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楊露露
摘要:通過羅蘭·巴特“兩個層次”的符號意義分析,宣傳片《大道之行》在宏觀層面,以“古絲綢之路”傳承和對當今世界大變局思考兩個主題單元,建構了“一帶一路”倡議是對歷史的傳承和超越的意義空間,提供了解決當今世界問題的方案;在微觀層面,選用駱駝、孩子等具有共通象征意義的符號,形成了“一帶一路”是合作共贏之路、和平友誼之路的意義空間。建構意義空間的關鍵要素是符號、主題單元與核心主旨,構建共通的意義空間需要尋找具有共通象征意義的符號,并且尊重不同文化的受眾、了解并接近受眾。
關鍵詞:“一帶一路” 意義空間 “兩個層次” 符號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已有8年,中國已與上百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205份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行,關鍵在其國際傳播的過程。信息在符號化后進行傳播,會被“他者”詮釋與再理解,之后通過“他者”再符號化予以反饋。“一帶一路”沿線經過多個國家,“他者”的詮釋與再理解也更加復雜,要想減少國際傳播的阻力,就必須構建共通的意義空間。
目前,基于“意義空間”的研究較少,筆者將研究重點放在如何構建共通的意義空間上。根據羅蘭·巴特“兩個層次”的符號學理論,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對“一帶一路”宣傳片《大道之行》進行研究,分析其意義空間是如何建構的,尋找意義空間的共通點,從認知維度上促進“我”與“他”的交流。
一、理論依據
郭慶光在《傳播學教程》中提出共通的意義空間有兩層含義:一是對信息傳播中所使用的符號含義的共通理解,即對同一符號有共同的認識。二是指相近或相似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量眾多,各個國家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不同,構建共通意義空間需要從第一個層面入手。因此本文從符號學理論出發,以羅蘭·巴特“兩個層次”的符號意義來研究共通意義空間。
“兩個層次”符號意義指出,符號由能指和所指構成,能指是自然環境下物體呈現出的圖像或聲音;所指是能指帶來的心理層面的概念。羅蘭·巴特指出,“能指和所指”只是符號表意的第一個層次,將這個層次的符號作為第二層表意系統的能指時,一個新的所指誕生了。由能指、所指以及符號所構成的層次是第一層次,稱為“外延意義”;第二層次的意義稱為“內涵意義”,真正的意義產生于第二層次中。
符號在被選擇、組織后,會產生新的意義。直軸和橫軸是兩種主要的組織符號的方法。直軸組合是從一組有著相似性的符號之間進行選擇;橫軸組合是將若干符號按照某種規則組織起來。
從宏觀層面上看,將具有共征元素的符號歸納到一個直軸中,文本被劃分為了若干個段落,再將表達不同意義的直軸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整個文本的橫軸。在對某一文本進行分析時,橫軸上符號的顯性意義即為文本橫軸上的第一層意義。文本背后的內涵意義為第二層次意義,是研究的重點。
微觀研究也分為兩層,第一層次是將全片的符號整理并劃分單元,之后進行第二層橫軸的研究,挖掘符號及各個主題單元背后的深層含義。
二、《大道之行》的符號學分析
筆者以新華社推出的“一帶一路”宣傳片《大道之行》為研究對象,以羅蘭·巴特的“兩個層次”符號意義為理論基礎,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對《大道之行》進行橫軸上“意義的兩個層次”分析。
1.宏觀視角:意義空間在主題單元的互動中形成。在宏觀意義分析中,要關注紀錄片在歷史和現實中構建出的意義空間。在宏觀視角下對《大道之行》進行第一層次的外延意義分析,按播放的時間順序依次整理出《大道之行》4個主題單元:提出“一帶一路”、回顧絲綢之路、當今世界概況、“一帶一路”倡議旨在解決全球問題。
對《大道之行》進行第二層次的橫軸意義分析,發現四個主題單元在互動中形成兩個意義空間:“一帶一路”倡議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以及“一帶一路”是對全球問題的思考。
第一個意義空間《大道之行》開篇是水滴匯入大海的鏡頭,緊接著是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印度尼西亞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畫面。在“回顧古絲綢之路”主題單元中,主要展現了各國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有馱著貨物的商隊、背著各國文化的駱駝、駝鈴聲等,以此來表達古絲綢之路是一條經濟貿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建構了“一帶一路”倡議來源于“古絲綢之路”這一意義空間,傳遞出“一帶一路”是對“古絲綢之路”歷史性的傳承,構建出了第一個意義空間。
第二個意義空間的建構設置了兩個主題單元:“當今世界概況”和“一帶一路旨在解決世界問題”。“當今世界概況”單元使用了難民、爆炸等符號,說明當今世界處于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中,貧富差距、恐怖分子等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這就給第二個單元“一帶一路”倡議旨在解決全球問題的出現提供了合理性。“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通”“三原則”來解決全球性問題,并且用一系列事實說明“一帶一路”已取得的成果,從而構建了第二個意義空間。
全片構建了兩個主要的意義空間:“一帶一路”倡議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一帶一路”是對全球問題的思考。在建構了兩個意義空間后,再討論“一帶一路”是怎樣解決問題的更具有合理性,也更能使受眾理解。
2.微觀視角:符號是構成主題單元的重要因素。在微觀視角層面,首先,以小見大,以符號元素構成主題單元。微觀第一層次選取了“駱駝”的一組鏡頭:開篇展現“大漠上成群結隊的駱駝”,伴隨駝鈴聲出現了牽著駱駝的穿民族服飾的少女,之后是“一望無際的沙漠和渺小的商隊”,隨后依次出現背著長安城、土耳其藍色清真寺、意大利羅馬斗獸場、古希臘神廟、土庫曼斯坦的蘇丹-桑扎爾王陵的駱駝。駱駝的這組鏡頭傳達出“駱駝是古絲綢之路的象征”,這個符號構成主題單元。
其次,以古喻今,突出絲綢之路寓意著促進和平發展。駱駝是古絲綢之路商貿往來的主要交通工具,通常蘊涵各國經貿友好往來的意義。在《大道之行》中,駱駝的主要鏡頭都配合有“駝鈴聲”,駱駝堅實的腳步配合陣陣駝鈴聲,傳達出“古絲綢之路”是和平發展之路,也寓意著今天的“一帶一路”依然是經濟發展之路、文明交流之路。
在鏡頭呈現上,第一個鏡頭是遠景呈現大環境,在沙漠中一隊駱駝在緩慢前行,傳遞商隊經貿往來的意義。第二個鏡頭是一個身形曼妙穿著民族服飾的女子牽著一只駱駝,是文化交流的意象。第三個鏡頭再切回遠景除了呈現環境的意味,也給了受眾思考的時間,體會“古絲綢之路”的經貿意義和文化意義。第四個鏡頭則是特寫,一只駱駝背著長安的宮殿,鏡頭拉開,依次出現各國標志性建筑物,象征著各個國家的文化。駱駝背上各個國家的文化互相交流,意味著“古絲綢之路”不僅是經濟活動的主要載體,也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橋梁。
三、構成意義空間的關鍵要素:符號、主題單元和核心主旨
傳播是一個符號和意義交織的系統,傳播過程則是各種有意義的文化符號被創造、理解或使用的社會過程。意義空間的構建離不開符號、主題單元、核心主旨三個關鍵要素,符號構成了主題單元,多個主題單元則表達了核心主旨的內涵。
1.符號:建構意義空間的表征。人們對新事物的接受有三個過程:認知、態度、行為。要讓世界各國的受眾認識“一帶一路”的內涵,須從受眾的角度出發,用便于受眾理解的符號建構意義空間。意義蘊含在符號之中,使用具有共通意義的符號是建構共通的意義空間必須完成的基礎工作。
在第三個主題單元中,爆炸聲結合“戰火”“硝煙”畫面呈現了當今世界的戰亂,“高樓大廈旁邊的小土樓”透露出貧富差距的問題。在“金融大街”“躺在海岸邊的兒童遺體”“挨餓的黑人小朋友”等符號中,“世界處于大變局”的主題單元被構建出來。符號是構建共同意義空間的表征,主題單元在符號的組接中形成。
2.主題單元:連接符號和核心主旨的橋梁。主題單元是由具有共通元素的符號構成的直軸,將這些符號歸納到一個直軸中,文本就劃分為若干個段落,再將表達不同意義的直軸組合起來,也就構成了整個文本的橫軸。主題單元的設置既要考慮符號的組合,也要考慮傳遞核心主旨。主題單元將外在的符號與內在的核心主旨連接起來,構建了意義空間的基本框架。《大道之行》的駱駝、駝鈴等符號組合后形成了第一主題單元。以此類推,意義空間在多個主題單元的互動中形成,核心主旨蘊藏于其中。
3.核心主旨:構建意義空間的內核。理解核心主旨和意義空間的關系,需要明確核心主旨是傳播內容,構建共通的意義空間是為了達成良好的傳播效果。也就是說核心主旨是構建意義空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文本傳達的深度內容,它往往隱含在符號的互動之中。《大道之行》作為宣傳片的核心主旨是鼓勵“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當中。基于此,全片建構了兩個意義空間:“一帶一路”是“古絲綢之路”歷史性的傳承及“一帶一路”是對全球問題的思考。通過建立共通的意義空間,將核心主旨嵌入其中,從而使受眾能夠進一步理解“一帶一路”并參與到建設中。
四、共通的意義空間:尋找共同點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旨在解決全球問題,必須放在全球視野下進行傳播,號召全球各國同我國一起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1.看不見的說服:主動輸出意義。國際傳播中,傳播者應主動將信息符號化,利用有共通意義的符號,建立與他者的共通意義空間,做到“看不見的說服”。《大道之行》作為“一帶一路”宣傳片,利用符號巧妙構建了兩個意義空間,解釋了“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重要意義。其中“聯合國”的符號使用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聯合國”意味著各個國家共同發展與進步。在宣傳片中,第四個單元介紹“一帶一路”倡議內涵時,“聯合國”的畫面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涵結合在一起,傳遞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解決世界問題,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
2.尋找共通之處:尊重不同的文化受眾。構建共同的意義空間,不能局限于符號。在全球視角下建立一個平等互信的文化交流空間,尊重不同的文化,更有利于形成共通的意義空間。在展現“一帶一路”成果時,多使用當地的文化符號,引起當地人民的共鳴,從而把受眾放在一個舒適的傳播氛圍中。在《大道之行》中,英國的倫敦橋和紳士文化、俄羅斯的套娃和民族文化等得到了尊重與呈現。多種文化受到尊重,更有助于建立主體間的理解與溝通,實現多個主體交往行為的合理化,推動國與國之間的合作。
3.創新表達方式:進一步靠近受眾。新媒體時代人們更傾向于故事化敘事,理解信息的方式產生了新變化。構建共通的意義空間,需要拋棄以往的中心化表達,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大道之行》使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作為宣傳片的旁白,“從介紹我的家鄉”開啟“一帶一路”倡議介紹,把宏大的命題融入生活中,在表達方式上靠近受眾。把原本的灌輸性表達變成了故事化表達,更有利于受眾理解核心主旨,構建共通的意義空間。
五、結語
“一帶一路”沿線有很多國家,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社會背景中,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首先,需要了解意義空間是在符號、主題單元、核心主旨的互動中建構的;其次,應當重視具有共通意義的符號,將具有共通意義的符號作為建構意義空間的基礎。尋找共通點既要尊重各國的文化,搭建平等的文化交流平臺,又要創新表達方式,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在國際傳播中構建共通的意義空間,不斷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作者周麗系新疆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楊露露系新疆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研究生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一帶一路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建構研究”(項目編號:18BXW02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金天棟,任曉.“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傳播的“共通的意義空間”研究[J].社會科學,2021(02).
[3][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4]潘知常,林瑋,曾艷艷.結構主義-符號學的闡釋:傳媒作為文本世界——西方傳媒批判理論研究札記[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3).
[5]陳陽.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6]郝文琦.懷舊社會學視角下我國綜藝節目的意義生產研究[J].中國電視,2020(04).
【編輯:朱垚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