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作為一個在河南生活了將近60年的河南人,今年看到河南衛視從春節到端午節四場在傳統節日推出來的節目特別受歡迎,非常興奮。這些節目忠實地貫徹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于做好文化類節目、講好中國故事的正確導向。7月1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鄭州組織召開“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暨文化節目創作座談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總結推廣河南廣播電視臺創作經驗,交流文化節目創新創優成果,部署推進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化節目創作播出工作,就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深入交流。筆者應邀參會并做了交流發言。筆者認為,在新媒體時代,要做好文化類電視節目,必須恪守以下三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敬畏。“中國節日”特別是文化類節目中的中國節日,主要是傳統農耕文化的節日,比如說四大中國節日都源自中國的農耕文明:春節源自于中國傳統的臘祭,在民間又叫過年,是我國古代民間流傳已久的風俗;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最初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古人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作為農耕文明遺產的中國節日,在中國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中國節日,今人的敬畏之心是不可少的,沒有敬畏就沒有尊重,沒有弘揚。這種敬畏之心要發自內心,發自熱愛,因為關于中國節日的電視節目,實際上是通過電視產品,藝術地向觀眾傳播傳統文化,節目要在展現文化自信的同時,實現與觀眾的共鳴。沒有敬畏之心,是做不好這類節目的。
第二個關鍵詞是視野。做好中國節日類文化節目,需要非常廣闊的文化視野。筆者認為這里的文化視野是一種對文化的廣泛、深入、深刻的認知。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包括但并不限于詩、詞、曲、賦、散文、駢文、戲曲、舞蹈、繪畫、書法、宗教和數量眾多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里面蘊含著大量可供我們借鑒和使用的素材,包括拍攝的場景,這為我們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創作素材、創作靈感。中國節日類文化節目,并不是只有河南出圈的這幾種類型,更多的內容、更多的形式將會在這次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的文化節目創作座談會之后,在全國范圍內遍地開花,我們期待著。
第三個關鍵詞是創新。正如聶辰席局長在文化節目創作座談會上講話中所談,河南廣播電視臺文化節目的成功靠的是深化改革創新,靠創新激發了精品創作的內生動力。做好文化類節目,特別是傳統中國文化離不開創新,創新的過程是艱難的,但創新又是一種快樂,是一種先苦后樂的過程。創新首先是體制的創新,體制的創新賦予了創作極大的動能,創新決定作品的原創性、新穎性,而原創和新穎來源于靈感,靈感取決于對傳統文化的熟悉。一幅畫,一首詩,一篇賦,一首曲,都可能影響到主創人員的靈感。其中,大家應當重視平時不被關注的傳統繪畫,其往往能給我們提供最直觀的文物、服飾、場景、故事,這是構成一個節目的基本要素。靈感需要融合,融合古今,融合各種藝術表現手法,融合陽剛和陰柔等。
幾年前,筆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說過,“推廣傳統文化,第一要讓老百姓喜聞樂見。如果老百姓都不愿意聽,那所有的工作都白做了。第二要注意去掉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只有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推廣起來才有價值。”這兩點對如何做好文化類節目尤其重要。文化類節目要想做到老百姓喜聞樂見,要想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優秀文化做現代表達,就應該懷敬畏之心,開闊視野,勇于創新。河南廣播電視臺的實踐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
作者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