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志新 孫航
夏日蟬鳴,北京北二環工人日報社辦公室里一片明亮。正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工人日報社社長孫德宏,臉上掛著謙和的微笑,給人溫暖平和的感覺。
作為一位著作頗豐的知名報人,孫德宏的身份有三種:專家型的新聞人、學養深厚的新聞學者、中央級綜合大報的掌門人。本科和博士都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的他,常年筆耕不輟,勤奮鉆研業務和學術,在職業生涯每個階段都取得了驕好的成績。
孫德宏曾六獲中國新聞獎,其中一等獎作品、新聞名篇《尋找時傳祥》入選全國高中、初中語文課本;在學術專著《新聞的審美傳播》中提出“審美傳播”命題,是我國新聞美學的代表人物;擔任總編輯、社長十幾年來,以“規律就是效益,規矩就是人心”的管理理念,努力在報社營造風清氣正的業務氛圍,打造了一支過硬的新聞采編和經營管理團隊,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如今《工人日報》發行量已達到70多萬份,在全國報業寒冬中,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工人日報社近些年在媒體融合方面不斷探索規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正為取得更好的成績而努力……
近期,本刊記者就其個人職業經歷、新聞美學、融合時代如何誕生經典作品,以及媒體經營管理等多個問題,對孫德宏進行了專訪。
好新聞不僅在“寫作技巧”,關鍵在“價值判斷”
孫德宏曾在部委機關工作兩年,1987年調入中國建設報社,開始了新聞記者生涯。并非新聞科班出身的孫德宏,當時立志做一名專家型的記者。他認為,新聞報道不是一個簡單的“寫作技巧”問題,而是一個新聞價值判斷的問題,一個衡量標準是:記者能否成為所報道領域里的專家。
孫德宏在中國建設報采寫了上百篇的新聞分析,他認為新聞分析是介于“硬新聞”和新聞評論之間的一種體裁。1992年在全國房地產一片熱潮之時,他采寫的新聞分析《房地產一級市場亟待整治》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文中對一些宏觀經濟和房地產現象的分析,見解獨到,這篇作品獲得了當年的中國新聞獎評論類二等獎。這一成績在當時的專業報領域相當突出,此紀錄很長時間內沒有被打破。
1994年,孫德宏來到工人日報做機動記者。作為一位綜合大報的記者,他的報道視野更加寬廣。他認為,新聞報道作為一種精神產品,首先當然是傳遞信息,但更深層的意義在于通過傳遞信息引發人們的思考并影響社會。在這樣的思路指引下,記者孫德宏采寫了一系列影響廣泛的新聞作品,同時對新聞學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在擔任副總編期間,仍然筆耕不輟,撰寫了兩百多篇社評和專欄文章。這些作品獨具特色,一如《尋找時傳祥》在學界常有歸屬何種體裁的爭論一樣,孫德宏的這類作品也曾引起歸屬隨筆還是評論的討論。對此,孫德宏認為,在嚴格遵守新聞傳播規律的前提下,文章并無一定之規,那些“好看的,讀者愿意看的,能引發受眾心靈共鳴的作品”,就是“好新聞”。
近幾年,孫德宏在業余時間又開始了文學創作,在《當代》陸續發表后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長篇文化散文《凝望——一七幾幾年:曹雪芹康德們的故事》,字字珠璣,思考深刻……
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孫德宏認為關鍵在于,新聞必須實現審美傳播。為此,他一直努力追求著,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大量閱讀和研究。他目前還在一些高校做兼職教授或博導,偶爾去大學做些學術講座,他對有志于從事新聞行業的年輕人的建議是:若想有所成就,第一要有職業理想,第二要老老實實用功,第三要方法科學,業者也要始終堅持嚴格的學術訓練。
堅持人文關懷,報道有大價值的“事兒”
業界、學界了解孫德宏,除了名篇《尋找時傳祥》外,還有其“新聞審美傳播”的學術主張。在他看來,新聞的審美傳播與傳播主體、接受主體對“美”的需求有關——那些實現了“審美傳播”的報道,就能“打動人”,就可能成為經典而長久流傳。反之,傳播效果可能就比較差——進一步從新聞學“深層機理”的角度討論,這就是“新聞美學”討論的問題,新聞美學是從新聞學、傳播學與美學、哲學交叉處生長出來的一門科學。他認為,在當下媒體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堅持“新聞的審美傳播”尤其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美是人的終極理想”,孫德宏認為,作為同樣是人類精神產品的新聞傳播,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產品并無本質不同,所以也必須堅持這一原則——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是目的”,以人文關懷作為新聞傳播的闡釋立場,在捕捉、報道新聞中自然而然地傳達正確的價值觀。說到底,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根本在“內容”——“內容為王”不容置疑。
具體到踐行新聞審美傳播的采編實務,工人日報的理念是,既要突出鮮明的“工”字特色,又要使報道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首先,報道的新聞必須得是個“事兒”,孫德宏認為現在一些報道之所以傳播效果不理想,原因之一是新聞主體不是事件,故事變成了“例子”;第二,報道要寫得干凈、客觀,應是“硬新聞”,事件本身就能構成“新聞”;第三,必須有盡可能大的新聞價值,要選取最大價值的事做報道;第四,要厚題薄文,盡量不用定性的話做主題,要用事實做主題,讓版面的每個位置都重要起來……這些理念在工人日報已漸漸成為共識。截至2021年7月,工人日報已有超過100件新聞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
2019年,《工人日報》一版刊發的通訊《一些私企為何不愿參加技能競賽》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這篇報道是說黑龍江一次職工技能競賽雖然給了很多獎勵政策,但依然無法引起私營企業的參與積極性——提高職工技能素質,這既是職工自身渴望,也是國家倡導,搞技能競賽當然是大好事,可一些私企卻“不愿參加”,這是為什么?孫德宏認為,這篇報道之所以反響大、獲大獎,就是因為它本身是個有驚奇感的“事兒”,而且這個“事兒”有大價值,同時整個報道的寫作和蘊含其中的“闡釋”也完全是“審美傳播”的套路。
另一篇一等獎作品《“見字如面”23年》,是關于蘭州客運段一對職工夫婦的“事兒”——由于乘務工作的特殊性,夫妻二人經常不能見面,于是自1995年開始,他們堅持在筆記本上寫些家長里短的事。23年用了12個本子,寫下6820多條留言,超過24萬字。正如報道中所說:“23年,經歷了傳呼機、手機短信、微博微信等不同的通信社交工具,但是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比不上‘見字如面的純情與質樸。”現在,他們的女兒也成了滬蘭高鐵列車上的一名“美麗動姐”,“最美家書”還會繼續寫下去……2018年春節前夕,中宣部、中央網信辦、中國鐵路總公司等部門,將這個報道推薦為“新春走基層”采訪活動的重點選題。
孫德宏說:“就新聞審美傳播的基本要求而言,這些報道都做得很好。比如《“見字如面”23年》,首先,事件獨立且完整;其次,小夫妻寫留言算不上特別,但一寫就是23年,這就令人驚奇;第三,23年的家事公事,記者寫得干凈客觀,對讀者而言,讀了這樣充滿生活氣息的故事當然會有所感動。”
探索媒體融合規律,堅持“內容為王”
媒體融合是當下新聞傳播中的重要課題,各家媒體都在尋求破局、升級之道。在這一過程中存在一些疑問:內容主要還在傳統渠道,但影響力卻往往出現在移動端,所以在媒體融合時代,到底是內容為王,技術為王,渠道為王,還是流量為王?
孫德宏對此認識很堅定:媒體融合必須堅持“內容為王”,而“新聞審美傳播”為“內容為王”既提供了學理合法性的支撐,也提供了有效的實現路徑。他認為,傳統媒體最大優勢在內容,對于目前建平臺、建渠道,以及大數據、大流量,乃至人工智能寫稿機器人等各類“技術問題”,當然要重視要關注,有些還求之不得。但問題是,作為媒體,這些再重要,相比內容而言,它們也都無能力稱“王”。極端些說,就媒體而言,如果報道的新聞(內容)確有大價值,把它放在哪里都會有人愿意看、搶著看。媒體融合的最佳境界應該是:把傳統媒體已有的內容優勢與當下受眾最樂于接受的新媒體優勢結合起來,從而實現最大最好的傳播效果——技術、渠道等,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但對優質內容的追求卻是所有新聞媒體艱難的、永遠的事情——所以,對新聞傳播而言,“內容為王”毋庸置疑。
目前,在媒體融合方面,工人日報已經全面形成以報紙為旗艦,報、網、端、微、刊一體的基本架構,正在向全員參與并盡全力提供優質內容的目標努力。正因此,工人日報的客戶端、兩微一抖下載和關注量一直在較大幅度地增加,影響力也在持續擴大。孫德宏認為,媒體融合越是向深度發展越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越要靠內容取勝。工人日報媒體融合建設追求的不是好看和“面子”,而是要追求實實在在的傳播效果。“事實上,如很少甚至沒有優質內容,即使技術、設備再超前,或用錢贏得了下載量,最終也必將失去用戶。”
當前,工人日報媒體融合工作基本實現了采編的全員參與。所有編輯部,都在以品牌欄目或頻道的方式參與融媒報道;還有總編輯親自牽頭,打破部門界限,按融媒生產特點,以全新欄目為載體,進行融媒報道的探索……目前,一些現象級的融媒產品已經出現,一些欄目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影響。其中時評欄目《e網評》入選了國家新聞出版署“2020年中國報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孫德宏表示,工人日報的媒體融合工作不追求“大動靜”,而是既緊鑼密鼓又循序漸進地平穩進行。最終,現有的傳統編輯部將是各種新舊載體的主要供稿者,大量的采編人員仍將集中在編輯部門(或者改名叫頻道),按專業分工生產適合各種載體的新聞產品;融媒體中心將大量減少具體的新聞采集,而成為新媒體內容的最后把關人、輸出者……工人日報的最終產品將是報、網、端、微、刊分別呈現的融媒內容,新舊載體都只是手段和呈現方式,傳播優質內容才是目的。
在媒體融合時代,孫德宏依然強調要出精品,出經典作品,“要有真實、權威、大價值的報道,要有能直擊受眾心靈的新聞,要有多少年后仍能被提及的作品,不能熱鬧幾個小時后就被淹沒得無聲無息了。”
孫德宏認為,未來若干年新媒體躁動的狀態會有所改變,媒體的目標用戶也會告別浮躁,他們將更欣賞有價值的信息和思想。各類客戶端和微信公號也必將大浪淘沙,只有那些內容真實、客觀、深刻的權威新媒體才能屹立潮頭——孫德宏說:“最優秀的媒體和新聞人要追求‘美,追求以報道來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媒體最大的財富是——隊伍
在移動互聯網沖擊下,近年來一些傳統媒體出現了人才流失的現象,但工人日報卻保持著相對穩定的人才隊伍,最近十來年,基本沒有走人,更沒有大批走人……孫德宏認為,隊伍建設是天大的事,媒體最大的財富在人、在隊伍。無論是新聞采編還是經營管理,穩定優秀的人才隊伍都是最重要的。
如何造就一支穩定而優秀的人才隊伍?工人日報一直遵循著“按規律辦事,按規矩辦事”的“兩規”理念,孫德宏說:“規律就是效率、效益,規矩就是公平,就是人心。”
工人日報社這些年發行量和員工待遇均持續增長,員工也心情舒暢。他認為,隊伍建設的目標之一是營造風清氣正的工作環境。風氣正了、心氣順了,創造奇跡也并非太難;風氣壞了,一切就都無從談起了。
工人日報要求每個在崗人員都要研究所在崗位業務的規律,遵守各自的規矩。規矩定下來,就堅決按照規矩辦,誰也不能例外。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工人日報編輯部設有星稿制度,每周獲得星稿的記者、編輯都有同等績效,下不保底、上不封頂。編輯積極找選題,記者努力寫好稿。報社一些年輕人有時的績效比社領導還高,但也有低的,而且相差很大……可正是立了大家認可的規矩,一切都公開透明,大家自然也沒什么異議。
在孫德宏看來,規律可以學,規矩可以定,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各自領域的專家——這一切最核心的是人心,人心順是最重要的,大的方向領導班子把握,具體怎么干每個工作人員都是專業人士,按規律規矩辦就是了,關鍵是把每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都發揮出來。
孫德宏表示,工人日報的上述追求,有一些已經做到了,有一些正在做,也有一些還未做到,還在探索。但很值得驕傲的是,大家一直都在齊心合力地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