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蓉
摘 要:教育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物質文明建設腳步的加快,發揮社會教育資源價值,促使教育資源均等化成為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主要分析博物館社會教育資源開發應用價值,提出利用博物館能夠豐富現有教學資源、提高課程設計能力和促進網絡資源建設結論。研究過程中,對教育資源均等化實現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論述,結合現有教學技術,分析了針對性解決方案,以期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得到充分發揮。
關鍵詞:博物館;社會教育資源;資源均等化;實現與指導
0 前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有質量的教育”,之后有關教育資源均等化的研究越來越多。分析現有研究結論,均認為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使得偏遠山區教育資源分配不足、阻礙社會公平的實現。博物館是公共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發揮博物館第二課堂作用,將教育資源輻射到鄉村,促進教育資源均等化成為目前工作的重點。
1 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價值
1.1 豐富現有教育資源
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是教育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而博物館的教育資源十分豐富,能夠為學生學習提供實踐園地。在具體工作中,應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教育資源開發中,組織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使得博物館相關項目適合走進校園。相關工作人員可通過開展下基層流動展覽、組織教育資源講座和專家交流等多樣化的活動,讓教育資源向相對薄弱的地區開放,促使農村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開展有效學習,逐步實現社會教育資源均等化。
1.2 有利于設計系列課程
各地文物部門和博物館應與教育部門、中小學校合作,在充分考慮中小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對博物館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在此基礎上設計自然類、歷史類和科技類相關課程,拓寬學生視野。此外,在日常教育中,教師可將語文、歷史、思政、地理、美術、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種學科教育與博物館資源有機結合,發掘博物館教育資源價值。設計相關系列課程,博物館社會教育資源能夠實現合理分配,對教育公平性起到關鍵作用。
1.3 促進網絡教育資源建設
教育部和文物局在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建設中,可利用網絡教育資源。相關人員可結合現有技術條件,對博物館教育資源地圖進行設計,使得教育資源能夠實現有效連接。各地教育和文物部門應加強合作交流,利用現代化技術,建立本區域內網絡教育平臺,并將優質的教育資源發布在平臺上,為相關人員的學習提供資源。博物館為確保社會教育資源均等化,可以將教育資源在網絡公開,豐富青少年教育資源庫,使得教育資源與中小學課程體系對接,增加教育覆蓋面,發揮社會教育功能。
2 博物館教育資源均等化存在的問題
2.1 城鄉二元結構歷史缺陷
受到我國戶口登記條例影響,城鄉二元結構逐漸形成。二元結構下,城市和農村發展失衡問題一直存在,不僅體現在經濟結構方面,教育資源上也存在不公平。從政策層面分析,傳統模式下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政策,使得農村教育資源嚴重落后,博物館是社會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集中在縣級以上城市,在鄉鎮行政單元未能普遍設立。教育資源出現嚴重傾斜問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足,影響教育資源合理分配。
2.2 教育投入與合作問題
新時期造成教育資源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資金投入不平衡,農村基礎教育資源和文化服務設施建設落后,影響教育資源優化分配。我國財政體制中,能夠享受國家免費開放資金的博物館僅限作為宣傳、文化教育和文物系統的國有博物館,現有博物館教育合作與免費開放力度不足,影響教育資源均等化發展。
2.3 缺乏考核管理機制
有些地區提出了文化平權概念,重視對社會教育資源均等開放,并通過法律制度落實相關決策內容。分析博物館發展模式,文化平權理念尚未普及,現有績效考核與評估機制未能將偏遠山區教育資源支持納入其中,使得教育資源在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現有考核內容缺乏長效管理機制,其針對性和有效性嚴重不足。
3 促進博物館教育資源均等化的有效對策
為改善社會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問題,提出發揮博物館公共服務功能,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服務。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資源均等化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平均化和無差異化,讓所有公民全體均能享受到無差別的公共教育,而是在認清城鄉教育資源存在差異的前提下,為人們提供一定標準的教育資源,實現機會均等,確保每個接受教育的人員均能有機會獲得相關教育資源。為促進基礎教育資源均等化,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3.1 打破城鄉二元結構
公平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主要因素,計劃經濟中社會資源較為匱乏,公平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未能引起人們重視。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目前“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成為發展政策導向。教育資源是重要的公共資源,在支持農村建設中發揮主要作用。城鄉二元結構模式下,教育資源呈現出不公平現象,為實現文化服務均衡,改善城鄉之間教育、文化差異,相關部門應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通過多樣化的發展策略,促進城鄉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支持,讓農村群眾形成較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滿足鄉村建設實際需求。
城鄉二元結構是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主要原因,為推進公共資源均衡配置,需要突破現有體制結構,確保教育資源公平分配。教育資源屬于公共資源的重要一種,具有共有性和共享性,為人們生產、生活提供基礎服務。分析博物館社會教育資源,存在城鄉二元對立、資源配置失衡問題。社會教育資源為全體公民共有,屬于基本公共服務,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分配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途徑。
博物館社會教育資源在城市與農村分配存在不均衡是影響社會安定的主要因素,相關人員應認識到目前城鎮化進程中,人們意識水平提高,對精神層面的要求越來越高。素質教育和文化培養的重要性逐漸凸顯。但是目前農村教育資源有限,博物館教育資源不均等,鄉鎮基礎文化設施建設缺乏。為突破現有發展瓶頸,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放開教育資源,讓社會教育資源優化、公平分配十分重要。相關部門應出臺適合社會教育資源均等化配置的有效方法,積極完善城鄉教育體系,為鄉村振興和社會發展提供更多優質人才。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發展,長期存在的二元結構弊端逐漸暴露,我們應重視突破城鄉發展壁壘,利用博物館現有教育資源,在農村開展文化教育,讓農村群眾精神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促使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合理分配,也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路徑,相關部門應增加對偏遠農村教育支持力度,對現有教育資源進行優化,注重為山區建設提供優質化人才,通過政策扶持,逐漸改善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
3.2 拓寬教育合作渠道
網絡信息化背景下,相關人員可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博物館教育資源的普及奠定基礎。新時期,博物館社會教育資源需要結合網絡技術進行普及,更新發展理念和模式,使得教育資源均等化、普及化。博物館可利用官方微博和網絡視頻直播等方式,將優秀課程對青少年開放。例如,博物館利用互聯網平臺,推出了“青少年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館”網絡直播課程,該課程選取青少年視角,參觀博物館,并且將相關見解與教育知識講述出來,以視頻直播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讓社會教育資源突破時間和地域限制,極大促進了教育資源共享,加速推進均等化、公平化進程。
教育形式變革與科學技術發展緊密相關,在5G和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博物館應把握先進技術發展方向,更新社會教育資源的展示形式,通過網絡技術補充農村教育資源不足問題。互聯網創新成果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為博物館社會教育資源發展提供創新路徑,工作人員應注重利用網絡信息化技術創新合作發展渠道,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拓寬博物館服務范圍。
為促進社會教育資源均等化發展進程,使得教育資源分配平衡,博物館可以聯合當地報社、雜志社,與社會力量合作,發揮文化資源優勢。通過對教育合作渠道的拓寬,也有利于教育資源向偏遠鄉村傾斜,促進教育公平。
以Ahaschool教育項目為例,研究促進教育資源普及,實現教育資源均等化相關問題,工作人員與地方電視臺合作拍攝《十萬少年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館》直播教學視頻,將視頻上傳到網絡上,學生可根據實際需要自行觀看。為進一步延伸教育資源敷設范圍,有些博物館組織了專門的文化課宣傳隊伍,通過手持終端為偏遠鄉村學生帶去最新的博物館文化課。
實踐表明,利用“互聯網+”技術能夠實現教育資源普及化。博物館應認識到促進教育資源公平的社會意義,通過多樣化途徑,讓教育資源惠及每個學生。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應采取有效的合作方式,憑借互聯網技術拓寬合作渠道,讓網絡技術與博物館社會教育資源有機結合,為教育工作提供良好資源。同時,將博物館的運營和發展理念融入網絡體系,設計多樣化的在線課程,為學生提供資源下載和瀏覽服務。堅持技術創新,通過網絡共享讓文化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使得教育資源向偏遠山區和弱勢群體傾斜,挖掘網絡教育資源內在價值。
3.3 構建管理機制和考核機制
博物館應重視績效考核,通過構建完善的管理機制,提升相關人員的工作責任感,促進課程體系廣泛傳播。作為社會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的責任十分重要,對其教育資源進行開發能夠為當地教育提供支持。為實現教育資源均等、促進教育資源傾斜到偏遠山區,需要構建系統完善的工作機制,定期考核工作人員。
以往績效考核目標的設定人和執行人均是博物館,因此存在一定不合理性。為確保考核機制公平有效,相關工作人員應在博物館運行評估指標體系的框架范圍內構建動態化考核機制,為社會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提供保障與支持。經過多年發展,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的主體,其發展存在重投入、輕產出的問題,為解決相關問題,需要構建博物館公共服務體系,豐富績效考核內容,為博物館社會教育資源發展奠定基礎。
管理機制中以動態化管理為主要內容,重視對社會教育資源更新,由此發揮教育資源獨特價值。實際工作中,為解決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不足問題需要構建精準、長效的績效評估體系,將考核的主要目標指向學習體驗和滿意度。同時將博物館社會資源分配納入考核機制中,讓文化教育普惠性與共享性得到充分發揮。
博物館工作過程中,為提升社會教育資源服務能力,相關人員需要利用博物館現有館藏資源,開展民眾文化教育,將教育內容與互聯網模式有機結合起來,提升社會資源整體服務效率。為充分體現教育資源公平性,相關人員可繼續完善管理制度,通過教育資源共享,提高民眾知識文化素養,發揮教育資源應用優勢。新時期,為促使教育資源公平分配,應重視對博物館功能進行深度開發,將相關教育資源向社會開放,使得教育價值得到最大化發揮。博物館所在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指標考核內容進行豐富,將博物館提供社會教育資源的能力納入公共文化服務評估體系中。
參考事業單位業績考核管理體系,博物館應構建適合教育資源普及發展的管理機制,對相關人員進行必要考核,讓各項政策得到貫徹落實。現有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案偏向靜態化特征,未能根據最新發展要求,對考核項目進行調整。社會發展新時期,相關人員應結合博物館發展實際要求,調整工作人員職能,將服務工作評價納入考核體系中,促進博物館教育資源均等化。
4 結論
綜上所述,筆者對博物館社會教育資源進行了研究,說明了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的應用價值,對目前開發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說明,并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法,如打破城鄉二元發展結構、拓寬教育渠道、加強合作交流,構建管理機制、完善績效考核等。以上管理措施落實,對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能夠起到促進作用,讓社會教育資源朝向城鄉傾斜,確保教育資源公平。日后在促進社會教育均等化的進程中,博物館應對教育方式進行調整,提升教育資源和互聯網的結合程度。
參考文獻
[1]金玉云,陳理娟.博物館利用抖音平臺實現社會教育的思考—以陜西地區博物館抖音賬號為例[J].西部學刊,2020 (20):12-14.
[2]謝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鄉村博物館建設發展模式研究[J].人文天下,2019(5):55-58.
[3]田銀梅.新時代博物館社會教育服務中的問題與對策[J].文物世界,2020 (6):76-78.
[4]屈鵬程.淺述博物館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118-119.
[5]李滿超.基于教育資源整合的博物館管理探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9(6):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