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睿
摘 要: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觀眾對博物館數字化體驗的需求不斷增加,使得博物館在展陳設計上越來越重視數字技術的運用。場景理論認為,場景為城市的公共藝術和審美文化提供了現實依據。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設施,它的設計建設與場景理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場景理論在中國視角下演化出了關于數字技術的研究,尤其是在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的結合方面。如何利用數字技術詮釋展品背后故事,打造博物館數字場景,逐漸成了博物館展陳的關注熱點。博物館需要運用場景理論的價值維度,對數字化展陳設計進行分類和建構,進而提出博物館實體、虛擬文化場景的融合策略,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博物館展陳;數字化;場景理論
盡管數字技術在當前這個時代已經運用于很多領域,但大多數博物館卻仍然停留在進行傳統實體文物陳列上,存在同質化嚴重、缺乏自身特色、展陳手法落后等諸多問題。傳統展覽由于其靜態性,提供的個性化展出非常有限,場景設計主要集中在展覽路線和文物的闡述上。而數字技術則給予了博物館擺脫同質化的可能路徑。博物館能夠通過先進的數字技術,將不同的信息和內容與地理空間相結合,讓觀眾與文物產生互動,增強參與性和代入感,使展示信息能夠更好地被觀眾接收。因為數字技術,博物館發展也將進入到嶄新的階段。不過想要讓文物真正“活”起來,還需要數字技術與場景構造進行結合。場景理論認為,場景為城市的公共藝術和審美文化提供了現實依據,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建設中,場景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博物館這種公共文化設施來說,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對自身進行創新和轉換,才可能在數字化構建的新場景下,適應社會的需要。
漢陽陵是西漢景帝劉啟與王皇后的合葬陵園,是迄今發現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帝陵陵園,目前設有考古陳列館、帝陵外藏坑遺址保護展示廳、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宗廟遺址四個基本陳列。筆者對陜西漢陽陵博物館進行實地考察,發現其作為陜西省較早嘗試數字化的博物館,已充分運用數字化動態展示,進行線上云博物館建設和線下場景建設,使觀眾獲得豐富的參觀體驗,促進了博物館展陳的藝術與社會雙價值的實現。
本文希望在場景理論的視角下,通過對陜西漢陽陵博物館的案例研究,運用場景理論的價值維度,對博物館數字化展陳設計進行系統分析。并通過博物館數字化展陳效果下反映出來的問題,為今后準備進行數字化場景建設與運營的博物館提供借鑒思路。
1 場景與場景理論
“場景”(Scenes)一詞,廣義上是指一個地方整體的文化風格或美學特征,最初主要應用于電影拍攝所需要的諸多元素中,如道具、場地、音樂、服裝等。①為解決后工業時代城市面臨的轉型問題,突出文化設施在促進城市文化消費中的作用,以特里·克拉克為首的芝加哥學派提出了圍繞城市文化發展的“場景理論”,強調文化在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②場景理論的核心是對城市不同場景進行的文化價值觀維度劃分。特里·克拉克在《場景—空間品質如何塑造社會生活》中提出,作為一種多維復雜的場景,往往具有三個綜合價值分類,即真實性、戲劇性和合法性。真實性是對社會個體身份含義的鑒別,包含本土性、族群、國家、企業、理性主義五個維度;合法性是對社會行為進行的對錯判斷,包含傳統主義、領袖魅力、功利主義、平等主義和自我表達五個維度;戲劇性是人們看待他人和被他人看待的方式,包含時尚、睦鄰、越軌、禮節和愛炫五個維度。③
在我國城市的轉型過程中,眾多學者開始借鑒場景理論為城市空間發展提供新思路。我國學者最早運用場景理論分析社會問題的,是吳迪等對我國城市居住房地產需求進行的研究,此時國內的場景理論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公共政策領域。與西方學者更為注重公共政策的研究不同,從2016年陳波等進行了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城市創意社區、非遺傳承場景、城市文化舒適物等方面的實證研究起,中國場景理論研究的重點逐漸轉移到了城市文化場景的塑造方面,也使得場景理論在學術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如今,場景理論及其應用已經成為眾多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熱點。尤其是在當今中國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階段,如何立足于中國文化特點進行符合國情的思路轉換,將數字時代城市實體場景和虛擬場景更好地結合起來,是我國場景理論研究較為欠缺的方面。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設施,它的設計建設與場景理論之間有密切的聯系,這也為本文提供了基于場景理論分析博物館數字化的新思路。
2 數字化場景展示的運用效果
2.1 數字技術打造感官體驗,獲取“美”的認知
博物館作為文化體驗場所,包含場景理論“戲劇性”下的“時尚”維度,它需要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給觀眾以足夠的吸引力。一個新型的博物館不僅僅是文物的陳列場所,還應該是一個結合文化創意與現代科技、獲取美與藝術的場所。①
陜西漢陽陵博物館充分運用聲、光、電等科技手段,對文物進行數字化展示。在考古陳列館設置有九處多媒體互動體驗區,分別進行了互動游戲、陶俑的制作、漢陽陵的營建動畫演示等數字化呈現。其中,博物館將一件素衣式粉彩拱手俑作為創意素材,利用三維建模技術讓陶俑跳起舞來,該展示形象充分調動了觀眾的感官,展示了博物館如何運用數字技術讓文物得到活態呈現。
帝陵外藏坑遺址保護展示廳則運用先進的幻影成像多媒體交互技術,進行輔助陳列展示。該方式使實物場景與虛擬光電得以結合,再現了西漢時期的歷史風貌,改變了傳統的文物靜態展示模式,使觀眾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
2.2 數字技術追求個性化體驗,促進自我表達
王宏鈞在《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中指出,博物館辦館首先要強調“以人為本”,“人與物相結合”“有助于人的發展和愉悅”是博物館的發展趨勢。數字化場景不只是能帶給觀眾感官體驗,還能達到觀眾對自我身份的塑造和建構。此時觀眾不再是文物的旁觀者,而是文物展陳的參與者。觀眾可以自主地選擇接受信息的場景,充分發揮互動性和創造性。在現代生活中,人們會更期待個性的彰顯,這也就是場景理論中提到的“合法性”下的“自我表達”維度。
陜西漢陽陵博物館充分抓住青年人的個性特點,用數字技術將博物館展品生動化、通俗化地表現出來。博物館在出土的文物中取材,以一件塑衣式彩繪跽坐女俑為模板,打造出卡通形象“姍姍”。如今,圍繞這個特色文化IP,已經推出了主題文創商店、動漫表情包和“遇見姍姍學漢禮”VR虛擬場景體驗。
博物館還專門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特點,建立了“互聯網+文物教育”平臺。該平臺以陜西漢陽陵博物館館藏文物為資源,設立線下體驗中心。中心利用數字技術開發出了文物教育動漫、游戲、AR/VR產品、互動魔墻等多種數字互動體驗形式。在給觀眾帶去沉浸式體驗的同時,使觀眾之間能夠針對歷史事件,在體驗中互動交談,表達自己對歷史事件發展的看法。這既強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目的,也讓觀眾在交流中實現了信息的傳遞和個性的表達。②
2.3 數字技術營造情感體驗,產生家國認同
博物館作為一個展示國家歷史演變的集中地,將公眾與歷史聯系起來,在激發公眾產生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國的歷史博物館居多,展陳也大多是歷史文物,這種帶著濃厚民族特性的、區別于其他國家的文化遺產,很難不與場景理論中的“本土性”“族群”“國家”三個維度產生聯系。這三個維度意味著,場景要想保持真實性的價值,就會受到穩固的、非同質化的本國文化的影響。
陜西漢陽陵博物館首先利用展館的資源優勢和網絡平臺,先后制作了漢陽陵考古陳列館基本陳列、文物精品展、跨博物館交流特展等多個數字化三維全景展覽,觀眾能夠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興趣對博物館展品進行選擇性參觀,不用按照固定的路線來行進。為了發揮文物的文化傳播作用,博物館又與科技公司進行合作,開發了“瓦當文字字庫”項目。該項目在傳播瓦當藝術的同時,將漢代瓦當文字造型系統地整理出來,為社會的各個領域更為便捷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出貢獻。此外,博物館近年借助網絡媒體拓寬宣傳渠道,還開展了“線上直播+線下互動”新模式的探索。其不僅在2018年與鳳凰網陜西頻道合作進行模擬考古直播活動,還在2020年秋季主持舉辦了“漢風無極—漢陽陵博物館之夜”大型線上直播活動。該活動選擇了夜間參觀博物館這一較為新穎的形式,向網友介紹文物特展的內容,并為新推出的“漢風”系列博物館文創產品做了一定的宣傳。通過此類“云看展”虛擬博物館平臺,人們可以在線感受文物魅力,增強對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以上說明,數字技術不僅可以輔助線下的實體場景建設,也可以促進線上的虛擬博物館建設。與傳統博物館相比,此類云博物館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它連通了現實和虛擬兩類場景,在提高自身知名度和擴展經驗范式的同時,使人們可以通過多個角度接觸文化遺產,更大范圍地發揮教育與傳承的作用。
3 場景理論下的數字化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3.1 淺層數字化打造消解博物館原有內涵
以文物的解釋來說,文物是有“文”之物,就是把文化融合進各類遺存中,使之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數字技術時代,數字化是傳播博物館內容和提供文化遺產知識的額外渠道,各個博物館紛紛在展陳設計中加入數字技術來豐富展出方式。但有些博物館因為對數字化缺乏系統理解,認為在展廳內擺放多媒體設備就等于數字化建設,這并未深入到文化內核中去。例如,展廳數字化展陳設計的簡單化、低齡化,就會既導致先進的展陳設備在粗糙的內容襯托下顯得大材小用,缺乏一定的美感,也會導致其無法顧及各年齡段受眾的需求,無法幫助不同層次的人認知歷史遺跡的過去。①這就是忽略數字化建設意義的表現。
博物館應該堅定“內容為王”的理念,要深度挖掘博物館內在的文化內核與文化價值。比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研究員就提出,“講故事”是所有工作的未來,通過“講故事”,現實與虛擬世界、個人經歷以及互聯網實現了連接。“講故事”是一種確保與訪問者真正聯系的方法,也是一種鼓勵訪問者創造自身意義的場景策略。②博物館不應該陷入所謂的淺層數字化的陷阱當中,為一時跟上其他博物館的潮流而沾沾自喜,滿足流于形式的數字化手段。而是應該將附著在實體展品上的時代背景、美學特點、歷史意義,用感性和理性相融合的方式向觀眾傳播。
3.2 虛擬博物館與線下場景建設脫節
在虛擬多式聯運博物館(VIMM)歐盟計劃中對虛擬博物館有了最新定義,即“虛擬博物館通常被認為是利用博物館特征的數字實體,目的是通過個性化、交互性來補充、增強博物館體驗”②。而如今很多博物館的線上博物館平臺卻跳脫在實體博物館之外。其一是很多前來參觀實體博物館的觀眾并不知道虛擬博物館的存在,虛擬博物館能夠鼓勵現場訪問的目的并沒有達到;其二是用戶參觀虛擬博物館的過程并不完整,在參觀虛擬博物館的時間上過于碎片化。這將原本應該納入博物館場景整體體系的線上部分脫離出來,成為單一的場景存在,博物館制作虛擬博物館的作用和意義就大打折扣了。虛擬展廳的構建不到位,就會導致用戶對該段歷史的了解程度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用戶在探索虛擬博物館時一頭霧水,就會失去接下來前往實體博物館進行參觀的興趣。
用戶在隨意的時間點基于個人意愿瀏覽線上博物館平臺,對該博物館產生興趣,參觀該博物館數字展示,再瀏覽線上博物館平臺對展品附加知識點進行補充學習。這種交互組合的循環,搭配相應的宣傳與服務手段,才是整體博物館場景構造的新平衡。
4 結語
陜西漢陽陵博物館對數字技術的實踐,是博物館在展陳方式上的一次創新和探索。通過運用場景理論對陜西漢陽陵博物館數字化的總結分析,發現這種展陳方式在博物館的運用當中仍然處在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完善。數字技術作為輔助博物館展陳的有效媒介和場景建設的工具,為許多博物館的空間地理限制所造成的局限性等展陳問題提供了解決的辦法。從宣傳、陳列到管理、教育,博物館的各項工作都可以借助深度的數字化實現轉型和飛躍。數字化將為博物館帶來新的設計思路和展陳模式,也將成為博物館場景動態化發展的跳板。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展陳理念的進步,我國博物館應努力挖掘文化內涵,提供優質服務,增強自身吸引力,借助數字技術實現博物館的轉型和發展,使我國的博物館建設走上國際前列,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