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醫務社會工作最早起源于西方國家,從最初以病人作為主要的服務對象發展到關注病人的生活質量、家庭照護能力以及醫患糾紛等。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醫療體制的改革,醫務社會工作逐步進入醫院范圍,成為一種有效解決醫療問題的重要手段。醫務社會工作介入癌癥患者治療,扮演著情緒疏導者、資源鏈接者、組織者、協調者四個方面的角色,它對于助力改善醫患關系、正確評估患者需求,提升患者看病就醫體驗和醫療服務水平,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醫務社會工作;癌癥患者;角色分析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7-0155-03
醫務社會工作最早起源于西方國家,最初以病人作為主要的服務對象。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不僅局限于生理健康,對心理和社會健康都提出更高要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自此傳統的醫療體制和醫療模式開始變革,開始關注病人的生活質量、家庭照護能力以及醫患糾紛等,以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新需要,醫務社會工作逐步發展起來,并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現就醫務社會工作介入癌癥患者治療的角色作一探討。
一、研究背景
(一)問題的提出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新發癌癥病例1929萬例。其中我國新發癌癥人數457萬人,占全球23.7%,位居全球第一,意味著平均每分鐘有8人被確診癌癥①。越來越多的人承受著癌癥帶來的巨大痛苦,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方面,這種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是常人所無法想象的。醫療衛生事業僅依靠醫生去發展和完善是難以實現的,這就客觀上為醫務社會工作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宏觀環境。醫務社會工作有其獨特的服務模式和助人方法,他們用專業的價值理念和助人方法,在解決醫患糾紛、為癌癥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心理疏導、提供支持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是對醫生和醫務社會工作者最好的注腳。醫務社會工作者在癌癥患者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協助醫生制定、落實更好的治療方案,助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二)醫務社會工作的概念
醫務社會工作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醫務社會工作,是指醫療機構圍繞醫療過程運用專業理論和方法而展開的社會工作服務活動,如協助解決不良醫患關系,幫助患者及家屬拓展鏈接相關社會資源等。廣義醫務社會工作,是指將專業知識和技術應用到醫療、衛生、保健機構以及與健康服務有關領域而開展的社會工作服務活動,如從經濟、資源獲取等為患者及家屬解決困難,改善患者及家屬的不良認知,促進社區、社會成員對健康的保護和對疾病的預防。總的來說,醫務社會工作就是處理與疾病相關的各類問題,同時協助醫生為患者及家屬提供更好的服務,幫助他們重新適應社會生活,促進醫療體制的改革和衛生事業的發展。由此可見,醫務社會工作者在參與癌癥患者治療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醫務社會工作介入癌癥患者治療的角色
(一)情緒疏導者
情緒疏導者是醫務社會工作在介入癌癥患者治療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癌癥患者在知道病情后,會出現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反應。在生理上,患者身體每況愈下,出現疼痛、嘔吐、厭食、睡眠差、行為能力退化等癥狀;在心理上,患者會出現情緒暴躁、對生活失去意義、憤怒、沮喪、逃避等狀況。在治療過程中,醫務社會工作可從生理、心理以及日常生活三個層面為癌癥患者提供全人照顧與支持服務[1],舒緩患者自身的緊張心理和巨大壓力,可采取音樂療法、冥想治療、肌肉放松等方式疏導患者情緒。
部分患者會將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卻可通過其行為得知他們正承受著巨大痛苦,希望得到幫助和理解。當患者對外在世界和自身能力產生懷疑和悲觀情緒時,醫務社會工作者要及時給予幫助和支持,協助其發泄不良情緒。
首先,醫務社會工作者需要對患者的不良反應作出回應,表達同感并穩定患者情緒。同時,采取個案工作或小組工作的方法,引導患者對以往的生命歷程進行回顧,重新尋找到生命的價值。通過對生命歷程的回顧,患者可以較好總結自己的一生,這會帶給患者快樂的情緒,有助于緩解悲傷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其次,針對患者錯誤的認知和不良情緒反應,鼓勵他們表達出不安和恐懼心理,表達自身的愿望和需求,幫助患者重拾對生命的信心,一起戰勝病魔。在對癌癥患者進行情緒疏導過程中,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清楚感覺到自己是被重視和尊重的,有人給予他們鼓勵與支持,和他們一起與病魔斗爭,而不是他們獨自一人在奮斗和掙扎。
最后,醫務社會工作者要關注患者家屬的情緒反應,給予他們情感支持,扮演好癌癥患者家屬支持者和照顧者的角色。家屬在癌癥患者治療過程中需要給其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懷,會出現各種不容忽視的問題,醫務社會工作者需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給予必要的安撫和鼓勵[2]。家屬在照顧患者過程中,容易情緒崩潰,產生疲勞、厭倦等問題,甚至不能面對家人病重這一事實。醫務社會工作者須運用專業的方法和技巧,協助他們抒發情緒,給予心理支持。醫務社會工作者對患者和家屬的情緒及心理支持應該貫穿于整個服務過程的始終[3]。
(二)資源鏈接者
癌癥患者及家屬需要面對的除手術和治療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及需求,而資源就是他們需求的一部分內容。在患者入院后,醫務社會工作者需要為其尋找社會資源、經濟資源以及醫療資源等,并將它們進行整合,以滿足患者和家屬多樣化的需求選擇。醫務社會工作者作為資源鏈接者,要對醫保政策、新農合政策、醫院減免政策等有充分的了解,同時敏銳捕捉和患者相關的政策資源,保持與相關職能部門的聯系,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周到的服務。
醫務社會工作者對患者家庭資源的評估包括物質資源和經濟狀況:如家庭收入來源、籌款能力、醫療保險情況、家庭是否負債等。評估工作完成后,醫務社會工作者需要把多種類型的社會資源有機結合,如物質資源、社會福利資源、人力資源等,把醫院、社區和家庭營造為一個積極的以患者為中心的社會支持網絡[4]。
首先,對于支付能力較弱的患者家庭,可直接鏈接物質資源。現在有各類大病籌款平臺可以幫助患者籌集資金,但部分患者家屬不知道該如何去與這些平臺取得聯系。醫務社會工作者對相關政策和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可及時為他們鏈接資源提供幫助。政策倡導是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基礎之上的擴大和延伸,同時彌補其不足并進行有益補充。在患者得到基本醫療保障的基礎之上,醫務社會工作者可對醫療制度和保障政策進行研讀,尋找幫助解決患者其他額外的高額治療費用的渠道。這一舉措能夠有效擴大保障范圍,減輕患者家庭經濟壓力,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
其次,針對五保戶、農村經濟困難家庭以及城市的低保人員,可采取資源鏈接的方式,讓他們正常參加新農村醫保或城鎮居民醫保,并對其難以負擔的醫療費用給予一定的補助。醫務社會工作者在為患者提供服務時,要遵循“人在情境中”的原則,力爭充分調動服務對象生的希望,服務目標要能夠與患者對生活的期望結合起來,鼓勵服務對象按照自己的期望行動,并且要懂得調動已經存在的優勢資源[5]。
(三)組織者
醫務社會工作參與癌癥患者治療過程中扮演組織者的角色。盡管大部分癌癥患者無法治愈,且治愈效果主要取決于醫院醫療水平和患者自身的身體素質狀況。但研究發現,擁有良好的社交支持網絡在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方面是有作用的。良好的社交支持網絡可以讓患者增強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和關愛,且自己對于他人是重要的存在,從而為其提供有利的心理支持,提高心理健康程度。癌癥患者在剛得知自己病情時無法接受,這時不僅需要家屬的陪伴與關心,同伴的支持也非常重要。
醫務社會工作者可遵循自愿的原則將具有相同困擾的患者組織起來成立互助小組,小組成員彼此之間相互傾述、交流經驗和學習。
首先,在小組計劃階段,要清楚小組活動的動機和目標、患者及家屬的共同需要、小組活動需要的經費和場地安排。在小組活動中,醫務社會工作者可邀請專業的醫務人員為患者講解癌癥的相關知識和日常注意事項,并設置提問答疑環節,對回答問題的患者給予日常生活用品作為獎勵。答疑環節患者可根據自身的情況提出問題,促進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
其次,小組活動可為患者提供照顧、互動和分享的平臺。小組成員患有同類疾病,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醫務社會工作者可邀請病情緩解的患者加入到小組中,增強新入院患者治療的信心。醫務社會工作者還可設計適宜的小組游戲,促進組員間積極分享交流,讓新入院患者汲取經驗,建構積極的自我,探尋疾病應對過程中生命的意義。
最后,患者和患者之間建立支持網絡。小組成員彼此分享自己的治療故事、感受和經驗,相互提供支持和幫助。在小組中,他們不用擔心被嘲笑,可以盡情發泄自己的不安情緒,抱團取暖是減輕癌癥患者精神壓力的有效方法。通過小組活動,不僅癌癥患者能夠找到共鳴、釋放情緒;患者家屬同樣可以通過小組找到支持者,彼此交流照顧心得,傾訴苦惱。醫務社會工作者在扮演組織者的過程中,既使患者增強了抗擊病魔的信心,又讓家屬獲得理解,最終患者與家屬形成相對融洽的關系。
(四)協調者
癌癥患者的治療過程較為復雜,需要醫生、護士、治療師、患者家屬等多方面的協調、支持與合作,醫務社會工作者要充當協調者的角色,聚成合力更好地為患者服務。醫務社會工作者最初進駐醫院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醫患溝通[6],避免因溝通不及時、雙方態度不佳或誤診等原因造成不良醫患關系。
在參與癌癥患者治療過程中,主要是人員的協調和資源的協調。醫生每天需要為大量病人治療,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時無法照顧到每一位患者和家屬的感受。患者及家屬在得知病情后容易情緒崩潰,這時需要醫務社會工作者協助患者家屬及時與醫生溝通,制定出合理的治療方案。
患者進入醫院后,醫務人員需要告知患者和家屬病情及后續治療方案,但部分家屬并不愿意將具體病情告知患者,而病人有知情同意權,便會出現兩難情況。此時,醫務社會工作者就成為患者及家屬與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要最大限度進行溝通和協調,滿足雙方需求,防止造成嚴重的醫療糾紛。醫務社會工作者做好醫生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的橋梁[7],通過彼此之間耐心細致的溝通,可為患者制定更適宜的治療方案和提供高質量的關懷服務。
三、醫務社會工作介入癌癥患者治療的意義
(一)助力改善醫患關系
良好的醫患關系和就醫體驗,是醫生和患者雙方良性互動的結果[8]。醫療事件頻繁發生,僅僅依靠醫生和患者及家屬是無法完全解決的,需要有第三方也就是醫務社會工作的介入。導致不良醫患關系產生的原因很多,如誤診、溝通不到位、態度不佳等,而醫務社會工作者有其專業的方法和價值理念,可以有效減少和防止此類問題的發生。醫務社會工作者不僅有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還秉持醫學的重要價值,如生命質量觀與生命價值觀、人道觀和權利觀。堅信每個人皆有其獨立的人格尊嚴與價值,并且應該受到尊重和保護。醫務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不僅局限于患者及家屬,醫生也是服務對象之一。醫務社會工作者可幫助醫生緩解壓力,使他們有充沛的精神為患者提供治療服務。
(二)正確評估患者需求
科技的發展、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健康的需求不僅局限于生理健康,更需要心理健康,醫務社會工作介入癌癥患者治療滿足了患者心理健康的需求。在治療過程中,醫務社會工作者可對個人、家庭、物質資源和社會資源進行評估,并作出反饋,以滿足患者及家屬各方面的正常需求。一方面,幫助患者認識到自身存在恐懼和脆弱的情緒是一種正常現象[8],疾病并非不可戰勝,只要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一切均有可能。另一方面,通過評估可以讓患者和家屬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擁有的優勢和資源,重燃對生的希望,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四、結語
醫務社會工作在醫療衛生服務中越來越重要,是協助癌癥患者得到有效治療的重要力量。癌癥對患者個人和家庭都有嚴重的影響,由于醫療資源緊張,有時無法得到及時的救助,而醫務社會工作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其不足。在今后的醫療體制改革進程中,要重視對醫務社會工作者的培養,建立和完善醫務社會工作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水平。
注釋:
①數據來源:國際癌癥研究機構https://www.iarc.who.int/
參考文獻:
[1] 付雙樂.小組工作對癌癥患者心理狀況的調適作用——以南京G醫院腫瘤科為例[J].中國社會工作,2018(18).
[2] 李安琪.醫務社會工作領域的臨終關懷倫理問題探究[J].當代經濟,2017(17).
[3] 黃晶.醫務社會工作介入臨終關懷的角色分析與探究[J].中國社會工作,2019(12).
[4] 鄒然,諶永毅,黃旭芬.醫務社會工作者在安寧療護中的角色和作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9(6).
[5] 肖昞乾,彭玉華.優勢視角下醫務社工介入貧困癌癥患者的個案實踐[J].中國社會工作,2020(9).
[6] 王丹,祝平燕.醫務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實踐困境探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
[7] 喬海霞,吳際.醫務社會工作介入癌癥晚期患者臨終關懷的本土化路徑分析——以S省腫瘤醫院寧養院為例[J].中國社會工作,2018(34).
[8] 席婷婷,齊少杰.醫務社會工作的基本意涵、角色定位與實務體系[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0(5).
作者簡介:胡其霞(1996—),女,漢族,單位為貴州財經大學,研究方向為社會政策與民族社會工作。
(責任編輯:馬雙)