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芮
摘要:分析了馬克思人性哲學理論,認為任何與人有關的理論或實踐都離不開對人類本質的認識,“人性論”作為人類了解自身的哲學思想,對應急管理有指導意義。結合當下中國實際,基于馬克思人性哲學角度思考其對我國應急管理的啟示作用,從新時代“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應急管理法治等方面提出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應急管理建議。
關鍵詞:馬克思;人性;需求;應急管理
中圖分類號:D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4496(2021)02-009-05
馬克思的人性觀是具有豐富內涵的科學理論,運用馬克思的人性觀指導我國應急管理工作,對于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呵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當下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之際,中國應對突發事件所施行的人性之策,從馬克思人性哲學的角度,窺見隱藏在應對重大安全事故、突發安全事故背后“以人為本”的人性觀,從而探析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人性”視域下的執政理念。
一、馬克思人性論辨析
在馬克思之前,東西方哲學家對人性問題都在進行各種各樣的思考和探索。中國古代有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韓非子的人性“趨利避害論”,西方古代希臘的人本主義哲學、文藝復興及啟蒙運動的鼓勵人性解放哲學、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哲學、費爾巴哈的“現實”自然哲學,等等。這些思想所存在的一個基本共同點是,都把人性歸結成可以永恒且普遍地支配人類進行任何社會活動的某種“自我意識”或某種感性或理性的精神。而馬克思的人性哲學論則在借鑒吸收了這些哲學思想后,站在對無產階級命運深切關懷的層面,反對固化地構造人的本性,他在對人的“一般本性”和“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1]704進行深入探索后主張,人性必須從現實的、自由的、社會的人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
首先,馬克思認為,人的本性是現實的,為人的自身需要所決定,人的生產力屬性和生產關系屬性構成了人的本性。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點明,人類生存的前提是能夠生存、生活和創造歷史,而能夠生存、生活和創作歷史的前提又是首先得滿足吃穿住行等客觀的物質需求,這些物質需求是人類的普遍的生物特性,因而,人的需要即是人的本性。[2]514與此同時,馬克思又指出,人的物質需求是按人的對象性活動的方式、人與外部對象性世界的關系的方式來展開的,由于人的需求將其聯系起來(兩性關系、交換、分工),在生產需求的驅使下人們必然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相互聯系與關系。[3]514因而,衡量人性的尺度應是人的物質需要和人類所處的社會關系。馬克思強調:“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3]519人的需求與人的能力是歷史具體所形成的,不同的社會關系則創造出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社會實踐需求也產生不同的人性內容,因而,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和豐富就是人在不斷克服現實制約的、從低級到高級的人性不斷實現的過程,也即從原始自在到道德自為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就是如何實現高級的道德自為問題。恩格斯從實踐唯物主義觀點出發,指出“感性的特性和自尊、享樂和正確理解的個人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基礎”,[4]333這一論斷闡明了人類道德意識產生的客觀社會條件,將人性從理論認識層面轉向實踐層面,并為指導如何實現每一個人的道德解放提供依據。
其次,馬克思認為,人的本性是具體的,為人的發展階段所決定,每一發展階段中,人的本性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的本質為資本邏輯所綁架,導致在私有制制度下,每個人呈現出“經濟人”的典型形式,而在未來步入到共產主義社會當中,整個社會關系被革新為人的自由聯合體,那么,“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則構成這一階段的表現。馬克思指出,既然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所在、人性即是人的需求,那么,人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便必須將自身的需求作為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必須首先解決人性本身的矛盾即解決人的需求的矛盾。也就是說,社會活動理應“以人為本”,從人的需要出發,為人的需要而存在,解決人的需求即可獲得人性的解放。他說,共產主義者不向人提出道德要求,不需要要求人不要做利己主義者,因為需求才是人性的根源所在,道德則是次要的問題,因為,無論是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隨著需求根源的消失,道德與不道德的對立也將自然消滅。[3]275當人性問題(人的需求)得以解決,人將“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5]817也即真正可以實現道德自為的人。
最后,馬克思認為,人的本性是發展的,為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所決定,人的本性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馬克思反對資產階級宣傳的抽象不變的人性觀,他認為,社會生產方式不同,人的本性就呈現出不同的差異。其中包括,不同的社會形態以及同一社會形態內部的不同階級之間,人的本性是不一樣的,但是總體上看,人的本質經歷了一個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馬克思曾經指出,不同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導致人性的異化,[4]380但這種異化會為人性更高程度的發展創造條件,雖然這一發展在起初要靠犧牲多數的個人甚至整個階級,但最終會克服這種對抗,實現每個個人的人性的更高發展。[6]127人性包括整體性和個性兩方面,而個人的發展總是從自己本身出發,任何個人都必然首先追求和實現一定的個人利益才能生存和發展。[3]274自由是最高的人性。自由不僅包括人靠什么生存(物質需求),也包括人怎樣生存(社會關系);不僅包括人實現自由,也包括人如何自由地實現自由(所有需求的自由)。由于自由的實現(即人的本性是實現)總受內在和外在的限制,而法是人民自由的圣經。[7]77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事情,而維護自由也正是法律本身的特性,因而真正的法律是以自由(人的本性的實現)為基礎并且保護和擴大自由的。人要發展更高級的人性,需要有與之契合的法律作為保障。總之,隨著人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改革社會關系的加快,對自身思想認識的提升以及對自身行為的規范,人的本性在追求自由中呈現發展性的特點。
二、馬克思人性觀對我國應急管理的啟示
(一)馬克思人性觀與應急管理中的“以人為本”
馬克思人性觀中的滿足人的需求即馬克思“以人為本”思想的前提,其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人的需求是一切歷史得以可能的前提和基礎,生產方式又決定生活方式和人的意識,作為第一個歷史構成事實的人的需要(即人性),恰恰是對民生的現實性關切,是馬克思“以人為本”思想的基礎所在。馬克思認為真正的愛的道德情感在于轉向現實的民生,在于轉向現實人民的幸福,“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實幸福。要求拋棄關于人民處境的幻覺,就是要求拋棄那需要幻覺的處境。”[4]2馬克思這一思想與“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一定的相似性,對我國應急管理有重要的啟示作用。當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發生時,“以人民為中心”就首先應以滿足人民的需求、著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出發點,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切實為最廣大的人民考慮。一方面,必須提高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增強應急儲備能力:一要正視危機,做好災難預防措施、加強預案機制建設,國家及地方要重視對數據庫的建設,利用好大數據,對易發、潛在的“灰犀牛”“黑天鵝”事件進行情景建模,并建立相應的應急方案儲備數據庫,變被動為主動;二要“先天下之憂而憂”,急民之所急,增強應急食品、醫療等必需品的物資儲備能力,同時要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實際,抓住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8]11大力發展經濟,使人民在突發事件中能夠有更好的物質基礎滿足緊急狀態下的生存所需,切實在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發生時能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存生活。
另外,馬克思“以人為本”思想的科學之處在于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價值的實現,他認為人的發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歷史的,人類的全面發展需要個人的全面發展以及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的發展。因此,“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為了保障人民的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同時也要肯定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積極將人民納入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當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發生時,人民參與救援的行動實際上是完善和實現自我道德升華的過程,是人民獲得人生意義的表達,是對其歷史推動力量的肯定,因此在應急管理中,不僅要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做好保障,也要肯定和鼓勵人民積極響應救援的行為。
(二)馬克思人性觀與應急管理法治
馬克思認為,人只有保障了其自主活動,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個性。但同時他也指出,人的自由并非不受任何約束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它不能存在于混亂無序的社會中,而是通過人的主體性和社會動力的有機統一實現的。前文提到,馬克思指出人的本性即人的需求,但人除了理性,本性中還天生存在著一種被動物性所支配的原始“野蠻”,有為了獲得某種生理需求所產生的競爭沖動,有為了滿足某種欲望所產生的感性驅動,如果不加以人為規范,用某種強制力抑制人的動物性、野蠻性,在未到達更高層次的人的解放時,人性的自由也只能是沒有現實根基的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因而,馬克思也理性地指出法律是“事物的法理本質的普遍和真正的表達者”。[8]139他強調,法律的形式化表現為對所有的人都有效的普遍性,從而在維護人們利益的同時,能夠約束所有人的行為。因此,在應急管理中要特別注意法治的施行。具體到我國應急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注重應急管理法律法規的制定。馬克思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人的所有社會活動都與其利益息息相關。隨著人口的擴張、資源的減少,現代社會中驅動人們獲利的因素更是大大增多,道德的柔性力量不能有效阻止有些人為獲取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做法,也不足以規范人的不良行為。尤其在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發生的危急時刻,人趨利避害的本性更是暴露無遺:有些民眾為了私利不配合應急管理工作,一些商人為了私利制造假貨的事件頻頻發生;而某些官員在應對災情時,為了自己的政績而瞞報謊報救援情況也時有發生,致使救援工作遲遲不能有效展開,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危害無窮。因此,制定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勢在必行。要制定應急監測及管理的法治體系和機制:應急救援中,如果缺乏專門的應急監測體系,各個行政單位、大小企業依照其自身經驗,管理效率低下。另外,如果沒有相關的應急管理監測法律法規的限制,管理人員由于身兼多職、一職多責,往往在利益支配下,容易孳生貪念,導致權力的尋租。因而,明確機構職責分工,加強專門的應急管理監測機構的建設和監管法律法規的制定,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要完善應急管理獎懲的法律機制。前文指出,馬克思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如果這種特性被用在不正當的途徑,將隱患無窮;但如果能利用好人的這一特性,因勢利導,制定和實施獎懲的法律法規,將對當今應急管理有所裨益。要制定明確的獎懲法律法規,根據個人、企業及團體在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中對應急工作所做的貢獻與危害,對其實施相應的獎懲。人性中的趨利避害性是客觀存在的,如果能根據非官方個人、團體等在應急工作中的貢獻,通過授予榮譽、委任職位、獎勵物資等方式進行正向激勵的話,趨利性將最大限度地調動民眾的積極性,同時,通過各種處罰方式進行負向激勵,使民眾為了“避害”而減少甚至避免影響應急工作的行為。
其次,要注重樹立應急管理法律法規的權威性。欲使權威,必先明法,即法必須明確、明了和公開透明。一方面,制定法律不能朝令夕改,要給予民眾適應和遵守的時間,隨意改動法律將使民眾無所適從,更有甚者,朝令夕改的法律法規容易給奸邪之人留下鉆新舊法漏洞的機會,貽害無窮;另一方面,法律內容必須清楚明了,而不應該成為民眾猜測揣度的謎題,否則不利于法律的推行;另外,法律必須布之于眾、公開透明,要加強應急管理法律法規的宣傳,培養全民守法意識,樹立應急管理法治權威。
最后,必須確保應急管理法律法規的公平公正。在應急管理中,要對抗災救援有功的人員、機構及時進行嘉獎,對有過者嚴厲處罰,循名責實,確保法不阿貴,嚴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紅線。同時,應急管理法律法規是否公正公平也是其可信度的前提,務必對應急管理法律法規中規定的行為進行無所遺漏的獎懲,并對失誤及時作出回應,否則一旦失去信譽,民眾將失去對法律的認同感,抵觸甚至違反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將是必然。
因此,制定明確、易懂的法律,加強應急管理法律的宣傳推廣,并確保其公正可信,應急管理法治的權威性才能維護,才能更好地推進應急管理,那種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應急管理現象才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三、新時代“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馬克思通過對前人哲學的吸收借鑒和理性批判,通過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生產關系的多重批判和社會現實的深入考察,指出人作為社會關系的載體,具有自主性與客觀現實性。同時他又指出,人實現其自主性與社會性的過程,即人實現個人價值與個人任何事物的運動是需要動力的,這種動力是由人的“需要”來說明和規定的,從而揭示出人的本性即人的需求,并根據這一論斷肯定了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社會指導思想,并在對人性中“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9]691和趨利避害性的考察后揭示了法律的重要性,二者對當前我國應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及意義。“以人為本”思想重視人的生存生活需求、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價值的實現,在應急管理中,“以人為本”就是要在公共安全事件發生前后切實保障人民的生存生活所需、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同時也要肯定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使之積極參與到應急管理的環節中來。而馬克思指出的人的趨利避害性也在應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矛盾已經發生明顯的轉變,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應急管理中,人民生存生活需求的不平衡不充分性更加明顯地突出,在趨利避害的人性驅使下,各種不利于應急管理的行為層出不窮,具有強制作用的應急管理法治成為必然。制定合理、權威、公正的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完善應急管理法治體系機制,不僅能使應急管理更加科學、有序、有效,而且更能及時阻止災情影響和危害的擴大、保障民眾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當然,馬克思認為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由馬克思人性觀發散而來的“以人為本”思想與法治思想也并不在兩個獨立的、互不相干的維度,如果使二者能更好地融合互動,法律法規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轉化為法律規范,則能更好地適應當前復雜而又充滿不確定性的應急管理要求,推而廣之,二者的結合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治理要求,更好地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自由。
中國有句老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之際,自掃門前雪無異于“唇亡齒寒”,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均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一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將繼續推進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發揮全球抗疫領導作用,同各國分享防控和救治經驗,繼續向應對疫情能力薄弱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幫助,發揮全球抗疫物資最大供應國作用,推動建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10]由馬克思人性觀推開,我們不難發現,馬克思人性觀滲透在新時代治國理念的方方面面,就像一條紅線,貫穿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因而僅僅由應急管理窺見“人性觀”之端倪是不夠的,因為個體均是“類”的一員,我們應當由馬克思人性觀對應急管理的啟示這一思想層面躍遷至“以人為本”“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層面上來,才能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人性的思想,從而凸顯馬克思主義作為歷史真理的地位。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0(20):4-15.
責任編輯:劉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