀錄片共推出了兩季,本文對這兩季紀錄片進行了從國情調研式民生故事到制度層面的理性探析。
【關鍵詞】國情調研;三個維度;“三書”;社保制度
截止目前,由中國教育電視臺和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聯合出品的“社保”紀錄片共推出了兩季,分別為五集的《中國社會保障紀實》(第一季)和兩集的《制度的力量》(第二季)。“以人民為中心” 是這兩季“社保”題材紀錄片的靈魂。這兩季紀錄片分別基于改革開放四十年、新中國成立七十年這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以宏大視野,深入挖掘了從“城鄉人”“單位人”到“社會人”轉變的特殊意義。
溫度、理性、力量感,是“社保”題材紀錄片主創團隊一直堅守的創作方向和目標;“教科書”“外宣佳品”“百科全書”,是兩季節目播出后來自各方的多維解讀。相關人員以做一部關于中國社保影像的“清明上河圖”為初心,從民生走向看國家發展大勢,獲得社會各界的肯定。
一、“國情調研紀錄片”,致敬那些動人故事和不凡力量
直面現實,小中見大。《中國社會保障紀實》以記錄打工妹、下崗職工、鄉村醫生、流浪人員、低保人員等為切入視角,以眾多個體人物的故事反映大時代、大主題,通過他們所遭遇的人生變遷講述社會保障事業取得的不凡成就。①這部紀錄片也因此有望成為改革的見證者、人心的溝通者。
“社保”是一個宏大而又細微的命題。對于主創團隊而言,如何有效設置紀錄片情節、如何妥善處理好故事與細節的關系、如何妥善做好典型環境與人物性格的塑造、如何妥善做好節目創新和素材的增值使用,節目組都進行了探索。
比如說一部電影叫《鋼的琴》,講的是發生在遼寧省沈陽市鐵西區的下崗工人的故事,主創團隊用“熟悉嫁接陌生”的方式通過這部電影引出了紀錄片要講述的“下崗”問題。節目不回避主人公的失落、茫然和上訪帶來的種種內心焦慮,直面問題、探究成因。類似的故事在這兩季紀錄片中還有很多,專家也因此給這兩季紀錄片定名為“國情調研紀錄片”,這兩季紀錄片全景揭示了普通人的生存狀態,有困惑、有堅守,更有希望,頗具社會學和人類學價值。社保領域的相關人士看了兩季的片子后表示,節目填補了目前紀錄片選題和相關行業題材的一個空白。
第一季社保題材紀錄片播出后,先后榮獲國家廣電總局、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頒發的多個獎項。面對好評,第二季如何做出新意成為擺在創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從改革開放四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七十年,隨著時間軸線被延長,主創團隊認為需要將一個更“廣角”的視野展現在觀眾面前。第二季最吸引人的要素有哪些?經過分析主創團隊得出結論,就是節目必須涉及事件的關鍵結構、大趨勢和解密幕后決策過程,其中最核心的是如何加強制度建設。于是節目主創人員將第二季主題鎖定為《制度的力量》。以此為魂,確立了和上一季不同的方向,這一季更側重從制度層面去探究,通過對制度的作用、制度“力量之源”的深入挖掘,來審視新中國七十年社會保障發展所走過的道路。
二、“三個維度”的創作理念
“窺一斑而知全豹”,節目如何選擇具體有趣的故事,怎樣捕捉主人公生活細節中與大時代相連通的點,是實現宏觀理論故事化表達的最大難點。作為兩季“社保”節目的總編導、中國教育電視臺副臺長陳宏在創作過程中反復向節目主創人員強調“三個維度”的理念,即歷史維度、世界維度和人文維度。當從以上維度去審視故事和主人公時,很多原本不起眼的細節,往往有了表征宏觀理論的力量和意義,小人物很細微瑣碎的艱辛故事,恰恰反映了時代前進過程中的曲折與動力。
筆者認為,歷史的維度,就是相關內容要有時間縱深層面的勾連,這樣節目才有厚重感;世界的維度,就是要有國際視野,要對不同國家的社保方案和相關理論支撐進行橫向的國際比較,邀請國外學者發聲,請他們從全球視角看中國社保的變化,這樣才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看清方向。人文維度,也是人性的維度,就是要有人性上的思考和關懷,要有美學的追求。
在“社保”第二季《制度的力量》拍攝中,主創團隊注意到了兩個細節,一個是首鋼退休干部老閆經常掛在嘴邊的“單位”以及出租車師傅回憶“單位”時的意猶未盡,這些都是相關制度留在當下的痕跡。捕捉到這些點,就能讓一部分被遺忘的歷史通過現實的影像呈現出來。同理,在對于人物命運沖突的講述中,也盡力和宏觀背景緊密結合,比如,在拍攝沈陽下崗工人杜文杰師傅整理個人物品的故事時,他說了一句話“(自己連)工人都不是了”,這背后折射的是當時的國企改革下崗的歷史。而最后讓杜師傅的生活再次充滿歌聲的退休金發放,背后反映的是中國養老金十四年連漲的宏觀政策。
一滴水珠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旦抓住了這些有說服力的細節,不僅人物命運有了起伏感,有了質感,其背后大的脈絡也凸顯了出來。
三、從“三書”看紀錄片的使命
行業是紀錄片選題的沃土。但節目創作時,又必須跳出行業思維,立足于更宏大的視野,節目才能有所突破和創新。
兩季“社保”節目,一以貫之地強調講述“冒熱氣”的人的故事,強調構建主人公的生活現實與理想關系的矛盾質感。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教授認為,“這檔節目堪稱教科書,可以拿到學校讓有志紀錄片創作的學生觀摩學習。節目每一集故事都是從處于冰冷深淵里面的一個人、一個家庭開始,最后他們慢慢往上爬,爬到上面的一個平臺,這個平臺不是憑他一己之力爬上來的,有人給他繩子,有人給他一只手,有人給他一個托盤,最后拉上去后看到的是一片陽光、一片草地。”
社保的進步,是國家最好的外宣,社保的成就是我們國家人民福祉的具體體現。該節目不僅是“教科書”“外宣書”,更是一部“百科全書”,除了包羅各層面各領域的感人故事,還有政策方針、制度層面的展示、剖析和挖掘。很多人看了這兩季紀錄片節目后感觸頗多,因為他們通過節目看到有那么龐大的體系支撐起了這座“社保大廈”,這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人民有了獲得感、幸福感,說到底這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巨大進步。看完節目,中國教育電視臺臺長袁小平評價說,“這兩季紀錄片節目乃是適合廣大青少年學生閱讀的教科書、幫助老百姓全面了解中國社會的百科全書、有助于走向世界讓外國朋友看懂讀懂中國的外宣書。”
四、“人的紀錄片”及紀錄的功能
兩季“社保”題材紀錄片,共有9個攝制組,近50人的外拍團隊,在全國范圍內尋訪了50多個城市和鄉村,節目攝制總行程達數10萬公里。經過近3年的緊張拍攝,采訪了包括世界銀行、國際勞工組織、歐、美、日、韓以及國內共幾十位社保領域的政府官員、權威專家和眾多一線事件親歷者、見證者近200人,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鮮活資料。
“以人民為中心”是這兩季紀錄片的靈魂,這也決定了這個系列節目是面向大眾講故事,追求力量感的紀錄片。節目想要梳理我們國家在關注民生、保障國民基本生活底線方面究竟做了什么、經歷過什么、正在做著什么、將要向什么方向努力。
兩季“社保”節目,既有聯系又有差別,聯系是:一以貫之地強調講述“冒熱氣”的“人的故事”,強調要接地氣不能高高在上。差別是:第一季節目更多展示人性上的共鳴和關懷,第二季更多是制度層面上的思考,更側重剖析,不僅有感性更有理性。
截至2021年3月,兩季“社保”節目共斬獲國內7項大獎,榮譽滿滿的背后是責任更是使命擔當。有人說,紀錄片是一面鏡子,它映照著人類的生存境況;也有人說紀錄片是一把錘子,它敲打著人類的良知;而我們說,紀錄片更是火炬和手術刀,它既輝映歷史光照未來,又解剖社會治病救人!它指引著方向,又溫暖著大眾。紀錄片創作需要家國情懷、需要激情、熱血和理性擔當精神,紀錄片人應在繁榮發展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用紀錄書寫屬于偉大時代的新篇章。
注釋:
①《全面反映40年我國社會保障事業輝煌成就紀錄片〈中國社會保障紀實〉在京首映》,《光明日報》2018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