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中輝
漫步北京東城,以胡同為核心的市井文化,始終冒著“煙火氣兒”。一條條或寬或窄的胡同,一座座或大或小的四合院,都極具張力與活力,蓬勃脈動。
位于天壇北門附近的金魚池地區,前身是龍須溝。新中國成立前,這里曾污水橫流、蚊蠅孳生,老百姓蝸居于棚戶之中,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十分惡劣。1950年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狀況和衛生環境,北京市委、市政府啟動了龍須溝改造工程。據《北京市人民政府衛生工程局1950年度工作計劃概要及概算》記載,整個工程的預算占到了當時全市衛生工程局全年預算的近1/5。三次大規模改造完成后,政府為當地居民修了馬路、安上電燈、通了電車,裝了自來水和公用水站。經過徹底改造,昔日“龍須溝”變身今日“金魚池”,小橋流水、鳥語花香。這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好評和擁護,激發了廣大群眾建設新家園的熱情與信心,彰顯了服務型政府的新形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龍須溝”改造是中共黨史的一個縮影,更是黨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真實寫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黨百年風華正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正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擺脫了維護狹隘自身利益的立場局限,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學習黨史,并從中汲取力量,就是要牢記初心使命,深刻認識到人民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必須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要始終和老百姓在一起、面對面、心貼心,在“我為群眾辦實事”中以首善標準和繡花功夫,解決好群眾“急難盼愁”問題,改善群眾生活,增進人民福祉。
步入新時代,同在天壇地界,作為北京中軸線南部重要展示區與老城南入口的“西草市街”,再次續寫著又一個“春天的故事”。
草市,又稱柴火市,以前是賣燒火做飯用的柴火的地方。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均落戶在宣南地區,戲班、名伶、戲園子都在這兒。為之服務的戲劇服裝生產行業也慢慢在此聚集,規模越來越大,形成了劇裝一條街——西草市街。20世紀90年代中期,前門大街、西草市大街拆遷改造,西草市大街西側臨街的店鋪全部拆遷,只有大街的北段還保留著一些劇裝店鋪。因是半拆遷區,近20年來西草市街建設停滯。
為了重新把西草市街打造成為南中軸路上的風景線,2019年3月,天壇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第一時間成立了西草市街環境整治提升項目工作組。經過調查研究,按照高標準、精細化、一屋一方案、“修舊如舊”的思路,制定了《天壇街道西草市街周邊集中開展綜合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在具體執行中,調動責任規劃師、“百街千巷”設計公司等專業力量全程參與,加強公共空間、城市街區設計,建好小微綠地、居民議事、自行車集中充電樁,增加休憩空間等。通過一系統建設,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時,逐步恢復了當地的傳統規制和胡同肌理,植入更多文化功能,打造文化精品街區。
京繡,曾為“燕京八絕”之一,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刺繡工藝,2014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蘇、粵、湘、顧”四大名繡不同,京繡的名氣在民間并不大,而是一支深藏宮中的刺繡技法。京繡的獨特性使它保持了最原本的手工藝制作,一針一線都是由人工繡成,更突顯了其獨一無二和匠人精神?!熬├C”文化是伴隨著戲裝制作業而興起發展的。新中國成立后,在西草市街上的二十余家店鋪共同組建了公私合營的北京劇裝廠,成為戲劇界名角制作戲衣的首選。
天壇街道“巧娘京繡坊”繡娘傳承京繡制作技藝
為了助力“京繡”非遺文化薪火相傳,在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過程中,天壇街道創新服務模式,聯合東城區婦聯和北京劇裝廠創立了婦女刺繡培訓文藝組織——“巧娘京繡坊”。“繡坊”邀請京繡工藝老師在社區進行輔導教學,并定期拍攝“京繡”技藝講解小視頻,動員轄區內的“巧娘們”都來學習和傳承“京繡”非遺刺繡工藝。目前,已開設“京繡”“編織”“布藝”課程,定期通過“微信群”開展線上授課,對轄區的困難群眾開展技能培訓,并在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展示播出。此外,街道還搭建線上售賣平臺,并依托北京劇裝廠幫助繡娘完成優秀產品的制作、回收與銷售,為有需要的困難群眾提供資金支持,最終實現社區參與和精準扶貧的雙向促進、良性循環。這一創舉,探索建立了天壇地區“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新模式。
街區更新的目的,是為了改善街區風貌,推動城市更新和升級發展,提升轄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多豐收。更深層次則是為了延續城市文脈,盡可能地保留原有尺度與肌理,從而使街區得以長久的發展。
知其所來,識其所在,才能明其將往。從過去的“龍須溝”改造,到之后的街巷整治,再到如今的街區更新,在進行城市改造升級過程中,我們黨始終不變的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今天,我們應該在做好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力求提升城市品質和群眾居住環境,進而實現老城復興,留住老胡同的“煙火氣兒”,努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