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丹
【內容摘要】媒體融合背景下情感調解類節目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本文以河南廣播電視臺《百姓調解》抖音短視頻為例,從傳播學、心理學等視角,對情感調解類節目的短視頻運維策略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為情感調解類節目的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媒體融合;情感調解;抖音短視頻;運維;分析與建議
一、引言
互聯網時代,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信息已經從單向傳播轉為雙向乃至多向傳播形態,以往傳統媒體大多“自說自話”,所有的報道都是單一呈現,即便是有互動、有熱線電話和留言,時效一般也是滯后的,互聯網卻是個開放的大眾輿論場,所有人都可以第一時間暢所欲言、眾說紛紜、直抒胸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無論是“策、采、編、發”的生產流程,還是“報、刊、網、端、微、屏”的分發過程,只有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深入理解全媒體時代的挑戰和機遇,才能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①主力軍要進軍主戰場,今天的傳統媒體人依然是輿論場的主力軍,但是戰場卻從大屏轉戰到小屏,從傳統媒體轉戰到了網絡新媒體。在傳統媒體火爆近二十年的情感調解類節目,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也同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本文以河南廣播電視臺《百姓調解》抖音短視頻傳播為例,試圖從傳播學和心理學的角度解讀其網絡運營策略,并提出一些相關建議。
二、情感調解類節目的“前世今生”及互聯網時代遇到的機遇和挑戰
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以和為貴”,其實最早的調解制度可以追溯至原始社會。在古代,當矛盾和糾紛發生時,無論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通常是依據氏族習俗、宗教、倫理道德等由當事人所在的集體或當事人之間相互協商解決的。調處息訟是實現理想的社會價值觀念行之有效的一種傳統。在現代仍然是我國民事訴訟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項制度,能夠帶來良好的社會效果。隨著現代司法制度改革日益提上議程,民事調解的作用更是無法忽視。②201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公布施行,人民調解制度有法可依,“清官也要斷斷家務事”,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情感危機、社會矛盾、家庭沖突不斷滋生,基于此,將情感調解和電視傳播手段結合到一起,發揮“司法調解+媒體”的力量是將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中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情感調解類節目采用百姓化視角,講述的內容與老百姓的情感生活息息相關,人民調解員、律師、心理咨詢師成為“情感調解員”,幫助老百姓排憂解難。最早將“情感+調解+媒體”相結合要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當時比較有影響力的情感節目要屬湖南經視的《真情對對碰》,這檔欄目首播于1998年7月17日,是一檔情感類談話節目,2000年2月,《真情》在央視第四套節目播出,成為首個“觸摸華人情感世界”的電視節目。2000年以后陸續有情感和調解類節目問世,收視率和影響力都比較大的如:湖南衛視的《8090》、江蘇衛視的《人間》、東方衛視的《幸福魔方》、浙江電視臺的《錢塘老娘舅》、江西衛視的《金牌調解》、河南廣播電視臺的《百姓調解》。2010年6月,《國家廣電總局辦公廳〈關于加強情感故事類電視節目管理的通知〉》正式下發,要求“情感故事類節目不得獵奇、炒作邊緣題材、展示丑惡、迷信;不得展示因親情矛盾、家庭糾紛導致的極端行為、過激言論、‘揭傷疤或惡性案件;不得過分渲染悲情、陰暗、頹廢心態,杜絕低俗、無聊、導向不正確以及不適宜公開討論和傳播的話題……”通知下發后,各大媒體紛紛整改,出現了新視角下的情感表達和調解欄目,如江蘇衛視的《一轉成雙》、重慶衛視的《大聲說出來》、北京衛視的《第三調解室》等。
河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百姓調解》欄目創辦于2009年,秉承“小調解、大和諧”的宗旨,歷經12年的探索,共調解了35140起家庭問題,調解成功率達85%。曾榮獲中國十大創新電視欄目、河南省維穩先進單位等榮譽,欄目培養出的百姓調解員很多已經成為草根明星。在互聯網興起的今天,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很多傳統媒體生產的產品受到巨大沖擊,收視率一落千丈,開機率更是不忍直視,情感調解類節目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除了媒體環境的變化,技術手段的不斷迭代以外,總結其原因主要還有:第一,監管尺度的變化;第二,收視人群的分化;第三,從觀眾到用戶再到粉絲的互動性轉變等,③但同樣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河南廣播電視臺《百姓調解》欄目轉戰互聯網,嘗試大小屏聯動,效果頗佳。那么,像《百姓調解》這樣的情感調解類節目依然大行其道,原因到底在哪里呢?又面臨怎樣的機遇呢?
三、以《百姓調解》抖音爆款視頻為例,從傳播學和心理學視角分析情感調解類節目仍然大行其道的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受眾在哪里、讀者在哪里、用戶在哪里,我們的工作重點就在哪里”。媒體融合除了技術等的融合以外,最為根本的是與人的融合,要滿足人民最根本的需要,與用戶的需求融合,更好地為人民服務。④對于情感調解類節目來說也是如此。有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50億,字節跳動發布的數據報告顯示,抖音目前有4億日活躍用戶,也就是說全國有一半網民在玩抖音、看視頻、拍視頻;這么龐大的數據讓傳統媒體紛紛進駐抖音,開設短視頻賬號,以河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百姓調解》欄目為例,在抖音平臺一共開設了三個關于情感調解類的賬號,分別是“河南公共頻道”“百姓調解”“一拍即合”,三個賬號的開設時間并不長,但粉絲快速累計至1200W+,累計點贊量達6000多萬。龐大的數據背后是用戶的需求被滿足,滿足用戶的需求才是王道。
(一)情感調解類節目滿足了受眾的心理需求,化解矛盾于萌芽之中,促進了社會和諧
美國著名行為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有五個層次的需求需要被滿足,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今天的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中,快節奏的生活使得各種矛盾也異常凸顯,經濟的壓力、生存的需要、情感和心靈的失衡,使得個人需求和個性化表達未得到很好的實現。人們忙著實現第一層次的生理需求,卻出現了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缺失。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缺乏安全感,感覺世界不公平,對周圍的人和事也充滿著不滿,這實際就是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未被滿足。情感調解類節目在網絡平臺的出現,解決了人們情感調解的通道問題,特別是情感訴求的通道問題。
2020年12月1日,河南廣播電視臺抖音官方賬號“河南公共頻道”播放了網絡標題為“母親被趕出家門,兄妹六個成仇人”的短視頻。電視標題為“五朵金花求和記”。這個視頻由一個長視頻拆分為三個短視頻而成,第一條視頻的網絡播放量為1.7億,點贊數為105.3萬,評論達5.9萬條,轉發量為3.2萬。視頻講述了家住河南民權的王夢麗姐妹五人,她們求助欄目組說七十多歲的老母親有家不能回,她們姐妹五人也是一樣,不能進弟弟家,3年中她們嘗試多次回家,卻都被弟弟、弟媳拒之門外。視頻的第一個畫面就是百姓調解員追著王夢麗的弟弟王偉奔跑,讓觀眾看了有極大的好奇心,到底什么原因弟弟王偉不贍養自己的老母親又不讓自己的姐弟進家呢?隨著采訪的深入,我們才知道,原來這背后一切的原由是因為三姐王夢麗在老父親去世不久質問弟弟老父親的房產證在哪里?不恰當的時機,用不友善的語氣問了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導致了姐弟之間矛盾升級,以致姐姐竟要把弟弟告上法庭,從此矛盾越來越深……百姓調解員和心理咨詢師通過層層剝絲抽繭,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和問題癥結,通過心理疏導和多方勸說,將矛盾調解說和,結果一家人彼此和好,相擁而泣,老母親也很是感動。整個視頻情節跌宕起伏,懸念重重,整個過程敘事完整且也較為精彩。《百姓調解》歷經12年,類似這樣的調解事件有上萬件,上萬個真實的家庭和上萬個矛盾通過節目組的調解,矛盾被化解,情感危機被解決,求助者頂著“家丑外揚”的心理壓力也要來求助欄目組,寄希望于調解員,就是因為情感調解類節目解決了受眾和求助者的情感需求問題,滿足了求助者和受眾的心理需求。
(二)受眾在觀看情感調解節目過程中經歷了“共情”“移情”和心理認同,進行了自我反省和對照,起到了學習和借鑒的作用
英國伯明翰學派主將斯圖爾特·霍爾在文化研究中強調受眾的積極能動性,提出了著名的“編碼/解碼”理論。霍爾認為,電視話語的意義生產以及作品的最終完成過程中,創作者會融入自己的意識形態,預設一定的意義于作品之中,即電視作品的情感敘事,也就是編碼的過程,從而供不同的受眾做出不同的解讀。⑤霍爾提出了3種解碼模式:當受眾的解碼立場與創作者的編碼立場完全一致時,稱為傾向性解碼或主導性解碼;當受眾只接受創作者的部分意義結構時,稱為協商性解碼;當受眾拒絕接受創作者的意義結構時,稱為對抗性解碼。傳播學認為,受眾的解碼過程是傳播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⑥編碼和解碼的過程應用于情感調解類節目中,可以理解為從編導的采訪制作成片播出(含電視和網絡短視頻)到受眾觀看消費再到內化再生產的過程,受眾在觀看過程中經歷了“共情”“移情”和“心理認同”等心理過程,也就是“使用”和消費、情感再生產的過程,人都有捕捉環境中“有用”信息的內在需求,從而更好地趨利避害。在觀看別人的情感調解過程中,調解員的語言、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心理咨詢師的合理化建議使觀看者的情緒發生變化,進行自我反省和“觀照”,從而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感生活和情感垃圾囤積,起到自我情緒的調節和自我警示作用。
2021年3月31日“河南公共頻道”抖音號播放了網絡標題為“婚姻的距離:結婚四年丈夫讓她受盡委屈”、電視標題為“中牟到鄭州的距離”的視頻作品,此情感節目的總體時長是18分鐘左右,抖音播出時,視頻被拆分為三條短視頻,時長分別為5分37秒、7分18秒和4分17秒,單條視頻播放量為4920.6萬,網絡點贊數為38.2萬,1.7萬的轉發量。視頻一開始就十分吸引受眾的眼球,家住河南省中牟縣的艷麗哭訴她在病中苦苦掙扎,而丈夫對她的謾罵令她痛不欲生。視頻中艷麗一邊哭一邊捂著肚子,手上還有輸液留下來的痕跡,著實讓人心疼,特別是此時看視頻的如果是有同樣經歷的女性,很容易被此情帶入而產生共情,經歷“替代體驗”,而特別有欲望聽聽艷麗到底經歷了什么,是否有同樣的經歷,以致有興趣繼續看下去。通過采訪我們后來才知道艷麗和丈夫結婚四年了,丈夫說近一年里,他卻過著單身的生活,因為妻子在鄭州打工,就是不愿意回來。艷麗卻說丈夫趙勝幼年失去雙親,有一個智障的大哥需要他們照顧,而趙勝卻一直沉溺在痛苦之中,無法自拔,整日不外出工作,嗜酒如命,讓她無法忍受,她出去打工掙錢養家也是無奈之舉。艷麗的遭遇很容易讓有同樣生活經歷和情感經歷的女性達成情感共識,產生同理心的同時也會發生“移情”,會將自己的主觀情感和情感經歷賦予到艷麗身上,往往會跟艷麗同喜同悲,同哭同泣。而此時如果看視頻的受眾和趙勝有同樣的童年經歷,幼時失去雙親,經歷過與親人的生死離別,或者遭遇過人生重創無法自拔,或沉浸在酒精之中的,看到趙勝就像看到現實中的自己,產生現實投射,就可能會與趙勝產生情感共鳴和共情。這時,情感調解員和心理咨詢師的作用就凸顯了。心理咨詢師先是分析了丈夫趙勝的童年經歷,因為失去雙親,再加上一個智障哥哥要靠他照顧,種種不幸,對趙勝打擊很大,他的依戀關系出現問題,而妻子艷麗的出現給趙勝的生活帶來了盼望,他過分依賴妻子,所以當妻子出走去鄭州打工時,趙勝會覺得患得患失,并開始頹廢,對艷麗進行言語攻擊的背后實際來自于他情感方面的不安全感。心理咨詢師勸解艷麗要理解趙勝的心理動機和背后的緣由,要鼓勵丈夫,而不應該去疏遠他。勸解丈夫趙勝想要讓妻子回到自己的身邊,他首先要走出陰霾,重新振作起來,只要肯努力,未來還是有無限希望的。最終,雙方不再離婚,攜手共創美好未來。整個視頻更側重對夫妻雙方的心理分析和情感輔導,心理咨詢師對夫妻倆說的每一句話也同樣是對熒屏以外有同樣經歷的受眾說的。當一個人的情感被理解、被看到,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受眾會對欄目組調解團隊心理咨詢師產生好感,并增強信任,增加對欄目組的持續關注度。每期節目每個短視頻都以同樣的方式不斷地鎖定觀眾、鎖定用戶、鎖定粉絲,受眾從這樣的情感故事中經歷悲歡和喜樂,并能由人及己,了解婚姻相處之道,家庭經營之道,進行自我反省和對照,起到了學習和借鑒的作用。
(三)互聯網提供了情感調解類受眾情感宣泄和自由表達的交互平臺
河南廣播電視臺抖音官方賬號播放的題為《母親被趕出家門,兄妹六個成仇人》的短視頻,網絡播放量1.7億和評論數5.9萬條的背后,實際是給普通受眾提供了信息消費的大眾平臺和自由表達的通道,也是在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即社交需求(愛和歸屬感)。如網名“樂在其中”的網友評論說:“叫我也不讓她們進家,太欺負人了,就沒把弟弟放眼里,出門就別管娘家的事,在農村房子就是留給兒子的,‘百年以后兒子上墳,女兒呢”……單單這一條評論就有4.7萬人點贊,后面約有1500多條的跟帖。但也有很多網友對“樂在其中”的觀點表示了反對,網友劉和平就評論說:“什么年代了,還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怎么嫁出去就不用贍養父母了?還沒一點關系?懂點法好嗎?”
在“婚姻的距離”中網友的評論更加熱烈。很多網友勸妻子艷麗果斷離婚,還有網友理解同情艷麗的遭遇,網友龐遂亮就評論說:“我有一次也是氣得不行,渾身不會動,只有眼睛會動,嘴巴、手指、胳膊、腿都不會動,就是個活死人……”網友“老老實實做人,誠誠懇懇做事”卻評論說:“不要動不動就勸別人離婚。”類似這樣的評論一共有3.4萬條。一來一回的觀點交鋒和自由表達,讓人們的情緒得到很好的宣泄。馬斯洛的五層次需求中,社交需求(愛和歸屬感)的需求實際上是相對較高層次的需求,人人都需要愛,追求愛,想要得到愛和表達愛,這是很多人內心的終極目標,但快節奏的生活,沉重的生活壓力,讓人們的很多情緒無法排解,也無法解決,受眾在情感調解類節目所播出的真人真事中看到了現實生活中自己情感世界的影子,人們通過“鏡子”,實現現實映射,抖音等互聯網平臺,提供了自由互動留言的交互通道,在評論、宣泄的過程中,受眾的負面情緒得到緩解,這時的媒體起到的作用是宣傳積極樂觀的處事態度和解決方法,將矛盾扼殺在萌芽之中,發揮正能量的引導,為社會和諧做出貢獻。
(四)人們在收看情感調解類節目的同時,除了尋求心理的滿足、情感調解的服務、情感的宣泄、婚姻家庭等相處之道的學習以外,還能滿足單純的娛樂消遣
我們知道人都有獲得信息的心理需求。表面看刷刷抖音,看看短視頻,是在消費時間、消費信息,從中獲得服務,收獲知識,但也有人是在單純地進行娛樂消遣。特別是當情感調解類節目有一定的收視人群和固定的粉絲以后,一部分人的從眾心理,促使他們更樂于形成收視習慣、參與評論和互動。
2021年1月13日,“河南公共頻道”官方抖音號播出了短視頻《一床被子惹心涼》。總結前面提到的兩條爆款短視頻和《一床被子惹心涼》這個短視頻,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視頻的開頭畫面勁爆,現場感極強,代入感也很強,激發了人內心深處最為原始的“看熱鬧”心理,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樣的視頻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關注”—“參與(評論)”—“轉述談論(轉發)”,起到了娛樂消遣的作用。
《一床被子惹心涼》視頻的開頭懸念重重,操著一口方言的馬老漢情緒十分激動,大聲對兒子和兒媳婦嚷著說讓他們去離婚,而兒媳秋芬的哭聲,更是讓觀看視頻的受眾揪心,特別是女性受眾。評論區一邊倒的女性網友都直截了當的建議秋芬離婚,大家覺得這個公公太不講道理了!秋芬說因為一碗面條和一床被子公公十分憤怒,她卻十分委屈,她也不明白公公為何不高興,為何總是處處針對她。通過采訪和調解的深入我們才知道,公公說秋芬做的面條不好吃,那只是表象,只是矛盾爆發的引子,秋芬懷疑公公索要養豬場才是真相。原來秋芬的丈夫馬闖坐了16年的監獄,四年前出獄后,和秋芬成婚,老人為了照顧他們的生活,便把之前經營的一家養豬場轉交給了秋芬和馬闖。本想著小夫妻倆能夠對他感恩,沒想到兒媳婦的一些做法讓他很是失望,并沒有索要養豬場的意思。比如,前幾天天氣比較寒冷,兒媳秋芬答應給他送一床被子,結果苦苦等了一夜,等了一場空。兒媳解釋說,因為養豬工作比較忙,把送被子這件事忘了……類似這樣的生活瑣事和家庭矛盾積攢到一塊,讓這個家庭紛爭不斷。調解現場由調解員、記者、心理咨詢師組成的團隊輪番上陣,入情入理地輪番勸說,矛盾最終得以解決,翁媳達成和解。
此條視頻是由長視頻拆分而成,單條短視頻抖音播放量為5421萬,27.5萬的點贊量。3.5萬條的評論中,有一部分網友感同身受:網友user1245490035113評論說:“哇瑟,這簡直就是我公公的兄弟啊,一模一樣不講道理,還會指使人離婚,還好我老公不像他老公一樣,雖然沒有直接說他爸爸,但至少不會避而不談,逃避”,網友@趙敏(專業粘磚):“我老公公之前也是總是找事兒,愛管閑事,要不是為了倆孩子早就離婚了!還好,我老公對我還是不錯的,經過我們的努力,自己買套房子搬出來了,現在,我公公婆婆才知道我以前對他們的好了。”也有網友給出建議或直抒胸臆:網友@老胡胡“分開住就沒有矛盾了”。網友@胡胡姥姥:“這老頭太壞了,兒媳婦給你做飯就很不錯了,在城市你這樣誰伺候你!”
受眾在觀看視頻的同時,邊看邊評論,可以放松緊張的神經,緩解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疲勞,也可以通過別人的事發表自己的觀點,宣泄自己的情緒,起到了娛樂消遣的作用。
四、情感調解類短視頻的未來發展方向和運營策略建議
以上筆者從傳播學和心理學角度,簡單分析了情感調解類的短視頻受歡迎的原因,但與其他類的短視頻相比,演播室外的情感調解類的視頻因為拍攝時間、拍攝環境、題材、內容等的限制,出現了諸多不足,比如拍攝缺乏美感,缺乏藝術性,畫面質量較差,剪輯過于粗糙,敘事手法千篇一律等等,但也正是因為其從受眾的需求出發,故事真實、可視度強,以及調解的立意是“勸和”和成功率高深受大家喜歡。那么在未來該如何揚長避短,發揮更大影響力呢?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筆者有以下幾點運營建議:
(一)內容方面:在矛盾展示過程中,不應一味地低級迎合,做到真正的共情和引領,才是解決之道
情感調解類節目前一段時間曾經一度陷入了誤區,一味迎合地展示矛盾雙方的激烈沖突,甚至一味展示肢體沖突和語言暴力,在政策的邊緣不斷徘徊,滿足受眾的低級趣味,以吸引受眾眼球,提高收視率和關注度,這種做法只能是飲鴆止渴。共情和引領才是打破這種怪圈的最好方法,先共情再引領,真正地從求助者和受眾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是為吸睛而調解,而是為徹底解決問題而努力,不是為了拍視頻而調解,而是以服務受眾為目標,要注意加大普法力度,加大主流價值觀的引領。
(二)政策和對外合作與連接方面:應與婦聯、民政、司法等部門更為緊密地合作,借助媒體手段,參與政府服務當中,擴大影響力和可信度,化矛盾于萌芽之中,助力基層“善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構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和諧穩定,構建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需要各方聯動、持續創新。應構建多元糾紛調解機制,即整合人民調解、律師調解、公證調解、勞動仲裁調解、法院調解等多方力量,吸納公調對接、訪調對接、消調對接、旅調對接、醫調對接等,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道防線的多元解紛機制。⑦媒體參與調解也是構建社區創新治理的路徑之一,也可以是多元調解機制的組成部分,利用媒體的影響力和特殊的傳播手段,參與到社區和基層的調解工作中,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讓“和為貴”的好聲音和正能量聲音有力傳播,促進社會和諧,助力基層“善治”。
(三)技術拓展和應用方面:除了短視頻互動以外,還應借助5G等新技術手段,開展直播、網絡預約調解服務等,增加視頻的可視性,擴大影響力,增強用戶黏性
目前我國的網絡直播技術手段已經十分成熟,情感調解類節目一樣可以像大型活動、體育賽事、新聞報道那樣開展5G、VR等技術應用的直播,全方位展現調解現場和細節,滿足用戶多屏互動、隨時評論,發表意見的需求,甚至可以與當事人連線,參與調解,通過VR眼鏡用“第一視角”感受調解現場的全景景象,提高受眾的參與體驗,增強用戶黏性。調解過程中隨時發生的突發狀況都可以作為直播內容,可視性更強,真實度更高,不可預測的調解發展方向,讓人更有期待,每一個參與收看和評論的受眾,都可能成為調解現場的一員,也都可能左右調解的最終結果,人人都是調解員,通過技術手段,形成互幫互助的大平臺。同時,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網絡平臺預約服務和線上調解服務,拓展調解線索渠道,更好地開展調解服務。
(四)產業延展方面:應以情感調解服務為出發點,做精做深情感服務產業,開展線下調解和心理咨詢服務,更好地幫助求助者
以河南廣播電視臺《百姓調解》為例,每天情感求助熱線不少于500個,有非常固定的收視人群和粉絲群,可因為采編和調解團隊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很多求助熱線和求助服務未能被滿足。應充分利用情感求助熱線,開展情感專線服務,利用社會資源組建情感專家和法律專家團隊,開展線上、線下情感專線服務,開展“家庭情感門診”等情感服務,滿足受眾更多情感需求。同時,還可以開辦各種情感大講堂和訓練營會,對粉絲群和客戶群進行垂類細分,如親子教育群、戀愛單身群、婚姻家庭群等,普及更多專業知識,形成良好氛圍,強化情感品牌,在做好服務的同時,實現廣電增產增收。
五、小結
情感調解類節目在中國已經興盛了二十幾年,本文以河南廣播電視臺《百姓調解》抖音短視頻的爆款視頻為例,從傳播學、心理學等角度分析其受到歡迎的原因,同時從內容方面、政策和對外合作與連接方面、技術拓展和應用方面、產業延展和服務方面,對情感調解類視頻的運維策略提出一些建議,以期為情感調解類節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注釋:
①《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人民日報》2019年3月15日。
②《古代調解制度》,百度文庫,https://wenku.baidu.com/view/d840f22c4a7302768e9939dd.html ,2013年8月28日。
③楊禮:《情感調解類節目在“互聯網+”時代的挑戰與機會》,《當代電視》2017年第7期。
④王凱迪、周德書:《習近平全媒體思想引領下媒體融合路徑研究》,《今傳媒》2019年第10期。
⑤殷昭玖:《電視劇認同機制研究—基于精神分析與意識形態主體理論的考量》,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6年版,第52頁。
⑥李琦:《影像與傳播:1990年代以來中國電視劇文化研究》,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44頁。
⑦徐平、包路芳:《以打造“無訟社區”為目標》,《人民日報》2019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