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挺松 陳雅玲 陳思貝 葉彤
摘 要 依托于大數據驅動,以可視化敘事呈現關鍵信息的數據新聞是全媒體時代的產物。但目前國內數據新聞在報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存在新聞本位偏離、可視化形式單一、議程設置狹隘等問題。文章對上述問題進行研判,并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將國內部分主流媒體在疫情期間發布的數據新聞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作為研究對象,探究數據新聞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傳播困境。研究發現,豐富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形式并增強新聞交互,使數據新聞契合受眾需求,是突破其傳播困境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數據新聞;新冠肺炎疫情報道;傳播困境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17-0066-06
基金項目:本文系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數據新聞的傳播困境研究”(項目編號:202113290011)階段性成果。
數據新聞,也稱“數據驅動新聞”[ 1 ],其基于海量數據的挖掘整合,具有通過多重算法過濾冗雜數據而量化敘事的報道特點。《新京報》曾以數據新聞的形式報道了1949至2018年間各省份熱帶登陸氣旋變化,評估和預測臺風“利奇馬”登陸的地點和其所造成的危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迅疾成為大眾和媒體關注的焦點。數據新聞憑借數據驅動和數據可視化,全景呈現病例數據,準確預測疫情發展趨勢,因而被廣泛的應用于疫情報道中。因此,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客觀上為數據新聞的實踐提供了寶貴的機遇。但國內數據新聞實踐依然處于探索階段,數據新聞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應用中暴露了一些生產邏輯和傳播途徑方面的不足,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據新聞的發展。下文對上述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取證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對策。
1.1 內容分析法的研究設計
本文以澎湃新聞“美數課”、搜狐新聞“數字之道”、界面新聞“數據線”、上觀新聞“圖數圖說”和DT財經數據新聞欄目作為研究對象。為避免出現報道基數過于龐大的問題,故將選取樣本的時間限定在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期間。確定此時間段為研究范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起止時間段均為疫情防控的重要節點:疫情從2019年年末進入公眾的視野,隨后進入大規模爆發階段,至2021年3月,疫情防控取得重大突破,社會活動已全面回歸正常,并在長時間內保持穩定。因此,此時間段貫穿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始終,使得研究范圍具有整體性。在此期間,數據新聞生產者為滿足受眾安全避險的需求,產出了大量數據新聞報道,這些新聞報道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都呈現一定的連貫性,便于研究者從整體上探究數據新聞傳播的困境之因。
在確定的時間范疇中,本文選取了382篇數據新聞報道作為研究樣本,采用內容分析和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報道進行編碼整理(參見表1)和個案分析。此研究方法的采用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原因和考量:1)內容分析法是通過對大眾傳播內容量和質的分析,認識和判斷某一時期的傳播重點,對某些問題的傾向、態度、立場和傳播內容在某一時期的變化規律等,能夠有效助力探究數據新聞的傳播困境;2)個案研究法能夠對代表性強的數據新聞樣本進行歸納和總結,通過其可視化表征和議題設置的個性問題提出數據新聞生產思路的共性問題;3)各大主流媒體數據新聞專欄的形式,利于點贊量、評論數和閱讀量的全盤數據抓取,以此量化考量數據新聞的傳播力度。
1.2 問卷調查的研究設計
為深入探究數據新聞傳播的困境,本文設計了《數據新聞傳播效果調查問卷》,共得到624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622份。樣本性別分布情況如下:男性240人,女性382人。該問卷調查隨機選取了來自不同年齡階段和社會群體的受眾,從用戶反饋的角度研究疫情期間數據新聞的傳播效果。根據受眾調查的結果,本文能從完整的新聞生產鏈條上,較為全面的探究數據新聞報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傳播困境所在。
數據新聞的傳播遭遇重重障礙,其傳播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數據新聞受眾關注度有較大起伏。以382篇研究樣本的點贊量、評論數和閱讀量作為數據新聞傳播效果的衡量指標,本文統計分析了澎湃新聞、搜狐新聞、上觀新聞、界面新聞和DT財經在疫情期間所發布的382篇數據新聞報道的基本信息,得出:同一報道平臺下的數據新聞報道點贊量、評論數和閱讀量有較大起伏。以澎湃新聞“美數課”為例,不同數據新聞報道的點贊量、評論數和閱讀量有較大差異。關注度最高與關注度最低報道的評論數之差可以達到2 100條(參見圖1),反映出受眾對數據新聞疫情報道關注度的不穩定性。
二是數據新聞受眾面積狹隘。本文采取立意抽樣的方式,隨機選取了624位不同年齡段和社會群體的受眾,開展了基于用戶體驗視角的數據新聞傳播情況問卷調查。從調查問卷的數據來看,了解數據新聞的群體僅占比16.02%,可見數據新聞的受眾群體基數微小。因此,提高數據新聞關注度,擴充數據新聞受眾群體數量,是當下數據新聞傳播亟待解決的問題。
邁克爾·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在談及新聞的時候曾經說到,如果新聞沒有構筑一個讓人們當回事的世界,或者如果新聞沒有對人們的行為方式產生影響,那么,新聞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2 ]。數據新聞在報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陷入困境的原因就在于,部分新聞生產脫離了受眾的需求。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數據新聞生產者應做到以下三點才能較好的滿足受眾的需求:1)實時發布病例數據,準確呈現疫情波及范圍;2)構建疫情認知基模,科普疫情防控知識;3)準確把控疫情影響,了解疫情發展態勢。研究發現,五家主流媒體發布的新冠肺炎數據新聞報道普遍存在新聞價值本位偏離、可視化表征形式單一和議題設置脫離受眾需求的問題,讓數據新聞的傳播陷入困境。
2.1 價值本位偏離:技術賦能是動力還是負擔
“以新聞為本位”即“以新聞為本”或“新聞本位”,是指一切新聞活動都要以新聞本身為要素,本著對新聞負責的態度,按照新聞活動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來從事新聞研究和實踐[ 3 ]。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內主流媒體所發布的數據新聞報道,存在新聞內容與形式優先級錯位的問題。
2.1.1 技術賦能應用偏差,疫情信息傳遞效率低下
技術賦能對疫情關鍵信息的低效傳遞主要體現在技術賦能加劇了數據解讀的專業性,無法讓受眾高效獲取疫情相關信息。
以澎湃新聞于2020年2月至2020年3月發布的數據新聞報道為例,其可視化圖表的形式雖然豐富多樣,但是部分新聞報道以桑基圖、熱點圖、雷達圖等復雜圖表為可視化載體。部分數據新聞報道則呈現出明顯的統計學專業性。上觀新聞在2020年2月10日發表的一篇名為《新冠病毒到底是不是SARS?一文讀懂冠狀病毒分類》的報道中,結合表格和折線圖的形式,展示主題為“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特征和流行病學:對病毒起源和受體結合的影響。”該報道的正文內容以醫學專業知識為主要架構,對病毒的直徑、類別、遺傳學等方面進行專業性闡述,在受眾閱讀的過程中增設了一道障礙。同時,報道在描述觀點的過程中,直接引用了《The Lancet》論文中的英文圖表。英文圖表的直接引用固然能增加數據的權威性和真實性,但對于普通受眾來說,這不僅增設了信息獲取的知識鴻溝,還增加了一道語言的屏障。“內容為王,形式為輔”的價值本位若被動搖,就容易陷入數據新聞“內容大于形式”的桎梏。因此,數據新聞在報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數據的“再挖掘”能力有待提高。
2.1.2 可視化圖表構圖元素冗雜,病例信息呈現負載
復雜的構圖元素和篇幅過長的圖示也增加了受眾獲取信息的精力和時間成本。澎湃新聞于2020年3月1日發布了一篇名為《全國出院率過半|一個月來,這張治愈地圖在逐漸變綠》的數據新聞報道,將花盤作為病例情況的表征,呈現不同病例數據之間的差異。首先,受眾信息獲取的鴻溝源于圖示元素和病例信息之間錯綜復雜的指代關系。此篇報道中,受眾需要主動挖掘的信息包括:1)花心與花瓣的相對位置;2)不同顏色指代的不同病例情況;3)顏色作用的不同位置;4)不同花盤的花瓣數量。讀者在獲取信息的同時需要不斷識別可視化元素和病例數據之間的對應關系,極大降低了受眾信息讀取的效率。其次,過長圖示涵蓋了負載的海量信息,這些信息的堆砌增大了受眾消化信息的壓力。受眾在面對如此龐大的信息量時,會逐漸失去閱讀的耐心。由此看來,部分可視化的運用讓數據新聞脫離了受眾基礎,這與數據新聞報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高效”“精準”的理念不盡相同。
2.2 表征形式單一:缺乏新聞動態交互
本文按照以下兩大類別對數據新聞可視化形式進行分類:一是基于靜態圖表呈現的“靜態”可視化數據新聞作品和基于動態圖表、視頻等動態形式呈現的“非靜態”可視化數據新聞作品;二是根據報道是否具有互動性,而將其區分為“交互”和“非交互”兩種類別。表2為五家媒體在疫情期間發布的數據新聞報道可視化呈現形式情況(參見表2)。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數據新聞報道存在不同可視化應用比率失衡和呈現形式單一的問題。
2.2.1 靜態圖表呈現仍為主流
從表2可以看出,在五家媒體產出的數據新聞報道中,靜態圖表這一類可視化的形式占比最大,除澎湃新聞外,其余媒體發布的數據新聞不涉及“交互式鏈接”和“H5”類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時間維度上呈現出實時性,在空間維度上則呈現出連貫性。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疫情期間,人口流動、疫情波及范圍、病例情況和物資運輸等相關信息的呈現,都離不開時間或空間這一載體。但靜態可視化的報道內容無法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無法從時間和空間的整體下呈現疫情發展的變化,從而使得傳播效力低下。從受眾意愿角度進行分析,以澎湃新聞在疫情期間發布的數據新聞為例,本文將其靜態圖表與非靜態圖表的點贊量和評論數作為傳播力的衡量指標進行比對分析。從結果來看,非靜態圖表的數據新聞作品點贊量與評論數均高于靜態圖表(參見表3)。從調查問卷的樣本數據來看,在回答“更愿意看到哪種形式呈現的數據新聞”這一問題時,被調查者更傾向于動態圖表及視頻等非靜態形式的數據新聞作品。
同時,靜態形式的數據新聞多以折線圖、柱狀圖等為呈現樣式,相對于非靜態形式,其所承載的信息量相對匱乏。因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靜態圖表相較于視頻、動態圖表等非靜態形式,內容較為輕量化,難以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
2.2.2 交互性數據新聞報道稀缺
本文所選取的382篇數據新聞報道中,只有三篇數據新聞報道采用了可視化交互的形式,且均來源于澎湃新聞。交互式數據新聞能用滿足用戶個性化定制信息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用戶被置于新聞生產鏈條的最后一個關鍵節點,能夠對信息進行主動的挖掘和解讀[4]。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疫情波及范圍、不同病例的不同情況和不同地域的防控措施都涵蓋海量的信息,但交互式的運用,可以通過數據處理技術將疫情海量信息進行有效折疊,消除用戶之間所存在的時間或地域差異。用戶在交互式功能的引導下自主選擇需要的信息,不僅能極大提高信息獲取的效率,還一定程度上賦予了數據新聞可讀性和趣味性。因此,交互式的匱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數據新聞的傳播。
2.3 議程設置局限:視角狹隘,議程影響削弱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大眾傳播媒介議程設置具有危機預警、認知事件、引導輿論和公共教育的功能[5]。然而,通過對所選樣本的調查與研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其議程設置在傳播中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報道內容視角狹隘。
運用內容分析法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五個平臺的382篇數據新聞進行分析,總結得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據報道的議程設置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在選取的研究樣本中,主要的議程設置覆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病例數據、防疫措施及疫情影響等方面,見圖2。
從圖2可以看出,以病例數據為議程設置的數據新聞報道在研究的382篇樣本中占169篇。然而,其他議程設置方向的數據新聞報道占比極小。例如,相關樣本中涉及人文關懷的議程設置只占研究樣本的2.1%。五家媒體中,除澎湃新聞外,其他媒體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議題設置中都存在這不同程度的失衡(參見表4),因而從兩個方面對數據新聞的傳播造成一定障礙:一是不均勻的報道議程比例會使某一議程的新聞報道數量飽和,而無法多方位滿足受眾安全避險的需求;二是過量的病例數據報道會對受眾造成一定的數據壓力,存在引起受眾恐慌的潛在風險。因此,議程設置的局限也是數據新聞傳播困境之一。
2.4 傳播途徑滯礙:媒介接觸差異下的信息斷層
在疫情期間,數據新聞傳播效率低下,除數據新聞本身具有的局限性,還與新聞傳播途徑有著密切關聯。數據新聞作為技術賦能的產物,適應了當下新聞的傳播趨勢,但由于信息獲取和數據整理的技術限制、數碼設備的代際差異和媒介獲取的數字鴻溝等問題,讓數據新聞流失了部分受眾。傳播途徑對數據新聞的阻礙主要源于以下兩個方面。
2.4.1 數據新聞生產分化
一是不同媒體的報道水平有較大差異。對五家主流媒體發布的數據新聞報道進行橫向對比后發現,不同媒體在可視化呈現效果、數據交互性和數據引導性上有明顯差異。1)可視化呈現效果:如文章上述內容所言,部分主流媒體的數據新聞報道呈現形式過于單一,篇幅較長的靜態圖表沒有實現對多余數據的過濾和重構,而是將海量數據全盤呈現,導致可視化的效果大打折扣;2)數據交互性:受到數據處理技術的影響,不同主流媒體發布的交互性報道數量差距明顯,部分媒體沒有產出具有交互性的數據新聞報道;3)數據引導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主流媒體不僅肩負著高效傳遞疫情數據的責任,還要注重社會效益,對受眾和輿論加以引導。但部分媒體受局限的議程設置無法較好的起到數據引導的作用。以界面新聞和澎湃新聞為例,界面新聞的報道視野局限性較為明顯,其227篇數據新聞報道中有121篇指向病例數據的報道,占比達到54%。而澎湃新聞的議程設置則呈現出多方向性。75篇數據新聞的報道領域不僅涵蓋了關于病例數據、人口流動、物資運輸等方面的信息,而且能夠打破時空局限,增加受眾疫情相關的知識儲備。例如,澎湃新聞于2020年2月21日發布的一篇名為《圖釋兩千年傳染病史:若瘟疫無法被根除,該如何與之相處?》的數據新聞報道立足于時空維度,梳理人類史上發生的所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并通過數據可視化的方式,進行新冠肺炎疫情與其他公共衛生事件的差異性對比。此類的議程設置可以將受眾從接近超負荷的數據壓力中解放出來,以全新的視角解讀新冠肺炎疫情,體現了傳統文字報道所不具備的可視化強大引導力。
2.4.2 數據新聞生產主體固化
目前我國只有具備先進數據抓取和處理技術的主流媒體開設了數據新聞欄目,地方級媒體的數據新聞報道尚未形成較為系統的規模,因此難以拓寬數據新聞受眾的廣度。對部分主流媒體而言,數據新聞欄目的頁面設置也對其傳播有一定程度上的阻礙。部分主流媒體的數據新聞欄目與該網站下的一級欄目呈現并列關系,例如:搜狐新聞的“數字之道”欄目、界面新聞的“數據線”欄目等。而部分主流媒體的數據新聞欄目,則隱藏在一級欄目下。以澎湃新聞的“美數課”為例,該欄目被折疊在一級欄目“時事”之下。對于廣大受眾而言,此類網頁頁面信息的呈現設置不利于其對數據新聞的探索,使得數據新聞的知名度增長緩慢。
優質的數據內容有三個標準:第一,數據必須真實可信;第二,數據要精確,數據量應充分;第三,數據應是用戶所關注的,能夠解決用戶欲知而未知的問題[ 6 ]。這三個標準同樣也適用于數據新聞報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真實可信”堅守的是新聞的真實性,能滿足受眾基本安全避險的需求;充分且精確的信息保證新聞時效,能夠提高疫情防控的效率;產出用戶關注的新聞報道則堅守了新聞價值的本位,不僅能夠重新構建受眾對疫情的認知基模,還能引導社會輿論,保證疫情防控工作安全、有序的開展。為實現數據新聞困境突破,數據新聞工作者應豐富數據新聞的敘事形式,提煉數據新聞的價值內容。
3.1 平衡不同可視化形式應用比率
3.1.1 提高動態可視化應用比率
疫情期間,應用比率最高的靜態圖表呈現形式無法準確壓縮疫情海量數據,導致圖示篇幅過大,從而耗費了受眾讀取信息的時間和精力。動態呈現的數據新聞報道不僅使受眾能快速準確地讀取疫情關鍵信息,還能夠將受眾接受信息的環境置于統一連貫的時間維度之下。依托于數據地圖和圖表,動態呈現的可視化元素能夠幫助受眾更為直觀地感知疫情發展的趨勢,數據新聞動態化呈現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統計數據顯示,疫情期間主流媒體發布的動態數據新聞報道占報道總量的4.31%,且部分主流媒體沒有產出任何形式的動態數據新聞報道。因此,數據新聞工作者應當產出更多動態化數據新聞報道,滿足受眾對疫情防控的信息需求。
3.1.2 生產更多交互性數據新聞報道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量龐大,從宏觀的角度看,整個公共衛生事件影響程度大,波及范圍廣;于微觀的角度而言,每一種不同病例呈現出不同的情況,任何一個感染個體都具有特殊性。交互式數據新聞報道尊重受眾的個體差異,通過交互的方式實現數據新聞的精準投遞。在H5和超鏈接數據新聞報道中,交互元素被設置為與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聯的關鍵字詞,受眾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交互的對象,從而獲取需求指向下的關鍵信息。交互式數據新聞報道讓受眾信息的獲取方式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索,因此能夠過濾與需求指向沒有關聯的信息,極大提高信息獲取率。因此,主流媒體應當產出更多交互式數據新聞報道,實現新聞生產最終落點的價值突破。
3.2 去繁就簡呈現新聞內容
若要拓寬數據新聞的受眾面積,加大數據新聞在公共衛生事件報道中的影響力度,提高數據的利用率是數據新聞生產者必須要攻克的難題。數據應用率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3.2.1 深入淺出,打破受眾解讀信息的知識壁壘
從爆發、蔓延到平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涉及傳播學、醫學、化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因而數據新聞生產者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難以避免的會引用其他學科領域的相關知識。但專業性過強的數據資料和冗雜的數據呈現形式,是數據新聞受眾流失的主要原因。相比于簡單堆砌專業性數據,落到實處的具體防控措施能更有效地科普疫情防控知識。因此,數據新聞生產者在引用專業數據后,應當立足于受眾做出相關總結,從而拉近新聞報道和受眾之間的距離。
3.2.2 可視化形式契合新聞內容
數據新聞呈現形式契合新聞內容至關重要,這要求理清新聞價值與數據價值之間的界限,避免新聞邏輯讓位于技術邏輯[ 7 ]。數據統計顯示,針對不同議題,澎湃新聞“美數課”采用了不同的圖表形式,力求做到形式與內容契合。其有三點明顯的呈現特征:一是通過數據地圖呈現波及范圍或人口流動的新聞報道;二是通過多樣圖表呈現病例數據,以及病例的個體情況;三是通過交互設計,實現不同層級下的信息壓縮。此類可視化形式的應用能夠更加簡潔地呈現關鍵數據,讓受眾直觀感知疫情基本情況。數據新聞如何做到可視化形式和內容契合,而非拘泥于可視化呈現形式,可作為數據新聞生產者報道公共衛生事件的主攻方向。
在報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數據新聞可視化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我國數據新聞生產者對可視化的運用仍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存在疫情信息傳遞效率低下、海量病例信息負載等問題。本文通過系統分析各主流媒體下數據新聞報道公共衛生事件的運用情況和差異性,得出了解決當下數據新聞發展困境的策略,為數據新聞生產者報道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了新的生產思路,以期推動數據新聞應用于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報道的發展和創新。
參考文獻
[1]王娜君.“數據新聞”在我國新媒體平臺的實踐及發展路徑探究[D].廣東:暨南大學,2014.
[2]許向東.數據新聞:新聞報道新模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86.
[3]黃仲,李琦.從陸定一《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看“以新聞為本位”理念的消解[J].視聽,2015(9):196-197.
[4]翟嘉靖.用戶體驗視角下數據新聞滿意度與持續閱讀意愿關系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20.
[5]徐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媒體議程設置研究[J].新聞采編,2020(2):49-51.
[6]支庭榮.優質數據內容三要素:真實、量大、有用[J].青年記者,2021(7):5.
[7]巨高飛.技術濫觴與新聞價值:媒體融合背景下數據新聞的倫理邊界及內核建構:基于三家數據新聞欄目的實證分析[J].東南傳播,2021(4):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