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乙哲
摘要:在種族多元化、經濟開放化、東西方文化交疊的語境下,新加坡作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卻形成了獨特的傳媒體制。新加坡媒體有著非常明顯的官方烙印,但隨著西方新聞自由理念的深入普及、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以及政治環境的更替轉變,新加坡媒體的發展出現了許多變數。本文在客觀審視新加坡媒體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總結其發展特點和趨勢,為我國向周邊國家開展對外傳播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加坡媒體 傳媒制度 媒體監管 傳媒教育
近年來,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媒體之間的邊界日益消融,電信通訊、網絡公司不斷將業務邊界延伸到內容的生產和組織,逐步形成了“大媒體”發展格局。早在2016年,新加坡政府就出臺了《信息通信媒體發展管理局(IMDA)法案》,將新舊媒體的各項申請和條例進行整合,并由信息通信媒體發展管理局(IMDA)進行統一規制管理,協助傳媒行業利用信息技術優化運營流程,促進其轉型發展。之后,新加坡政府堅持務實性、前瞻性的理念原則,出臺了更具戰略指導意義的“媒體21發展藍圖”(Media 21 Blueprint),鼓勵廣播電視、數字媒體、印刷出版與新聞媒體進行深度整合,盡快達成全媒體一體化發展格局,將新加坡打造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環球媒體城市”。在此過程中,政府規制與新聞自由的內在邏輯相互沖突,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變革風險。如何審時度勢地把握新加坡媒體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并與之尋求有效合作,也是我國向周邊國家開展對外傳播工作當中需要關注的重點。
一、新加坡媒體發展現狀審視
全媒體時代,新加坡的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都將數字化建設作為發力點,圍繞受眾移動閱讀、個性定制、精準傳播、聯動傳播等需求,積極打造內容生態,推動新加坡媒體發展進入全新階段。
1.傳統紙媒。1824年,新加坡首份報紙《新加坡紀事》(The Singapore Chronicle)面世,隨后開啟了新加坡英文報紙發展的時代序幕。隨后,《新加坡自由報》與《海峽時報》等知名英文報刊紛紛涌現。由于新加坡第一代華僑數量較少,且文化水平整體偏低,對報刊的需求量小,華文報刊的發展比較滯后。直到1860年華工出洋合法之后,新加坡才開始出現大批華裔青壯年人口,并于1881年出版了首份華文報紙《叻報》。隨后,《星報》《新國民日報》《星洲日報》等報紙先后面世。但經過多輪整合之后,只剩下《聯合早報》《新明日報》等少數華文報紙。1984年,政府主導的新加坡報業控股集團(Singapore Press Holdings,SPH)成立,這是一家有著11家報紙、6家電臺和16家雜志社的傳媒巨頭。盡管2021年6月,SPH宣布分拆媒體業務,將之轉入新成立的全資子公司SPH Media,并授權非營利機構管理,但短時間內這項舉措不會影響新加坡傳統紙媒發展的整體態勢。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因此除了華文媒體之外,還有英文、馬來語、泰米爾語等紙媒。
在期刊方面,單是SPH旗下就有80多種雜志,如《她世界》《家裝》《年輕父母》等雜志的發行量都較高,并會結合媒體市場需求進行靈活調整,與報紙的核心業務形成互補,從而有效擴大了傳統紙媒的覆蓋范圍。近年來,受技術變革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新加坡報刊線下發行量快速下滑,但據SPH在2021年7月發布的財報顯示,《聯合早報》《新明日報》《聯合晚報》的數字發行量增長超過20%,集團2021年第一季度數字發行量同比增長17.8%,有效抵消了線下發行下滑的損失。另外,其平板電子報訂閱用戶同比增長70.1%,成為傳統紙媒轉型發展的突破口。
2.電視媒體。1963年,新加坡電視臺正式成立,經過多輪調整改革后,目前已經成為市場化水平非常高的傳媒公司——新加坡媒體公司(簡稱“新傳媒”,Mediacorp Pte Ltd)。這是新加坡目前唯一一家地面數字電視媒體,占據電視業的絕對壟斷?!靶聜髅健逼煜略O有七大核心頻道,包括Channel 5、Channel 8、Channel U、Channel News Asia、Suria、Vasantham Channel和Okto,其中受眾規模最大的是Suria頻道,其次是Channel 8、Vasantham Channel和Channel U。新加坡政府對廣電媒體的管控非常嚴格,禁止私人安裝衛星天線,因此受眾只能通過境內的電視頻道獲取信息和娛樂服務。憑借成熟的電信體系,新加坡網絡電視業務得到了迅猛發展。2019年,其網絡電視用戶突破150萬,營業收入達2.55億美元,預計2023年網絡電視用戶將達到270萬,營業收入也將突破4.5億美元。
3.新媒體。目前,新加坡新媒體發展主要呈現兩種趨勢,一是社交媒體的快速崛起,二是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新加坡的電信業十分發達,為其新媒體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據社交媒體管理平臺Hootsuite和We Are Social的聯合報告顯示,2019 年新加坡網絡寬帶滲透率高達117.3%,手機滲透率近150%,僅移動通信業務的月收入就高達23億美元。在583萬的總人口中,社交媒體活躍用戶高達460萬。另據《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的分析,新加坡互聯網發展水平在全球排名第五。這不僅為新加坡新媒體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流量支撐,也為傳統媒體的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從2006年開始,新加坡傳統媒體紛紛推進新媒體業務,注重互聯網、免費報紙、戶外媒體三大業務的融合發展,最后確定將發展網絡新媒體作為核心戰略。據中國新聞社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聯合開展的“世界華文傳媒新媒體影響力”測評項目顯示,2018年,新加坡《聯合早報》的網絡瀏覽量同比提高了約20%,用戶總量突破160萬人次,并在2018年和2019年連續取得全球華文傳媒新媒體、社交媒體影響力雙料第一的不俗成績。
新加坡的地方媒體也在積極尋求數字化轉型。2019年,《泰米爾之聲》專門推出網站,以滿足“豐收節”期間泰米爾社區居民的信息需求。近年來,新加坡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越來越重視技術的作用,廣泛與科研單位和網絡公司開展合作,為媒體賦能。如SPH與谷歌公司合作,將《海峽時報》《商業時報》以及MONEY FM 89.3電臺的內容納入“谷歌家庭”設備收聽資源庫。進駐社交媒體也成為新加坡傳統媒體轉型的重要路徑。據2020年發布的世界華文傳媒新媒體影響力榜顯示,新加坡《聯合早報》的新媒體影響力和社交媒體影響力都位居第一,《新加坡眼》的新媒體影響力排名第十二,社交媒體影響力排名第三。在信息技術的全面加持下,新加坡媒體的邊界正在加速消融,并逐步形成深層互動、多模態并存的全媒體架構。
二、新加坡媒體發展的特點分析
受歷史、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新加坡形成了十分獨特的媒體制度與發展格局,并集中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政府主導的全媒體整體架構。SPH作為本土業內“龍頭”,幾乎壟斷了當地所有紙質媒體的出版發行,由政府全資擁有的淡馬錫控股集團是其最大的股東,因此,SPH在某種程度上屬于“國有企業”。目前,集團通過直接出版發行和間接控股的方式,實現了對本土300多萬受眾的覆蓋,完成了對新加坡傳媒業的整體壟斷。近年來,在信息技術的全面加持下,SPH在數字媒體、移動媒體領域集中發力,完成了由紙質媒體向全媒體發展的初步轉型。2021年,盡管SPH將剝離媒體業務,但負責運營的非營利機構必然離不開政府的公共資助,屆時很難擺脫政府主導的命運??梢哉f,新加坡媒體行業的發展完全由政府主導管控,這對媒體把握正確的政治立場和輿論導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新加坡政府出臺了許多利好政策,如引進大量外資和先進技術,全面落實“智慧出版”和“智慧城市”戰略。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新加坡依托信息技術優勢,引領全媒體發展,實現了新聞出版的轉型升級。以出版產業為引領,全國基本完成媒體的智能化架構。這一策略也成為新加坡未來持續推進全媒體融合發展的有力支撐和重要驅動。
2.立足國際視野的融合監管。全媒體時代,媒體轉型發展不單單是技術層面的革新,還需要思維方式、規制機制等理念層面的深層轉向。新加坡政府憑借前瞻性的政策考量和超強執行力,在30多年的持續創新實踐中完成了信息技術在媒體行業的全面下沉,正式奠定了新加坡媒體技術的全球領先地位。相較于其他國家,新加坡政府的媒體規制具有較強的國際性、融合性的特征,更加強調規制效率的提升。新加坡通過整合多項媒體管制條例和執照申請流程,構建了統一的執行標準和實施細則,有效消除了機構之間的沖突。據國際電信聯盟《2020年全球網絡安全指數》顯示,在全球193個國際電信聯盟成員國中,新加坡網絡安全指數排名第六。這一成果既離不開新加坡立足國際視野的融合監管體系,也得益于其完善的網絡輿情治理機制。而且,新加坡政府主導的嚴格監管模式并沒有扼殺新聞自由的生長土壤。據奧地利國際新聞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新加坡的信息易獲取程度在全球排名第二。當地民眾都可以看到CNN、BBC、彭博社等國際知名媒體的新聞。在融合監管的基礎上,新加坡政府對媒體的規制已經日趨柔化,開始從強硬的行政命令轉向軟性的公共關系與批評指導,往往通過公關機構及時回應媒體界的問題。另外,新加坡政府還主動發布新聞通稿,通過雙向互動的反饋機制來化解輿論危機。新加坡媒體成為政府規制作用下的合作伙伴,在政府監管和新聞自由之間達成了巧妙的平衡。
3.開放的傳媒教育機制。新加坡媒體發展的一個較為突出的特點是將傳媒教育作為獨立系統,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共同形成新加坡輿情治理體系的三大核心支柱。新加坡的傳媒教育構架既包括民眾的媒介素養教育,又包括專業傳媒人才培養,并且將傳媒相關的教育內容(如新聞編輯、廣播影視、主持藝術等)都系統地融入不同階段的教育當中,形成了涵蓋小學、中學、大學的層級化傳媒人才培養機制。新加坡政府專門成立了傳媒藝術院校,定向輸送高級別的傳媒人才,還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等高等院校開設傳媒課程,設立相應學位,打造了媒體實驗室。新加坡也非常注重與國際知名傳媒機構及學術機構的合作,其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等高校的聯合培養模式為新加坡輸送了大量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傳媒人才。新加坡政府還構建了完善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早在2012年就開啟了新加坡媒體發展局計劃,投入1500萬美元專門招攬優秀的傳媒創意人才,并通過提高助學金、放松跨國婚姻制約、降低外國勞工稅率等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海外優秀傳媒人才進駐,為新加坡媒體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新加坡媒體發展的趨勢展望
在綜合考慮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基礎上,結合新加坡媒體的轉型現狀,可以預見,其未來發展將在博弈平衡下整體進步,新媒體將在媒體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
1.博弈平衡下的整體進步。21世紀以來,隨著新加坡第一代領導人的影響逐漸淡化,新一代領導人展現出更加開放、自由的政治態度。與之相應,以行政命令來嚴格管控媒體的情況越來越少。隨著全媒體、智媒體的深入發展,新加坡媒體的發展環境將變得愈加開放。但受其獨特的政治、歷史與文化因素的影響,新加坡短時間內不可能照搬西方國家標榜的那種“新聞自由”。當地媒體有較高的政治敏感,不會與政府權力直接對峙沖突,雙方既有合作,又相互約束。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新加坡傳媒行業會處于博弈平衡狀態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有著各自的革新空間,融合、轉型是發展主題。需要指出的是,新加坡政府對媒體的規制具有“框定中鼓勵發展”的特點。新加坡將管理條例和執照申請要求進行整合,然后制定完善的標準體系和實施細則,最大限度地消除權力沖突,在國家主導媒體服務供給的同時,構建開放化、多元化、融合化的監管機制,助力新加坡媒體在博弈平衡下實現整體進步。
2.復雜變局中的新媒體崛起。隨著5G技術在傳媒行業的下沉應用,移動新媒體將進一步賦權受眾,這無疑會加劇新加坡民間輿論與官方輿論之間的沖突,對新加坡未來的信息生態格局帶來更多變數。但新媒體經濟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內容,媒體數字化發展不單單是技術應用的結果,更是思維方式、內容消費模式的深層轉變。新加坡政府憑借獨到的眼光和強大的執行力,在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方面已經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為其新媒體的獨立崛起夯實了基礎。隨著“媒體21發展藍圖”規劃的全面實施,新媒體將在新加坡媒體轉型、市場轉型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縱深推進以及大中華地區受眾規模的持續擴展,中國再次成為新加坡媒體關注的核心。爭取中國讀者成為該國媒體未來發展的戰略重點,這對兩國媒體的合作無疑是重大機遇。因此,我國需要加強了解、學習和思考新加坡媒體的合作基礎與意愿,采取有效措施來創建良好的合作環境,共同推進兩國媒體融合發展的升級轉型。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上海戲劇學院2020級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耿益群.新加坡網絡輿情治理特色:重視提升民眾的網絡素養[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09).
[2]王玲.新加坡亞洲新聞臺傳播模式探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06).
[3]許振義.新加坡中文社交媒體的城市服務與業務經營[J].青年記者,2019(36).
[4]劉瀅.全媒體背景下的新加坡報業[J].青年記者,2019(07).
【編輯:陳文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