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掐絲琺瑯是世界著名的特種金屬工藝品類之一,在我國明代這種工藝技術制作達到了頂峰,制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所以后人稱這種金屬漆為“景泰藍”。景泰藍正名為“銅胎掐絲琺瑯”,俗稱“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胎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并焊上,然后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
關鍵詞:琺瑯彩;工藝品;特征;工藝特色;應用
古代的工藝美術師使用玻璃和琺瑯是因為它們可以替代珠寶首飾或禮儀用品中名貴的寶石。琺瑯作品中的顏色最早是用來仿制特定寶石的:如鈷藍顏料可以代替稀少的天青石;不透明的藍綠色可以代替綠松石;紅棕色可以代替石榴石。在琺瑯藝術品出現之前,古代藝術家就已經對玻璃情有獨鐘了。古希臘人會把碎玻璃鉆出一個洞串起來,制成項鏈或其他首飾,并且他們已經掌握了鑄燒玻璃的技術。公元前2000年,金屬工匠就已經熟練地使用銅,并已經可以焊接金銀了。這些都為琺瑯的初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今天的琺瑯工藝美術師會很仔細檢測釉料的性能,通過控制釉料的成分控制其不同的物理特性,如軟化點、熔融點、膨脹系數等,使其附著在不同的金屬表面。雖然藝術家們在購買琺瑯釉料時通常不會考慮這些信息,但是理解這些物理特性可以使我們對所用的釉料的燒成效果更有把握,這也就是琺瑯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需要分層次燒制的原因。通常供應商會把釉料劃分為低溫釉料、中溫釉料和高溫釉料,這種劃分更能準確地描述琺瑯釉料流淌擴散的溫度。不同的琺瑯釉料有可能會在同一溫度開始變軟,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的熔融點相同。由于琺瑯具有流動性的特征,因此當在垂直的物體表面燒制琺瑯時要格外注意,這也是垂直物體頂部的琺瑯釉料容易燒壞的原因。要在高溫下燒制一件作品,最好使用高熔融點、低軟化點的琺瑯釉料,因為高溫燒制下的琺瑯表面熔融點低的顏色會流動,把相對穩定的顏色釉料侵占。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釉料在出售時都會標明軟化點、熔融點和膨脹系數,工藝師在反復燒制過程中應逐步掌握這些特征。掌握琺瑯的特性有助于我們在其與其他材料的創新性運用。
掐絲琺瑯能在眾多裝飾材料中脫穎而出與其璀璨的色彩和發出優雅光澤的釉料有關。如何把掐絲琺瑯的這些特性與其他材料結合運用,是接下來要討論的。
1 掐絲琺瑯與銅做色創新性結合運用
傳統的掐絲琺瑯基本上是在銅胎上完成,附著在銅胎上做出不同的紋飾與色彩,或者在銅胎上做出立體的凸凹感來體現畫面的層次感。這里所說的創新是在深度了解琺瑯釉料的前提下,將琺瑯釉料繪制在立體浮雕上并與銅做色的效果形成鮮明的對比。如圖1給孔子大學堂儒宮創意設計的“梅”“蘭”“竹”“菊”系列,其材質是銅、繪彩琺瑯和黃金。“梅”“蘭”“竹”“菊”每件作品長78厘米、高70厘米,重60千克左右。該作品是用我國傳統文化重新闡釋孔子大學堂“梅”“蘭”“竹”“菊”四君子的寓意,來完成曲阜尼山大會堂藝術品“梅”“蘭”“竹”“菊”的設計與制作。創意點是傳統元素結合當代藝術手法,糅合傳統神韻與現代材質,重新詮釋儒家文化。從“和賢”一堂,聚賢哲、賢人、賢達,用“梅”“蘭”“竹”“菊”這四個題材來展現。梅、蘭、竹、菊這四種植物分別長在不同的山石造型上,由于涉及的項目是在山東,為凸顯當地文化的特色,在山石的選擇上采用山東泗水砭石,此石的特征是層層疊疊、蒼勁有力。在工藝的制作上,采用金屬工藝銅做色的手法使深色由深到淺再由淺到深,層次豐富,更顯山石的層層疊疊與蒼勁有力,銅做色的紫銅部分菱角與邊緣裸露銅的質感與色澤使整個砭石透著金屬的質感。長在山石上的梅、蘭、竹、菊采用新研發的琺瑯釉料繪制,其技藝是在梅、蘭、竹、菊立體浮雕鍍金之后進行繪彩,以防銅氧化造成琺瑯釉料的氧化。繪制好的琺瑯釉料經過低溫烤制后呈現晶瑩剔透的瓷面效果。深色的金屬質感的砭石山石與繪彩琺瑯結合,一深一淺,一雅一艷,相得益彰,讓人眼前一亮,回味無窮。
2 掐絲琺瑯在長安唐村精品酒店中的運用
長安唐村精品酒店坐落于西安長安區王曲南堡寨的古村落舊址上,隸屬長安唐村中國農業公園,背依神禾原,遠近山水環抱,生態風貌,四季如畫。這家酒店展現的唐代文化不同于唐代的宮廷文化,在大眾印象中與眾不同,需要詮釋唐代樸實而寧靜的鄉村生活方式。筆者從唐代的文物資料中查閱大量唐代器物,最后選擇選擇石榴紋與鳳鳥紋,并結合現代的設計方式與風格來定位掐絲琺瑯蓋碗藝術擺件的造型、紋飾與色彩。
首先,掐絲琺瑯蓋碗的造型從出土的文物來選擇,最終選擇用唐代的一件黃金鏨刻的蓮花碗為主體造型元素。唐代的金銀器大多是小件,出土的蓮花碗尺寸也不是很大,因為要與現代空間結合運用,所以必須放大蓮花碗的尺寸。出土的蓮花碗碗體是由一片一片的蓮瓣組成,若放大的蓮花碗碗體也是由一片一片的蓮瓣組成就會不夠大氣,與周圍現代風格的唐村不是特別合適。因此,把蓮花碗體改成通體圓形,這樣就可以和周圍的風格融合了。其次,掐絲琺瑯紋飾的選擇,提煉唐代傳統紋飾元素進行重新構圖布局,展現唐朝人的愿望。在整體紋飾的布局上,采用石榴紋和鳳鳥紋相結合,因為石榴紋是古人對多子多福的期盼,加入鳳凰,象征太平盛世人們安居樂業的一派祥和之氣。 提取這些元素再經過重新布局,最終紋飾是鳳穿石榴纏枝紋環繞碗體一周。最后,根據室內淡雅古樸的設計色彩確定色調為低明度色彩不飽和的色彩,但要把亮度和純度很高的琺瑯釉料變成低明度色彩不飽和的色彩難度非常大,因為琺瑯的特性就是干凈通透,現在要把整個琺瑯的本身特性和呈現的效果進行反向設計。經過反復的調色實驗與燒制,最終完成了現代人詮釋的唐代掐絲琺瑯藝術品擺件(圖2)。整件器物器型飽滿大氣,紋飾華麗流動,色彩古樸雅致又透著琺瑯的質感。
對掐絲琺瑯的創新性應用不僅僅是在工藝上的改變,還應有因當代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審美水平的改變而有所變化與改進。傳統工藝并沒有沒落,而是根據每個時代人們的經濟水平與審美水平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深度了解傳統工藝背后的傳統文化,并將其運用到當代的設計中,讓當代設計充滿傳統文化的底蘊,更持久耐看,經得起歷史的沉淀。
3 名畫進行掐絲琺瑯創新性藝術性轉化
通常情況下,掐絲琺瑯技藝運用到瓶、罐、香爐上最多,運用到平面上一般以家具上的點綴居多,大面積的平面運用需要與現代科技結合。無論是把名畫運用到傳統立體花瓶上,還是把名畫運用到平面上,都需要對名畫進行工藝轉變的再創造。首先,要在平面上進行掐絲琺瑯的轉變,需要手工敲打的紫銅為胎。手工敲打的紫銅延展性和韌性比較好,一方面有利于釉料附著在銅胎上,可以更好地表現畫面的疏密感;另一方面有利于整形,防止大面積平面不夠平整。如果是鑄造的銅胎或平板銅的延展性不是很好,會出現崩藍或是胎體變形難以調整。其次,對名畫進行掐絲琺瑯工藝轉變,釉料附著在銅胎上是因為有一根一根的絲組成的圖案焊接在銅胎上,釉料不會脫落也不流淌,這就要求對名畫進行絲工的重新排列和布局,在不影響名畫整體布局的基礎上對名畫的細節進行掐絲琺瑯的絲工轉化。畫面中的明暗在絲工上要留出做色的空間,以保證色彩明暗層次的變化。畫面中的前后關系絲工上也要做出層次或粗細關系,整體在突出主體的基礎上保持細節精美的工藝性和整體的美觀性。傳統的掐絲技藝是為了表現一些卷草的效果而制作,傳統名畫雖然也有一些卷草,但是大部分畫面性的絲工技藝,靈活性更大,絲與絲之間的距離只要保持不崩藍便可以自由發揮。在設計創新絲工的布局時也要考慮與現代設計的結合,因為當代設計是主流掐絲琺瑯畫面,處于這種主流中要做出變化,迎合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最后是色彩,色彩是名畫轉換掐絲琺瑯技藝過程中最重要的創新點。每個朝代的色彩都有其風格:如說到漢代的色彩我們想到的更多的是紅色和黑色,因為漢代社會和科技的限制沒有更多的色彩;北魏時期的色彩就豐富多了,出現了青色、白色和藍色,色彩以淡雅為主;唐代在北魏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出現了奔放華麗的色彩;宋朝文人氣息比較濃,色彩清新淡雅;元、明、清的色彩變化很大,因北方民族更喜歡艷麗的色彩,從元朝到清朝色彩的明艷層度達到最高,色彩的豐富性也達到最高。現代設計由于受到全球化藝術的影響,色彩豐富,層次感強,但也更簡潔了,色彩主次分明,更加入了許多中性色調,以暖灰偏多。如圖3中的名畫《千里江山圖》局部掐絲琺瑯藝術性創新性轉變,整幅畫面以山水畫面的藍綠色調為主。仔細觀察該作品,其與傳統名畫《千里江山圖》的細節上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布局上由于是受掐絲琺瑯技藝的影響并沒有做地面和天空的顏色,只做了幾組主體山脈的布局的顏色,這是畫面布局的創新;其次是紋飾上的變化,傳統繪畫的山水畫會有筆鋒的出現以及韻色的大面積筆觸,經過轉換掐絲琺瑯技藝后的紋飾去除了筆鋒和韻色的筆觸,換成用肌理紋理的效果來代替筆觸,這樣更接近現代藝術的效果,多了一份時尚性;最后是色彩的突破性創新,與傳統山水畫一樣整體以藍綠色調為主,轉換掐絲琺瑯后的色彩多了中間色暖灰色調,這樣也是更迎合當代的室內設計效果,也更具有現代性。
4 掐絲琺瑯在當代設計語言元素中的轉變
為適應當代設計的新穎性以及裝飾材料的獨特性,在廈門的一家酒店以海文化為元素用掐絲琺瑯技藝為載體做了一系列裝飾藝術效果,以其中一個玄關的裝飾為例(圖4),深度解析掐絲琺瑯的創新性。其以大海里的珊瑚為元素,運用寫實的手法打造珊瑚的不同造型,展現珊瑚不同的面、不同的大小形態,與當代視覺美學組合成一幅畫。
珊瑚的造型在銅金屬工藝的特征上屬于鏤雕工藝,在雕刻的過程中留出空間,這樣琺瑯的釉料可以自由流淌在留好的凹槽內。平面浮雕相對立體浮雕可以盡情地展現正立面的美,不需考慮更多的元素。這件以珊瑚為元素的掐絲琺瑯玄關藝術掛畫的色彩并沒有選用紅色,而是根據酒店的整體風格以海為主體的藍色調進行顏色的深淺變化,這樣整體畫面看起來新穎別致又有傳統工藝獨特的美感。
5 結語
掐絲琺瑯工藝在現代設計中創新性運用具有廣大的市場,可以運用到各個重要的空間場景中,展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深度挖掘傳統文化,創新性地運用傳統工藝來表現當代藝術語言與裝飾當代藝術空間,可以加快掐絲琺瑯的創新性發展,開拓更多的發展方向。傳統工藝只有與現代藝術相結合才能具當今這個時代美的特性,從歷史的角度研究,發現傳統工藝從來都沒有沒落過,而是根究每個時代不同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掐絲琺瑯工藝最早是為貴族服務的,以彰顯貴族的身份,一直延續到清朝,普通民眾沒有皇帝的賞賜根本沒有機會欣賞到。而今天各大博物館都能看到各種款式的掐絲琺瑯藝術品。如今社會物質豐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大,也會加快掐絲琺瑯的發展與創新。面對當前市場,掐絲琺瑯結合當今時代設計制作的藝術品將會受到更多民眾的喜愛,同時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